“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9-12-17 08:10胡斌
科技视界 2019年3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互联网+机制

胡斌

【摘 要】共青城科教城的建设是江西省独立院校面临教育部评估验收、以评估验收倒逼改革的结果。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共享经济”理念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如何合理整合资源、提升资源效率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共识。本文针对共青城科教城的办学条件,结合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的内涵,探索构建高效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协同育人;科教城;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3-012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06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ngqingche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is the result of the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y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Jiangxi Province to assess the acceptance and reform.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the concept of“sharing economy”has begun to penetrate into various fields.How to rationally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improve resource efficiency under the existing resources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various fields.In this paper,aiming at the conditions for running a school in Gongqingche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combin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eds of social talent developmen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n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Key words】Synergistic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Mechanism

1 共青城科教城简介

共青城科教城是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和南昌大学等高校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12月开始启动建设,并于2016年首次招生。目前共青城科教城共有5所独立学院,分别是: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及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再加上原有的2所高校——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和共青科技职业学院以及2019年首次招生的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共计8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6所、高职院校2所,目前共有172个本科专业和95个专科专业,在校生合计7万余人[1],形成了初步的集群效应。

2 协同人才培养教育机制的发展理念

协同人才培养教育的关键在于“协同”二字。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共同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作用能从已有的资源配置中寻求资源效用最大化,实现1+1>2的效果。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整合各方资源,通过高校、社会、用人单位等利益体协同作用,消除利益主体间信息不对称,深化合作,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度社会适应性的人才,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满足主体在各利益诉求上的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呈现出更高标准和快速变化等特性,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盛行,高校必须要打破独立人才培养的禁锢,寻求与政府、企业和兄弟院校等群体合作、共享资源,实现协同育人。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依据我国国情而设计的人才培养过程的模型。由于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艰难发展和变革历程。经过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虽然得以推进,但巨大的高校毕业生输出困境却成为目前社会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不是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过剩,而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宜。[2]在发展利益的驱使下,许多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热点来招生,完全不顾自身的教育配套资源是否能胜任这些专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人才输出的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就非常有必要。一方面它能密切与相关行业接触,掌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为人才培养提供准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协同人才培养机制能打破高校之间的资源壁垒,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实现企业、高校、社会等共赢的局面。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笔者根據协同育人的现状,结合共青城科教城的实际情况,从两大方面探索共青城科教城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1 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3.1.1 共建专业、合作培养

2014年江西省教育厅开始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首批有7个试点,涉及14所高校,十余个专业。2017年省教育厅开展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试点项目评估工作,顺利通过评估并得到了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高校之间共建专业、合作培养模式得到了有力的验证。共青城现有8所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及发展需求,针对性地与兄弟院校开展专业共建之路。

3.1.2 跨校选课、学分互认

我国自1999年在北京的13所高校就开展了跨校选课的尝试,组建了“教学共同体”,开放3门课程。2000年上海西南片区高校联合办学机构开设跨校辅修第二专业,首届开设16个专业。此后,全国不同省份陆续开展了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机制。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可以发挥高校的特色教育资源更大的价值,可以开阔学生们的专业视野,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获取学分的需求。科教城在跨校选课上有天然的优势,学生们不至于长距离奔波。2018年1月江西省教育厅在南昌片区、赣东北片区、赣南片区等14所高校开展校际学分互认和转换试点,2018年春季学期共有1.19万人次(含线上课程选课)在网上完成跨校选课。江西省教育厅针对共青城高校集群的现状,在2018年秋季学期开展了跨校选课。共青城片区高校的跨校选课面向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等共青城片区的6所独立学院,开设13门跨校课程,共有1054人次学生在网上完成跨校选课[3]。2018年秋季学期江西省各高校跨校选课情况如图1所示。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8年秋季学期共青城片区高校的跨校选课,针对大学城5所独立院校开设了《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首期开班人数55人,学生来自5所高校的德语、会计等近20个专业。跨校选课的课程既要考虑到非专业学生的专业现状,也要考虑到相关专业学生的深度学习诉求,因此在课程选择上通识课或专业基础课较多。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与接触,同学们对跨校选课的效果总体满意,满足了对自己感兴趣课程的线下学习需求。

3.1.3 开放校园、共享资源

除了跨校选课外,高校可以逐步推动共享师资、图书、实验室、运动场和食堂等,加强高校之间交流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课程共享、平安共建、事业共发展,探索一条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新路径。

3.2 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3.2.1 协同育人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健全高校在实践教学环境的不足,完善教育资源,另一方可以使培养的专业人才和社会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以共青城为例,共青城有完善的服装产业集群,有较成熟的电商运营机制,共青城各高校的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可以基于共青城这2个优势行业开展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把服装产业园、电商园打造成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既满足高校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又为产业输送新鲜血液,实现高校、企业、地方等环节的多赢局面。

3.2.2 专业共建

高校可以和地方龍头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定向培养。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可以大幅度针对性提升专业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能服务地方经济。

4 总结

在共享经济理念的盛行下,协同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台阶的必然结果,因此各高校应主动去寻找跨界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不断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让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共青城8所高校的官网.

[2]卢冬君.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教探索.2015(6):25-28.

[3]江西省教育厅官网[DB/OL]www.jxedu.gov.cn.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互联网+机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