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

2019-12-17 08:13段佳程鹏
销售与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段佳 程鹏

[摘 要] 结合陕西省物流人才现状,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探索陕西省本科高校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其办学特色及专业招生特点提出解决对策,即建立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符合女生比例大及煤矿、安全、物流相结合的新型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产学研共同发展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应用型物流人才;人才培养

一、陕西省物流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第三利润源泉的重要手段。

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使陕西成为了新丝路的核心区,2017年6月陕西西咸新区空巷新城与众多集团等合作对象又共同发布了《打造“中国孟菲斯”宣言》,提出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中国孟菲斯”,值此良机,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已成为陕西省各高校的重点战略。

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门户和交通枢纽,连接了我国中、东和西北、西南部,地处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和内陆腹地,同时又位于欧亚大陆经济带的心脏区域,是推进西部开发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重要省份。在这一天然地理位置优势的基础上,陕西拥有较完善的运输网络和便利的商贸物流条件,其中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在此契机下将会有更多的商贸物流企业入驻陕西西安,推动陕西省物流业发展,而这必然导致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

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但本科高校中如今只有长安大学同时开设有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15所本科高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陕西科技大学开设有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含物流工程、工业工程2个本科专业(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人才培养供给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爆发式增长的物流人才需求。

二、陕西省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首先,物流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在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下,但目前多数陕西省本科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仅仅只是以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为主,强调对物流基本功能的教学,忽视物流专业的实践操作性,很少考虑学科、院校、专业教师特点,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和企业需求。

其次,陕西省高校的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几乎都没有按照行业细分来划分具体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以西安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虽然设置了物流网技术与应用、物流园区、ERP原理及应用等专业方向类课程,但并没有划分具体的专业方向,所有课程都是对某一方向的皮毛了解,而且课时较少,学生无法对具体细分专业进行深入学习。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

目前多数高等本科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千篇一律,在课程开设时间、顺序和教学所学时间上又缺乏科学的安排,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细、过窄,专业课程设置重复。

以西安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大、所占学分较多、考试内容多,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另外这些通识课程多安排在大一,而很多新生在报考来的时候对物流专业本身不是很了解,甚至是调剂考生,那这种情况下如果大一没有涉及专业课程,会导致很多高分考生转专业造成优秀生源的流失。

(2)学科基础课程中主干课程较少、涉及范围不广泛、课程授课时间设置不太合理且缺乏相关实训。

目前该校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现代物流学、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等,并没有涉及包装、港口、集装箱等专业内容。以2016级学生为例,专业主干课(现代物流学、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学、物流系统工程、物流模型与仿真、国际货运代理、物流园区)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但课时较少(除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外,其余课程都是32学时)。

专业教育方向课程,如物流安全管理、物流标准化、物流经济与政策、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都被安排在第七学期,在这之前学生们刚结束了为期16周的物流管理业务实训,同时进入考研与就业季,专业教育方向类课程授课效果很受影响。

另外,大部分开设的专业课程都是应用型很强的,而课时设置时并没有安全相应的实训课时,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

(3)实习基础设施、实践基地都不是很完善,专业实践较少且不系统,学生欠缺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以2016级学生为例,现有的专业相关实践环节课程包含认识实习(第2学期,主要为参观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参观时间一般只有1-2天)、物流模拟课程设计(第3学期,主要以3D软件发布物流企业任务)和仓储模拟实训(第4学期,主要以3D软件发布仓储环节任务),后两个实训课程因为使用的软件相同所以实训内容会有重复,另外这些实践环节一般只有1-2周时间,碍于学院机房电脑数量有限,每位同学的实际操作时间非常少,同时实训内容和专业课程衔接不够,这就导致学生们对实训课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操作马虎、态度不端正,实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第6学期的物流管理业务实训目前还没有建立长期合作的企业基地且允许学生不集中实训,有些企业住宿条件比较恶劣、工作比较辛苦会导致后届学生听到传言选择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逃避集中实训。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原隶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下的专科专业,与2014年才开始招生第一批物流本科生。现有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硕导)3 人,讲师 8 人;博士(含在读)8 人,硕士3人。其中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博士仅有2人,这也反映了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特点。

因为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时间较短,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其他管理学科转型而来,专业对口的高层次教师数量非常有限,且补充渠道不畅,很多高层次人才可能选择985或者211高校就业,像西安科技大学这类的其他本科院校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上很受限制。另外,专业现有教师因为原先大部分隶属于其他管理学科缺乏物流行业实际操作技能与经验,教学过程只注重理论而缺乏实例,导致物流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前沿学科知识和市场实践经验。

三、对策

1.确立明确的物流人才培養目标

陕西省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都较抽象,未明确定位是应用型、研究型还是管理型人才,因此应根据专业化要求和市场发展需求,明确规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及定位。在设计培养目标前应结合陕西经济发展现状和物流行业具体需求与学校自身条件,准确定位并明确区分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在具体设计时必须保证学生经过学习能够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专业化的信息科学技术能力,并具有良好实践操作能力。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就应结合学校特点和招生现状,建立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符合女生比例大及煤矿、安全、物流相结合的新型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创建科学化、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建立在市场现状、物流发展基本规律以及本校师资团队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与陕西省物流发展相适应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可对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增加英语类专业课程比例,培养国际化物流人才。

第二,增强物流竞赛师生参与比例。

第三,加重实训课程比例,建设共享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及丰富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通过深层次校企交融与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让学生通过中、长期集中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了解物流业具体运作,加深对课堂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建立应用型能力,找准就业方向。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物流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陕西省各高校在物流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全省应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进行整合,打通不同学校间高层次人才的资源共享,或提供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学习、指导环节,或引入物流企业专家进课堂形式。其次,积极鼓励并组织非物流管理专业出身教师进行出国进修、企业培训、工厂实践、科研合作等,为课堂授课积累充足案例资源。最后,借助“一带一路”政策的东风,引入高素质、高层次、实践经验丰富的国际化人才,聘请外籍教师、企业专家、行业巨头带动学科产学研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

段佳,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程鹏,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办,陕西 西安 71005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