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瑩
張天鴻出生在上海,年少就跟隨父母到了台灣,憑著從小到大刻苦鑽研的精神,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台灣大學順利錄取。在台灣大學完成學業後,1970年攻讀了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微生物專業,1975年榮獲博士學位。畢業之後張天鴻先後在美國傑能科(Genencor)、拜爾(Bayer)任職。雖然國外的工作生活都很順利,但張天鴻骨子裏的民族情結卻愈加強烈。「我不想以後自己的孩子成為『香蕉人』——黃皮白心,文化上的認同感更讓我感到安心。」而在此時台灣方面正好向張天鴻伸來了「橄欖枝」,在國外工作14年後,張天鴻受邀回台灣發展生物科技。
回台後,成立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任職台灣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副執行長,推動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的全面發展。在此期間他還兼任台灣保生制藥公司副總經理,引進法國巴斯德乙型肝炎疫苗技術,成立當時亞洲首位製造肝炎疫苗工廠。
後來由於對生技中心的定位有不同認知,張天鴻決定離開自行創業。在生技中心任職的7年中,張天鴻經手的資金也有七八億台幣之多,但當自己創業時卻只有40萬台幣的本金,就這些還是老婆從工資裏給他存下來的。張天鴻自嘲,自己都覺得很寒酸,但是心裏踏實這點更重要。不僅在金錢上「軸」,張天鴻一直很軸,為了不落人口實,之前在生技中心所涉及的醫藥食品環保等行業他都統統避開,選擇了當時唯一沒有接觸過的畜牧業。張天鴻透露,其實之所以選擇畜牧業也不是盲目的選擇,之前他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和畜牧相關的課題。
引入保鮮技術 改善台灣農業出口現狀
1994年,張天鴻拿著自己積蓄的40萬台幣開始從畜牧飼料添加劑的代理商做起。「開始創業的時候也借助一些老朋友的幫助,介紹一些機會,讓我們可以代理美國的一些新的保健產品原料,銷售過程中也用得上我的知識所學。」張天鴻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美國友人介紹北卡州立大學教授的新發現,名為「甲基環丙烯」(1-MCP)的元素可抑制植物老化,引起了他的興趣,旋即代理粉劑進口。
經過研發,2000年,張天鴻的團隊開發出全新的泡騰片劑型,解決了原本粉劑使用不方便的問題,命名為安喜培A型,並取得多國專利。如今臺灣出口的蘭花切花,高達九成使用利統的技術與產品。
切花保鮮海運比起空運,可降低55%運費,不但能解決夏秋季高溫時,盛產季空運艙位不足的問題,也解決了雨季出口花朵、花莖腐爛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農民收入由售價的45%提高到65%。
安喜培不僅能讓切花「凍齡」,蔬果也不例外。為了擴大保鮮技術的應用,利統也投入水果的出口。
賣水果,其實不是利統計畫之內的業務。張天鴻當初向果農或水果盤商推介保鮮劑後,沒想到香蕉對1-MCP太敏感,抵達日本後竟然外皮還是綠的、熟不了,客戶因而要求利統全額賠償。為避免吸收不必要的運輸風險,利統乾脆自己當起水果經銷商。自行外銷鮮果,利統分別在2006及2007年獲得芒果外銷日本第一名,2014年的營業額更達8000萬元台幣。
雖然水果保鮮技術讓利統名聲在外,更多地人認識到利統這家公司。但在張天鴻看來這更像是創業過程的一個插曲。因為保鮮技術的發明讓利統意外地嘗試起了水果外銷的行業,但走著走著張天鴻發現這個方向跟自己的企業定位背道而馳了,「利統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我們的價值是通過的我們技術服務讓更多的好產品被使用發現。而賣水果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系統,再者說水果生意要想做好需要大規模專業化的投入,沒有規模就很難平衡市場的風險。」所以當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張天鴻果斷地停止了這項業務。
其實除了保鮮技術產品,利統最重要的業務是保健食品的原料代理。當初創業不久台灣畜牧行業就遭遇口蹄疫,整個畜牧業產值幾乎攔腰砍,作為產業鏈上的飼料添加劑,利統的業務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好在生物學涉及到眾多的行業,張天鴻立馬切換到自己熟悉的另一個領域——食品行業。
30多項專利 築起行業護城河
因為學業背景和國外工作的經歷,張天鴻認識不少生物醫學界產、學、研的朋友,行業最新生物技術研發成果,他總能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借助這一優勢,張天鴻充當起了伯樂角色,全世界尋找最新的保健食品原料。「我們運氣不錯,找了不少好東西,這麼多年累積了70多種原料代理。我們把國際上這些最新的東西引進到台灣和大陸,用B to B的方式介紹給客戶。我們模式雖然也是貿易,但這個貿易和一般的貿易不同,這裏面含有我們的附加價值。」張天鴻介紹,目前利統所代理的產品大都是國外的中小企業研發的產品,因為他們規模不夠大,而且對中國大陸的環境也不熟悉,自己無法服務到中國大陸的客戶,但是他們又很嚮往這個市場,想找到本地的經銷商。他們的東西都是新的,在中國大陸沒有應用經驗,我們開發他們在中國大陸的應用技術,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如果他的功能介紹裏是A,我們就要考慮是否有A PLUS……發掘它更多的潛力,30項專利就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張天鴻認為這是利統在這個行業的獨特的價值,也是核心競爭力所在。
提升價值 打通終端一公里
作為一家中小型企業,利統博士以上學歷占到公司總人數的8%,每年光研發費用占到總收入的14%~15%,這樣的比例在中小企業中並不多見。對人才和技術的重視讓利統在業內積累其口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張天鴻表示,公司現在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長,2018年實現營業額3億2千萬台幣。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有這麼多的技術和人才,距離終端產品現在只差最後一公里,現在的銷售管道豐富多元化,只要有好的產品就不怕沒有銷路,這也是我們今後要走的一個方向——做自己的終端產品,只有打通面向消費者的最後一公里,企業附加價值才能實現最大化,我們的員工才能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更多紅利。」張天鴻表示,利統會在2019年7、8月份在台灣公開發行股票,半年後上櫃,通過優化資金結構,更好地研發產品。
與西方相比,中國大陸發展生物醫學市場機遇顯然更大。「這也是2001年我選擇來上海發展的直接原因。首先,中國大陸的健康醫藥市場正在崛起,人口基數巨大,中國大陸研發的生物醫藥、保健食品已經在世界上越來越受到肯定和推介。中國畜牧飼料行業產值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我們從業者更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放飛我們心中的夢想,為中國大陸生物健康產業發揮我們的一點價值!」張天鴻很慶倖當初選擇了大陸市場。
創業者的人生常常是九死一生,其中艱辛只有自己知道,當筆者問及如果重新來過在學者教書和創業之間再選擇一次的話,是否還和當初一樣。張天鴻說自己的想法從沒變過,在讀書時代他就認定,學習科學技術最終價值是服務改善民眾的生活,他更願意見證這樣的過程。所以無論是當初選擇辭職創業,還是到今天企業經營中所有的選擇,張天鴻都在踐行著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