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到2020年底,中國大陸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大陸29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也開始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類。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一年市場將釋放出200億元(人民幣,下同)到300億元產能,10年內,產業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到3000億元。
隨著垃圾分類立法的推進,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將帶來整個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全過程、全鏈條和全生命週期的重大變革,對政府和企業來說,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並將對相關產業板塊構成實質性利好,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垃圾分類相關產業鏈的逐漸完善和產能釋放,還將催生更多新產業,市場會圍繞生活垃圾分類形成一個對應的適應機制,千億市場空間也有望逐步打開。
上海推出的「史上最嚴」垃圾分類規定,讓平時很少被大眾提到的「垃圾分類」一躍成為全民話題。所有垃圾都將被分為幹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及可回收垃圾4類,居民社區都換上了帶有相應顏色標識的垃圾桶。從垃圾產生的源頭直到末端處理,上海要實行全流程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一旦違規混合投放垃圾,將被處以最高200元(人民幣,下同)罰款,並計入個人誠信檔案,可謂「史上最嚴垃圾分類」。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垃圾分類
大陸生活垃圾的產生總量正在持續增長,2017年達到約2.15億噸。垃圾主要以填埋和焚燒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2017年,大陸填埋垃圾1.2億噸,是焚燒量的1.4倍。目前,許多地區的填埋量已經到達能力上限;同時,生活垃圾焚燒時會產生酸性氣體、二噁英、重金屬等多種污染物。進行垃圾分類,能夠提高每一類型垃圾的「純度」,以便精準投遞至適合的處理方式,將二次污染最小化。
因此,大陸多個城市正在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繼上海之後,北京也將推動垃圾分類正式立法,並且根據發改委、住建部共同發佈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大陸46座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
中國領導人從國家高度對垃圾分類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明確推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提質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加快建立垃圾強制分類制度。2019年6月6日,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在全大陸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明確到2020年,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到2025年,大陸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後就生活垃圾管理進行修法或立法,通過督促引導,強化全流程分類、嚴格執法監管,讓更多人行動起來。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張益指出,隨著各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從46個重點城市增加到29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相關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比如,原本是處於末端的垃圾混合處理系統,要改造成現在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就必須增加投資、提升技術含量,這部分的產業增量10年內就可達到500億元至600億元;原來的垃圾混合收運系統,改造成垃圾分類收運系統,就需要智能的垃圾桶、分類的垃圾車,環保裝備領域又將增加300億元到500億元的市場空間。
事實上,垃圾分類制度不僅僅適用於居民生活,對企業生產經營也提出嚴格的要求。相比與生活垃圾處理只是以袋為單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量更大,往往達到數噸,且垃圾種類更多,部分垃圾甚至還需要進行專門處理後才能傾倒,使得無論是工作量上還是難度上,企業垃圾分類的管理難度都更大。
政策助力催生更多相關產業鏈
「隨著垃圾分類服務專案逐漸增加,政策的助力將帶來市場需求的釋放,預計到2020年垃圾分類服務大陸市場規模超過610億元。」安信證券分析師邵琳琳在研報中表示。而根據東方證券預計,垃圾分類市場規模超1960億元。
專家指出以上海為例,生活垃圾分幹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4個類別,分別需要投放、收集、運輸、處理4個系統、6個交集點,每個部分都需要有投資、設備、運營、諮詢服務4大產業配套。相關產業鏈的逐漸完善和產能釋放,還將催生更多新產業,市場會圍繞生活垃圾分類形成一個對應的適應機制。
目前,上海濕垃圾處理能力還不到5000噸/日。圍繞生活垃圾分類,上海已有9個專案正按照國際標準抓緊建設,並有望在明年底建成投產,屆時濕垃圾處理能力可達到7000噸/日,可回收垃圾處理能力達到1100噸/日。
目前各城市環境衛生主管部門正加大對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4個環節中後3個環節的投入,包括垃圾分類收集車的購買等,實現從投放到運輸再到處理的整體鏈條分類。到目前為止,上海、廈門、深圳、寧波、杭州等城市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已覆蓋70%以上的居民社區,後續46個重點城市2019年還計畫投入213億元,繼續加快推進處理設施建設。
千億元行業市場迎來新機遇
張益認為,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將帶來整個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全過程、全鏈條和全生命週期的重大變革,對政府和企業來說,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並將對相關產業板塊構成實質性利好。隨著垃圾分類立法的推進,千億元市場也有望逐步打開。
機遇一:廚餘板塊發展空間巨大
「未來10年,垃圾分類將新增市場機會4000億元以上,如垃圾分類對廚餘板塊構成重大利好。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均量大面廣,均為城市管理的關注重點,從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但現有的廚餘垃圾處理專案數量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求,目前廚餘垃圾處理僅在上海等少數城市剛剛起步,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將帶動廚餘垃圾處理行業發展,具備技術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在未來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張益說。
他還指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國家分別計畫對餐飲垃圾處理投資110億元和184億元,2014、2015、2016年3年間,國家發改委分5批共公佈了開展餐飲垃圾處理的100個試點專案,但在最近3年多時間內沒有公佈新的試點專案。已建成和在推進的餐飲垃圾處理專案(包括試點專案和非試點專案)超過360個,合計處理能力超過6.4萬噸/日,約占城市餐飲垃圾產生總量的40%,其中已投入運行或試運行的餐飲垃圾處理專案超過150個,處理能力超過2.8萬噸/日,占比約為44%。
在垃圾焚燒發電領域,張益分析,「十三五」後,垃圾焚燒專案將繼續維持每年35座以上的增量,垃圾焚燒發電市場運營收入每年500億元以上,新專案投資規模每年200億元以上。
此外,環衛車輛(含廚餘部分)每年約有60億元增量。垃圾分類對再生回收領域構成長期利好。諮詢、設計、督導、監測、代收垃圾等業務呈現增量,環衛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等業務增量明顯。
最後,垃圾分類後從生活垃圾中分離出來的可回收物量將增加。目前,中國垃圾成分發生了變化。國泰君安研報指出:由於網購與外賣在居民生活中滲透度逐步提高,包裝物產生量顯著增加,帶動了廢品類在垃圾中的占比,根據CNKI中文獻記載,全大陸7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中,廢品類的占比在23%~42%之間。國泰君安研報指出參考發達國家水準,日本、英國與德國在過去20年中,回收利用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
機遇二:固廢全產業鏈迎來藍海
垃圾實行全程分類,將促使固廢全產業鏈受益。具體而言,垃圾分類從收集、運輸到處置將全程分類,否則垃圾先分後混將失去意義,而對應產業鏈中環衛轉運、餐廚垃圾處置、垃圾焚燒領域均有望迎來投資機遇,新增設備購置及裝置建設空間約1600億元。固廢全產業鏈市場空間有望達到千億元,行業市場有足夠大的想像空間,但這個行業的模式、技術等等尚需要不斷進化,對於很多相關公司來說,競爭必定會非常激烈,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是藍海中的戰役。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垃圾分類將直接帶來新增的前端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的環衛裝備及服務需求」,而最受益的或是「濕垃圾處理」。目前廚餘垃圾占生活垃圾總量的36%~52%之間。國泰君安研報指出,垃圾分類全面推行後,濕垃圾單獨處置市場將顯著爆發,客觀來講,這意味著垃圾焚燒需求將收縮,同時濕垃圾的生化處置投資將擴張,釋放565億設施投資市場空間。同時,還將創造137億的年運營市場空間:根據已有專案的平均情況,假設每噸餐廚垃圾產生的運營收入按照300元計算(政府收運+處理的補貼費用約為200元/噸、產品收入約100元/噸),則中國城鎮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年運營市場空間137億元。
機遇三:垃圾分類小程序爆火爭奪本地生活新入口
大勢所趨下,垃圾分類產業小程序迎來一波爆發,微信、支付寶爭相推出各自的垃圾分類小程序,試圖占領這一全新的本地生活入口。
與此前「跳一跳」等遊戲風口不同的是,垃圾分類迎合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並有明確的政策導向,在這場資訊化垃圾分類革命中,小程序已然扮演著服務數億人的「橋樑」。
根據支付寶公開的數據顯示,在垃圾分類正式執行的第3天,兩款垃圾分類小程序用戶數已突破百萬。記者同時發現,微信中一款垃圾分類測試小遊戲,同樣也有超過887.4萬人在使用,專家推測垃圾分類小程序的使用熱度會持續不退。
機遇四:高薪科技人才崗位稀缺
垃圾分類推廣勢在必行,而觀察大眾對垃圾分類話題的討論,背後有關的工作者也成為熱門關注點,尤其「網約代收垃圾」、「拾荒者指導社區垃圾分類」等話題發酵迅猛。事實上,社會中與垃圾分類處理相關的工作者並不少見,並且隨著相關規定的推進和新技術的應用,未來這個領域還將不斷催生新的職位。
不少對市場動向嗅覺靈敏、敢於創新的企業也正積極回應政策利好、拓展垃圾分類處理領域的科技專案,這直接帶動了科技人才在該領域的增加。從獵聘上搜索的資訊顯示,解決方案總監、嵌入式軟體工程師、人工智慧產品經理等都是企業為了拓展垃圾分類處理領域的科技專案,面向科技人才所發佈的職位。透過獵聘簡歷透鏡功能可以發現,這些職位投遞熱度高,求職者普遍擁有5~8年的工作經驗和名企工作背景。
而根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獵聘平臺上與垃圾分類處理相關崗位的平均月薪達1.6萬元。其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師相關崗位平均月薪為2.2萬元,固廢垃圾處理開發相關崗位的平均月薪為1.9萬元,垃圾分類市場經理相關崗位平均月薪1.4萬元,水處理和有機垃圾設計工程師相關崗位平均月薪1.4萬元,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師相關崗位平均月薪1.2萬元。
從獵聘上搜索的資訊顯示,垃圾分類運營經理、城市垃圾分類板塊負責人、垃圾分類專案經理、垃圾分類市場經理等都是常見的垃圾分類相關職位,主要分佈在環境工程、資源回收類企業。這些職位的年薪大多集中在7~20萬元人民幣區間,一些高級職位年薪超過60萬元,並且由於對應的候選人具有稀缺屬性,因此獵頭在該領域有一定的參與度。
機遇五:人工智慧助力垃圾分類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慧在垃圾處理場景中的應用同樣備受關注。近日上海發佈的第二批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需求中,「人工智慧在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應用」就是其中之一。與此同時,中國已有部分城市開始運用技術手段提升垃圾分類執行效率,例如北京和上海在社區試點智能垃圾桶,廈門等多地上線垃圾資訊化管理平台。
垃圾分類處理不僅僅局限在完成垃圾的初始分類,其背後的產業鏈還很長,人工智慧則可以在產業鏈中發揮重要作用。垃圾分類處理和人工智慧正在不斷融合發展,未來將探索出更多商業價值,進一步釋放職業發展機會。而科技人才也將更多地進入該領域,推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開展,為建設更好的城市人居環境貢獻力量。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在大陸範圍內的不斷推進,環保產業鏈整體市場的不斷擴大,相信具備技術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在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