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至堯
根據我的觀察,更多時候他們探討的是關於商業運作的本質。而商業運作的本質,說穿了就是在探討「人」和「交換活動」。
先來聊聊——人
前幾年支付寶還沒有那麼普及,多數人會帶皮夾,有人習慣在後層放100元(人民幣,下同),前面一層則是50、20、10元。如果把他的10元移到100元的位置,我繼續上課,你知道那個人會怎麼樣嗎?他將沒有辦法專心聆聽,心裏老想著可不可以把10元放回去。過不了幾分鐘就開始坐立難安。曾經有學生跟我說, 他在想能不能用念力把那個10塊移回去,在移回去之前我真的沒有辦法專心聽老師講話。相信一定有些讀者感同身受,當然同樣也有人覺得不可思議或斐夷所思!
我再舉一個例子,IKEA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外包裝拆開後,有一類人就直接開始組裝了。上次我買了一個書櫃就是一直裝到櫃門才發現裝反了,只好全部拆掉從頭開始。可另一類人就不一樣, 拆開包裝第一件事就是找說明書, 把配件全部對一遍後再按說明書指示一步一步組裝, 對於從來不看說明書的人來說, 這樣的行為是很不能理解的。我學姊曾是宜家大學的校長, 他告訴我,在宜家一大部分退換貨其實跟商品本身沒有關係,問題是出在說明書!相信你沒有想過這樣的情況吧!
高中有堂表演課用了一學期的時間在麥當勞觀察人,期末考很簡單,隨機選3個人,要能夠猜他的職業、家世、工作諸如此類的訊息。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不相同,人的思維跟行動包含了「需要 vs.動機」、「理性 vs.感性」、「自我vs群體」、欲望等,思維模式不同當然會影響行為模式。人是一門很大的課題,人真的很複雜,懂人的人才能成事。
再來聊聊——交換活動
人類自古以來便需要通過交換活動來滿足自身欲求,然而交換過程中卻充滿了複雜與不確定,如何交換?跟誰換?怎麼換? 經濟活動中包含了以下幾種不同的形式:贈與、權力、分配、公平 vs.適當。同一件東西在不同的供需環境之下, 體現的價值亦不盡相同, 沙漠之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早的交換活動是從封建型體制下的莊園經濟開始,簡單的說就是我家有城堡,你來做長工,我供你吃&住,到了年底再給你些銀兩,主僕之間更多的是口頭約定, 經過一代代傳下來慢慢地在東方社會就將交換活動演變為信賴型的模式, 試想你在你家巷口王伯伯的牛肉麵攤吃了碗面,加了個蛋還拿了瓶可樂,你說沒帶錢,晚一點我媽來付,王伯伯會說沒有問題! 商業場合也是一樣, 大家在球場或餐桌上的口頭承諾基本已經確定了雙方的合作意向, 後續的枝微末節才是走合約流程。
同樣的莊園經濟在西方則發展為契約型模式,在美國講求合約精神,經常使用支票,簽名遠大於口頭承諾,凡合作一定事先談好條件並將其訴諸文字與合約,凡事遵循合約並照既訂的規矩及流程來執行。到了現在,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交易活動仍然按程序進行但是交易的模式皆逐漸演變為網絡型。從契約行轉變成網絡型,跟從信任行轉變為網絡型,兩者皆為交換活動但是演進的過程不一樣,5G時代即將到來,交換活動將再次演進,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議題!
商業運作的方式
討論商業運作不能不提的是經濟欲望跟社會欲望。經濟欲望對於人們來說在一開始只是為了求溫飽,接著要養家糊口,然後有了點錢開始喜歡穿名牌,為什麼穿名牌?因為他們以為穿名牌代表有錢有品位。可是當你真正錢有了,品位如果只是穿在身上似乎就顯得有些噁心和矯情了。你看看首富們的穿著就不難想象,名牌早就不重要了。在這個時代,他們更加關注的是慈善,參加募款餐會去做義工比很多商業活動都來的重要。我常說慈善與公益獲得的是一種心靈的富足,這是較高等級的滿足。如果你想感受一下世界首富的快樂,就多做善事多捐款,無論你的收入多或少,在幫助他人的當下,你所獲得的快樂跟首富們是一樣的!
另外關於社會欲望,在原始時代人們會想成為頭目,原因很簡單——頭目擁有分配資源的權利。在現代企業中大家都想爭著當領導、CEO……在政治世界裏希望當總統、領導人其實都跟頭目是一個道理!
擁有分配的權力之後,我們就可以接著探討企業戰略如何制定,也就是公司未來要幹嘛!這個問題很大,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把有限的資源進行某種特定的分配和安排」,很多人都有車但是買跑車的人一定是少數,不是因為大家不喜歡跑車而是因為當你的資源有限(銀子有限的前提之下)你的選擇將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當一個企業如何能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某種特定的分配或者安排的時候,這就是戰略。不只是企業,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一樣的戰略就是如何將資源做最佳的配置與運用,很多人有一手好牌一樣會輸,反之有些人一手爛牌卻能最終勝出,這一切就看分配與安排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