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切忌盲目跟風,籲做好能力匹配與職業規劃

2018-02-10 18:46潘英懷
澳门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指數商業創業

隨著本澳經濟於2017年成功扭轉跌勢,漸見復蘇,與此同時,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港珠澳大橋通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等利好政策和概念聯翩而至。在諸多因素影響下,澳門儼然已站在風口上,隨時起飛。於本澳青年而言,機會似唾手可得,創業亦成為潮流,甚至被廣大青年視作入世價值觀:在澳門,創業成功者會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尊重。反之,“打工”則變成灰色標籤。

最近發佈的《澳門創業指數研究》(2017年第二期)報告指出,本澳創業環境指數、創業認知指數等升幅顯著,以證明“過去幾年的培育工作亦取得顯著成效”。本澳不少媒體也及時扯順風旗,不遺餘力宣傳青創機遇、趨勢,以致本澳“青創”形成聲勢浩大的輿論浪潮。

當然,青年是希望,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們理應鼓勵和扶持有夢想有能力的青年去創業,通過創業拓展事業平臺實現價值,也通過創業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創業活動越旺盛,經濟增長就越快。

但是鼓勵青年創業,不應被過度渲染,使居民尤其是年青人對“創業”的理解偏離了商業的本質,造成人人都覺得“澳門(或內地)機會那麼多,隨便可成功”,“我的創業想法完美,保證有得做”等浮誇現象,抱著一試必中的心理,幻想下海創業就能成功,甚至如那些白手起家的商業巨頭——雖經歷艱辛,仍可實現暴富的夢想。一個跌宕起伏的創業故事就讓自己熱血沸騰。這些現象肯定與本澳鼓勵青創、扶持青創的初衷相左。

創業做生意,聽起來光鮮體面,但是道路絕非一馬平川,盲目創業則更加致命。筆者在現實中也曾遇到許多案例。不少年輕人,稍有個創業念頭就無限放大成功的機率,任憑家人或朋友如何勸言,不僅不聽,更將別人的風險提醒看作“攔發財路”,以不顧一切的執念,冒冒失失就開始創業行動。結果不出一個月就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迅速喪失信心,所謂“創業”也無以為繼;又或者因市場定位、目標定位、成本預算等問題未深入研究,導致投資經營數月無生意而關門大吉。最後出來不是蝕本就是滿身債。這種所謂的“敢想敢幹”不過是孤投一擲的賭徒心態。在今之澳門,尤應警惕。

一次失敗的創業,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更是對自身及家庭的傷害——儘管“經驗說”對失敗帶來的啟示和好處也令人信服,但是現實對創業失敗者卻備受打擊,有人感歎“錯一次就傷筋傷骨,幾年都難翻身”。《澳門創業指數研究》報告中顯示,54.2%新創業者表示目前生意的銷售額、利潤、整體滿意度達不到創業最初的期望程度。數字和結論都是冰冷的,背後可能是創業者水深火熱的煎熬。就像放諸四海而皆准的二八定律,大家都能接受二成的創業成功率,並且在創業最初的信心期,通常會認為自己是那20%幸運者中的一員,卻甚少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

為創業而創業無疑是一種盲目跟風、自我膨脹的泡沫。在創業潮流熱浪下,個體創業與否,除了要精準把握時勢、洞察商機及創業政策,更重要的還需要多些自我認知分析,要懂得沉下心來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學習目標、成長目標,做出中長期預判。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出:“我真正想做什麼?我為什麼要去做?我現在正在做些什麼?我為什麼這樣做?”等,這些頗具哲學的問題都適合每個個體去尋索自我發展的方向,認真看待生命過程中每一段經歷,樹立目標,以及所應付諸的努力和策略。縱然要創業,也要以此類推,認清自己,客觀且全面地去評估自己是否真的具備創業潛質和基本條件,繼而再去評估創業實踐中要面對的各種商業問題,避免理想化、簡單化。

2018年開春之際,相信許多市民會做新年計劃,是踏踏實實做份工,還是出來創業闖一闖?無論做何選擇,都不應在喧雜的聲音中迷了自己。做好自我規劃,不為三餐之食犧牲理想,也不為趕大潮而盲目創業;既保持追逐夢想的活力,也保持必要的理性。人生不是簡單的以成敗論英雄,而是因應個體的質素發展,張弛有度,在能力相匹配的平臺上實現自身的價值。(珠海/ 潘英懷)

猜你喜欢
指數商業創業
OF MALLS AND MUSEUMS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許小年 創業有必要避開風口,進行差異化競爭
2016年度北京十大商业品牌榜单
防霾十招
葉檀 創業不是就業的替代品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多元選擇 支持台生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