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摘要:汉画像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汉画像石中舞蹈人物造型对研究我国汉代舞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汉代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本文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舞蹈人物造型的研究,对南阳汉代时期舞蹈人物造型的种类、表现形式、风格特征进行分类,并对如何应用在汉唐古典舞的学习和实践中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并对南阳汉画像舞蹈的价值与发展前景提出设想。
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舞蹈人物造型 汉唐古典舞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76-02
汉代是我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汉代舞蹈具有恢弘、博广、厚重的气势和风格。南阳是汉代舞蹈的发源地之一,南阳汉代舞蹈具有外观奔放古朴而意蕴纤巧的特点。通過相关文献以及各类汉画像石的记载,可以准确地了解到我国汉代舞蹈的发展历史。
一、南阳汉画像石舞蹈及汉唐古典舞概述
(一)南阳汉画像石舞蹈概述
南阳汉画馆成立于1935年10月,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舞蹈文物有780多块,展出的画像石种类繁多,其中的乐舞百戏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婀娜多姿的“长袖舞”还是矫健有力的“鼓舞”,汉画像石舞蹈的艺术之美使后人叹为观止。这些汉画像石都展现了汉代时期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也是汉代南阳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生动体现,为汉代舞蹈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二)汉唐古典舞概述
“强汉盛唐”时期的审美精神、艺术气质在乐舞文化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对于中国古典舞学派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汉唐古典舞是吸取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上最优秀作品的精髓而孕育生成的产物,具有十分独特的韵律。汉唐古典舞不仅委婉飘逸、娴静婀娜,同时还娴缓曼妙、古朴凝静。它们不仅符合时代精神,还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汉唐古典舞强调古与典的完美结合,注重“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审美要求。相比于其它古代舞蹈,它更具有典范性,用它来解读传统艺术,概括性更加突出。
二、南阳汉画像石舞蹈人物造型的种类及审美特征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汉代南阳舞蹈主要有“长袖舞”“踏鼓舞”“建鼓舞”“七盘舞”等几大类。
(一)长袖舞——意蕴纤巧,飘逸杳渺的气韵
汉唐服饰以长袖为鲜明特色,能够将女性纤细感和舞动感凸显出来。据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记载(图一)可以发现,长袖舞的舞者大多是细腰,体态轻盈,舞衣较长且多为束腰。这种舞衣使舞人的下肢活动有了一定局限性,使舞姿更显委婉飘逸、娴静婀娜,给人留下了“飘若浮云,翩若惊鸿”的美感。
又如(图二)也是汉画像石中长袖舞的展现,汉画像中共石刻有八人,自左到右依次为:女子舒长袖而舞,男子一手摇鼗鼓,一臂耍坛子,一女子倒立。五人奏乐,或鼓瑟、或摇鼗吹排箫、或击饶。
(二)踏鼓舞——高纵轻蹑,浮腾累跪的节奏
在汉唐古典舞蹈体系中,踏鼓舞为汉代所独有。借助娴熟的表演技艺,舞者站立于鼓面上,一边用前脚掌随节奏而击打,一边在鼓间翩跹舞动。技艺臻于绝妙之境者甚至可以在鼓面上高纵轻蹑完成下腰动作。正因为如此,形成了“踏鼓折腰”的舞蹈体态(如图三)。在图三种,一女子手持长巾,足踏双鼓,扭腰摆臀,在鼓间上下跳跃而舞。另有女子樽上倒立、男子稽戏和吹乐器伴奏者,画面令人心美神醉。
(三)建鼓舞——边鼓边舞,强健有力,盛世欢腾的场景
建鼓舞是汉代十分盛行的一种舞蹈,主要使用的道具为“建鼓”如(图四)。汉代建鼓舞主要表现盛世欢腾的场景,深受当时的统治者与群众的喜爱。其舞蹈形式融技艺性、娱乐性、表演性于一体而又并行不悖,具有汉代舞蹈最为典型的审美特征。
(四)七盘舞——腾挪踢跳,古拙凝重的造型
在汉代,人们发明了一种将数目不等的盘和鼓放置于地上来表演的舞蹈形式,时人谓之“七盘舞”。在七盘舞中,男女舞者在盘子上腾挪踢跳,表演极具节奏美感。通过(图五)可以发现,有的舞者长袖飞动,有的舞者能够踩鼓下腰甚至可以按鼓倒立。其体形纤细而不失矫健,其舞姿灵动而不失规范。
三、南阳汉画像石舞蹈人物造型在汉唐古典舞中的应用
(一)长袖舞人物造型在《踏歌》《采薇》中的应用
1.《踏歌》
当代汉唐古典舞作品《踏歌》展示了一组少女的形象,她们风姿绰约,在江南烟雨三月天的秀色中笑语欢歌、翩跹起舞。在《踏歌》的动作设计中,有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拧腰、倾胯、松膝”的要求,这要求舞者的体态控制必须到位。从整体上来看,《踏歌》充分借鉴了南阳汉代“翘袖”的优点,在典雅中体现出一种灵动之美。
2.《采薇》
《采薇》巧妙地运用了汉画像石舞蹈人物造型的特点并引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从中可以发现对汉代“敛肩、含颏、掩臂、摆背”等舞姿形象的借鉴和再创造,这不仅使作品富有古代韵味,时代感同样呼之欲出。
(二)踏鼓舞人物造型在《相和歌》中的应用
当代汉唐古典舞《相和歌》向观众展示了一副青春少女美好生活的瑰丽画卷。在作品中,舞者一如汉代先辈,踩鼓、击鼓、敲鼓、跳鼓等动作都是对汉代踏鼓舞人物造型中的现代呼应。
(三)建鼓舞人物造型在《铜雀伎》中的应用
在《铜雀伎》舞段《汉鼓雄风》中,由五个鼓作为整个舞剧的开场,其周围分布着八面巨鼓和四面建鼓。鼓群中,舞者们在时而有力击打,时而纵情舞蹈,塑造了生动的“鼓舞”场面。
《汉鼓雄风》在动作上更加强了力度和动作结构的复杂性,这为雄浑刚健的汉代鼓舞增添了新的时代气度,凸现了汉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四)七盘舞人物造型在汉唐古典舞中的应用
“七盘舞”是汉代著名舞蹈,彰显了汉代舞蹈独特的审美形态。由于对汉代七盘舞的研究成果较少,在现代舞蹈作品的复现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虽有一些作品,但由于水平有限,特点不够突出,影响较小,但同时对七盘舞的应用研究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南阳汉画像石舞蹈的应用价值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汉画像舞蹈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保守型和开放型应用两种。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汉画像舞蹈应用研究以保守型为主,其形式以还原和再现汉代舞蹈为主。其次开放型应用体现的是一种尝试性的应用,如汉画像舞蹈的数字化设计等。它是将古老的汉画像舞蹈图像与现代的科技进行结合,从而增加了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汉画像舞蹈的数字化研究成为重要趋势。国内学者对汉画像舞蹈进行三维建模并编辑成视频,实现了可视化处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绵延不绝,将历史的发展融入到民族精神的血液当中并不断开拓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古迹的复现是一种趋势,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阳汉画像石舞蹈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五、结语
南阳汉画像石舞蹈人物造型是汉代艺術家留给后世的艺术瑰宝,是汉代艺术及民间生活的精微写照。其中的“长袖舞”“踏鼓舞”“建鼓舞”“七盘舞”等更是中国古典舞中浓墨重彩的一页,无论是婀娜多姿的“长袖舞”还是矫健有力的“建鼓舞”,都显现出了无尽的舞蹈意境之美。优美的舞姿和丰富的感情相互融合,不仅是南阳汉代舞蹈的一大进步和完善,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再现。
参考文献:
[1]沈阳.汉画像舞蹈中的神仙思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1).
[2]赵丽.汉画像舞蹈研究的两种形式[J].湖北社会科学,2014,(05).
[3]卫雪怡.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王玉金.南阳汉画与汉史研究[J].南都学坛,1999,(01).
[5]韩玉祥.汉画学术文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5.
[6]王晓丽.南阳汉画像石的民族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7]王治秋.鲁迅和南阳汉画像石[J].鲁迅研究月刊,2008,(06).
[8]水霖林.南阳汉画像石涉及形式和风格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