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中的传统元素解析

2019-12-17 08:09卢盈盈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琵琶传统

卢盈盈

摘要:《新翻羽调绿腰》一曲是作曲家杨洁明根据文字资料中对《绿腰》的描述,以羽调式为中心,采用清乐、燕乐及雅乐音阶的音乐特点,借鉴姜白石歌曲和叶栋解译的《敦煌琵琶曲谱》中的音乐风格,吸收唐大曲的结构特征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该曲在形式、曲源、结构、技法等方面均展现出传统特征,是一首兼具时代气息与传统古韵的当代琵琶文曲佳作。

关键词:《新翻羽调绿腰》   传统   琵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08-03

《新翻羽调绿腰》是杨洁明创作于1982年一首琵琶独奏曲,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广大演奏者和欣赏者的喜爱,曾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获得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二等奖。和这一时期的多数琵琶乐曲一样,《新翻羽调绿腰》一曲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富有现代气息。但同时,该曲又呈現出浓郁的传统特点,成为当代文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一、承袭文曲的传统形式

我国传统琵琶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果以乐曲的格调和表现手法作为分类依据,可以大致将我国的琵琶曲分为文曲、武曲和文武曲三大类别。其中“琵琶文曲,指的是以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深刻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生动展现令人向往的意境的乐曲。”[1]在我国传统琵琶曲中不乏该类作品,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月儿高》《浔阳月夜》《塞上曲》等。不同于武曲的气势磅礴、雄伟洪健,文曲呈现出的是清新雅致、韵味悠然的风格特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音乐影响的深入以及专业作曲家的介入,琵琶乐曲的创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处于一个“高产”的阶段,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些创作曲目和传统曲目相互呼应,全面拓展了琵琶的表现力。虽然从创作方式、传习方法、艺术特征等各方面着手,都很难将这些创作曲目依据传统的文曲、武曲、文武曲的形式加以分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现代的琵琶创作乐曲中,有一些乐曲承袭了传统文曲的特征,《新翻羽调绿腰》即是其中之一。

《新翻羽调绿腰》一曲首先呈现出传统文曲所具备的抒情性和写意性的特征,并从中呈现出浪漫气质和文化内涵。该曲是作曲家根据唐代的古诗古曲进行创作的,其中蕴含着唐诗对《绿腰》舞的描写。作曲家将唐诗中对绿腰舞的描绘用音乐进行诠释,音乐细腻流畅,并从中透露出浓郁的“舞韵”与浪漫主义色彩。其次,《新翻羽调绿腰》一曲具备文曲在形象塑造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特点。在《新翻羽调绿腰》一曲中,既有对舞蹈片段的“写实”,也有对意境的勾勒,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之中,展示出乐曲的音乐内涵。最后,《新翻羽调绿腰》一曲蕴含了文曲在审美上的“中和”之意。传统琵琶文曲在美学层面上渗透着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这种“中和之美”同样呈现在《新翻羽调绿腰》一曲上。该曲柔美但不拖沓,热情却不狂放,音乐的起伏与发展始终在一定的“度”内,而这个“度”就是传统文曲在审美上所呈现出的“中和之美”。

二、“翻”自《绿腰》的传统曲源

《绿腰》又名《录要》《六幺》,是唐代的名曲。“史载唐德宗贞元年间,乐乙进献新曲,德宗爱其新丽委婉,但又嫌其太长,命乐乙‘录最为紧‘要精彩之处演奏,称《绿要》。”[2]在唐诗中,也有许多关于《绿腰》的记载,如元稹《琵琶歌》中的“管儿还为弹六幺”、白居易《杨柳枝》中的“绿腰水调家家唱”、王建《宫词》中的“琵琶先抹六幺头”等。由此可见,《绿腰》在唐朝是一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广受欢迎的音乐,并以琵琶曲、舞曲、大曲等不同的形式加以呈现。在宋代以后,该曲仍广泛流传,并被改编为《六幺令》《六幺花十八》等。然而,该曲的曲谱早已失传,对于该曲的描绘也仅存见于少量的文字资料之中。虽然《新翻羽调绿腰》一曲无法再现唐时《绿腰》的全貌,但作曲家仍根据文字资料中对《绿腰》的描述,以羽调式为中心,采用清乐、燕乐及雅乐音阶的音乐特点,借鉴姜白石歌曲和叶栋解译的《敦煌琵琶曲谱》中的音乐风格,吸收唐大曲的结构特征,对《绿腰》一曲进行“新翻”,使之古韵与新声并存。

此外,作曲家在《新翻羽调绿腰》一曲小标题的拟定上也颇费心意。乐曲五个段落的标题均源自唐诗,其中第一段的标题[散序多拢捻]源自唐朝诗人元稹的《琵琶歌》,另外四段的标题[轻盈绿腰舞][慢态不能穷][婉如游龙举][舞姿曲向终]均源自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句与音乐内容的高度契合既有利于演奏者和欣赏者对乐曲的理解,也让《新翻羽调绿腰》一曲更具古风。

三、源自“大曲”的传统结构

“大曲”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艺术形式。一般认为它可以溯源至战国和秦汉年间,而在唐朝,伴随着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和艺术交流的空前繁荣,大曲也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大曲结构繁复,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三个部分,《新翻羽调绿腰》即借鉴了唐代大曲的结构形式。

乐曲的第一段[散序多拢捻]相当于唐大曲的“散序”。[散序多拢捻]具备了“散序”散板自由的节奏特点,不同的是,由于器乐曲的特点和篇幅所限,并没有“散序”中常见的多遍结构。

乐曲的2、3、4三段相当于唐大曲的“中序”。“中序”是唐大曲的主要部分,一般由几个段落组成,并使用变奏、对比等手法来推动音乐的发展。《新翻羽调绿腰》的第二段[轻盈绿腰舞]速度为中板,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描写了舞者婀娜多姿、仪态万千的舞姿。第三段[慢态不能穷]在速度上由慢渐快,配合“附点”等节奏型的使用,使得音乐充满活力,展现出活泼轻快的舞曲特征。第四段[婉如游龙举]在节奏上回归中板,随着情绪的层层推进,音区由低逐渐转高,展现出一幅气势较为庞大的舞蹈画面。三个段落通过节奏、音乐情绪等方面的递进,将乐曲不断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后一段[舞姿曲向终]相当于唐大曲中的“破”。“破”的特点是乐曲的速度越来越快,将气氛推向高潮。而且有时还有尾声,谓之“散”,和前面的部分一起構成“散-慢-中-快-散”这一带有渐变特点的板式变化特征。[舞姿曲向终]在节奏上由慢渐快,配合琵琶“摘”的演奏技法,仿佛在鼓点伴奏下舞者逐渐加快的欢乐舞姿。该段旋律音区宽广,情绪层层推进,琵琶武曲中常用的“扫”、“拂”等技法在该段中也有所运用,描绘了高潮迭起、舞姿尽显的热闹场面。但在音乐达到最高潮时,乐曲的旋律线突然由急促转为宽广,演奏技法也由激烈的“扫拂”变为“轮指”,最后配合速度上的不断放慢,以一个柔和的泛音结束全曲,令人回味无穷。而这一段落也可将其视之为唐大曲的尾声。

综上所述,可以说《新翻羽调绿腰》一曲在结构上,借鉴了唐大曲的“散序—中序—破”的结构框架体系,并呈现出大曲“散-慢-中-快-散”的渐变原则。

四、行腔作韵的传统技法

在琵琶乐曲中,根据音乐表达的需要,往往会通过“推”“拉”“绰”“注”“吟”“揉”等左手演奏技法,对乐曲进行润色和装饰,这些具有行腔作韵功能的演奏技法也可称之为“润腔”技法。

“润腔,是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们,在他们演唱或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唱腔)时,对它进行各种可能的润色和装饰,使之成为具有立体感、色彩丰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完美的艺术作品。”[3]在琵琶的传统乐曲尤其是传统文曲中,尤其注重对这些“润腔”技法的使用。如前文所述,文曲重在抒情写意,虚实相间,经过“推”“拉”“绰”“注”“吟”“揉”等技法润色后的乐音更具婉约柔美之感,且经过润色的乐音与未经润色的乐音在音色上能够形成鲜明对比,使得音乐的层次更加饱满。因此,在传统文曲中,这些“润腔”技法不仅体现在一度创作中,不同演奏者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时,也会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运用这些行腔作韵的技法对乐音进行修饰,将文曲细腻雅致、虚实相映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新翻羽调绿腰》一曲中,作曲家在第二段[轻盈绿腰舞]中,运用了许多“推”“拉”技法来描写舞者的曼妙舞姿。该段乐曲旋律优美,经过“推”“拉”等技法润色后的旋律更显婉转细腻,生动地勾勒出舞者曼妙的舞姿,更显神韵。(谱例1)

此外,在该曲的演奏中,演奏者们在二度创作时也都会加入“吟”“揉”等技法来装饰旋律。这些润饰不仅使用在抒情的段落之中,在乐曲高潮段落的长音中,演奏者也常常会加入揉弦技法让乐曲的旋律更显起伏跌宕,使得情绪的渲染更加浓墨重彩。(谱例2)

五、结语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梢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舞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虽然无法再现唐时《绿腰》的风采,但《新翻羽调绿腰》一曲仍凭借其古朴的风格、经典的雅韵成为当代文曲的主要代表作品。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的民族性和传统性是许多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强调的重要元素。《新翻羽调绿腰》一曲即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很好把握住作品的传统风格,展现出唐时乐舞的多彩风姿,描绘出一幅绚丽柔美的典雅画卷。

参考文献:

[1]孙丽伟.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武曲、文武曲[J].音乐研究,2001,(01):63-66.

[2]刘镇钰,赖耀传.跟我学琵琶[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3]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04):62-74.

猜你喜欢
琵琶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我和我的琵琶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琵琶你好,琵琶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少年力斗传统
“琵琶”和“枇杷”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