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洪
【摘 要】起源于美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中逐渐推广。但分析高职院校生源特点,以及學生评教制度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等乱象,有必要对学生评教的功能和评教方式进行反思。
【关键词】学生评教;美国高校;高职院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4-020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93
The Inspir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to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UAN Hong
(Wuxi Cit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uxi Jiangsu 214000, China)
【Abstract】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riginated from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s been gradually popularizing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function and mode of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haos of “Prisoners Dilemma” in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American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Colleges
学生评教包括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前者根据教师的教学活动,后者根据学习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教学的实践起源于1920年代,这种针对教师教学过程及效果而建立的评价模式领先世界各国,教学评价活动有其积极的方面。
学生评教在我国高职院逐渐推广,被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重要举措。这一在欧美大学通行无阻的措施,在我国高职院校却发生“橘逾淮为枳”的变异后果,追更溯源,我国高职院校,推广学生评教缺乏与之配套的各种条件,包括学生生源以及教学制度。
1 中美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比较分析
1.1 办学定位不同导致的学生评教的结果差异
美国高校因自主办学、自授学位,更注重于对学生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文凭(学位)质量认可,主要来自用人单位及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认证。相比我国高职院,因生源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上大学,只为混一张文凭,作为踏上社会的敲门砖,带有浓厚的文凭情结。高职院校的大专文凭,即便教育含金量有限,国家却予以认可。所以学生混文凭现象严重。学生对于严格要求、认真讲解学科专业知识的老师给出较低分数甚至“差评”,而对于要求不严格,上课吹吹牛皮、放放小电影,考试闭眼给及格的教师高分。在学生评教尤其是扩展到网络评教的情况之下,教师不敢得罪学生,不敢严格严格要求学生、教学质量已与评价体系脱钩,“讨好学生”才是网络评教成功的依据。学生评教,是一种教育消费者对教育供给者的评价,学生提供学费,学校提供教育资源;但这种评价本质上类同于淘宝购物消费者对网络经营者的评价。淘宝店主为了取悦消费者,必须将顾客当上帝。差评或网络攻击能导致店铺生意骤降甚至关门大吉。高职院教师在学生网络评教制度下,不敢批评教育学生,试想“上帝”是用来批评教育的吗?
1.2 办学生源不同导致的学生评教的“囚徒困境”
学生评教的取样要有所筛选,高职院的生源来源复杂,其中有来自中专和职高的学生,学风很差,上课玩游戏、追剧、睡觉、讲话、逃课成普遍现象,这是扩招带来的混文凭群体。将这些生源视为上帝,对教师进行网络评价,师生双方只会产生一种囚徒困境。各方为维护各自的利益,会试图揣摩对方的想法,争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博弈论在课堂中的作用就在于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学生敷衍,教师不可能尽心尽责要求学生。按照“囚徒困境”的模型,被捉的A,B两个囚徒,若坦白交代,会各被关5年,若都不坦白,会因妨碍公务罪各被判一年;若其中一方坦白另一方反之,坦白者获释,未坦白者被关8年。不言而喻,双方的最佳策略是均不坦白,但双方最后都会选择坦白,这是个人理性使然。双方各判5年,达到纳什均衡。这个模型能有效解释师生个人私利与学校团体利益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学生评教的囚徒困境模型,如果将“鬼混”类同于“坦白”,“认真”类同于“不坦白”,师生双方都尽心尽责,收益为正,这是学校所期待的。但“囚徒困境”揭示的双方大都会“坦白”以谋取个人私利的结果,导致在学生评教体系中,师生都会采取“鬼混”的策略敷衍对方,学生不用学习却顺利通过考试,高职院中的学生常见一种可笑现象:全班同学上课集体玩手机游戏(非手游课),站起来回答问题也捧着手机游戏,教师若批评教育,网络评教马上能收获差评;若教师未履行教师应尽的职责,敷衍取悦学生,上课放放小电影(与教学略有关联),学生违纪不闻不问,考试闭眼给及格,下课努力与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教学质量下降,但能收获好评。高职院学生评教的“囚徒困境”,使得学生和教师容易形成合谋,学校陷入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美国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推广学生评教后,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是学生分数的膨胀。有教师给学生高分讨好学生,以便学生评教时手下留情,不要影响自己的职称职务的晋升、加薪等,这降低了学生评教的可信度,成为美国学者反对学生评教的理由。
1.3 办学资源的差异无法使学生真正获益
与学生评教相对应的,是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这需要完全学分制相配合。对于评价很低的教师,理论上讲该被学生抛弃,其途径就是学生有充分的选课的权利。但高职院校普遍师资、课程有限,学生要上哪些老师的课别无选择,评教也就无法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评分低的教师可能科研能力强,通过其他途径活的风生水起。评教靠后最多影响评优甚至职称评定,但学生在课堂上还会遇见这些教师。高职院校即使实行完全学分制,可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是实行学年学分制,必修课为主,少量的选修课,由于专任师资匮乏,选秀课都变相地成为了“必修课”。从这角度看,学生评教表达自己想法并不能使学生的教学环境获得根本的改变。
2 我国高职院评教制度的改进途径
2.1 淡化学生评教作用,实行教师同行评价机制
以马什(Marsh H.W)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学术评教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阿里莫里(Alcamoli.L.M)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的融洽度、课堂感受的评价是客观的。由此他支持学生评教,相信结果的有效性。但高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使得评教的条件成立成疑,特别是中职注册入学的学生,在生源中占比很大,群体厌学情绪重,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育能力的评价,缺乏准确性。有学生一门课上完,居然不认识任课老师,让这些学生网络评教,参考价值有限。相比学生评教,教师同行独立评价,即根据有关教育原则、标准对高职院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有利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培养特色。
同时,高职院的学生评教权与教师的学术自由权是相冲突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学教授学会和美国学院学会就关注到这问题。当前高职院校以学生评教为手段,对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续聘等进行控制,会降低教师的学术标准,改变授课的风格,教师教学与教师学术密切相关,扭曲的学生评教有違评教的初衷。
2.2 坚持教师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非被评判的仆从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各个学校对生源展开争夺,从而使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地位发生变化。美国高校就有“学生消费至上”的观念。以“学生”为消费主体的买方颠覆了传统教育学对师生关系的解读,这是“市场管理哲学”在保障学生权益方面的延伸。但通常理解,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共同体的存在,学生表达其真实的想法,渴求高质量的教育,不代表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就客观,尤其是注册入学混文凭的学生,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不一定认为是对自己好。除此,学生会依据自身的喜好,评价教师的授课的优劣。从教师方面看,其授课标准、教学规范、教学内容不能围着学生的评价与需求转。高职院校办学要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坚持社会的供给导向,让学生掌握该有的技能,真正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听取学生意见,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有必需的。
2.3 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办学制度改革
在当前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教师同行评价等制度建设不健全的情况下,单独推进学生评教,包括大量混文凭学生集中参与的网络评教,并以此作为考评教师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只能导致功利性的师生关系成为现实。美国高校将学生评教结果运用在改进教学、教师人事决策(包括影响教师的薪水、晋升、续聘)以及学生选课的依据,在我国高职院全面推广未必可靠。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学生评教研究都集中在对评教机构的设置、学生评教量表及问卷设计、学生评教的实施、评教信息的收集处理、评教结果的反馈利用等方面,对评教参与主体一方的学生缺乏研究。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学生评教制度只是一个参考要素,评价教师,还需要配合高职院校办学制度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媛媛.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6.
[2]沈璐.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