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而思政教师专业认同对实施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素养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师;高中教育;政治认同;专业认同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核心素养”提起之日,不少一线教师开始对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了铺天盖地的潜心研究:如何正确地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促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几乎吸引了大家所有的眼球。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少年时期的思政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的专业认同变得极为重要,尤其是思政教师的专业认同,对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思政教师专业认同与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概述
(一) 思政教师专业认同概述
迄今为止,关于专业认同的概念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概念是“专业人员在从事专业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工作的感知、理解和情感态度,直接影响从业者的思想、行为,左右其对自身及工作价值的肯定程度。”
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存在对自身专业的认同。而教师的专业认同则是关注教师如何将自己视为教师。教师对行业中的“我”和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正面的理解,他们会充满热情和敬业精神,从而唤醒自我的最大潜能,实现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双赢。思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理解和见解主要体现在“我应该是什么样的思政教师”,“我为什么要做思政课教师”和“我想我自己成为什么样的思政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老师会不断在专业环境中寻求自我,建立自己的专业认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实现对“我是谁”的认可,最后在专业领域中自豪展示自我,这就是我对思政教师专业认同概念的理解。思政教师专业认同是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基础;是思政教师自主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思政教师采取思政教育行为的核心。
(二)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概述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强化解读社会和积极参与的能力、提升國民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支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同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中学生而言,所谓政治认同是将中学生作为认同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对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的肯定和拥护,并由此而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体而言,政治认同意味着高中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置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组织关系中。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个体成员都有多元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方向。高中阶段是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高中生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更为重要。现阶段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并不明朗。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政治认知、匮乏情感体验、政治态度冷漠、政治行为缺乏主动性等。在我国,高中阶段学生年龄跨度处于15-18周岁之间。这一阶段孩子的性格存在敏感性、情绪化,叛逆心,独立感极为强烈的特点,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并且他们情绪化的特质极其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的鼓动、诱导,从而引起狭隘偏执的错误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 思政教师专业认同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影响
思政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可能保持绝对价值中立。无论任何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政治方向,而这个方向只取决于教学人员。由于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部分生活在当下的思政教师淹没在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仰悬在空中,成为空洞而毫无意义的城堡;少数思政教师甚至传播一些消极的社会思想,也存在价值扭曲和偏差;还有不少思政教师缺乏自我学习,反思,创新能力和过时的教育教学观念等问题。这些问题似乎与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价值观相悖,这使得高中生难以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三、 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认同感的几点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认同迫在眉睫。
(一) 抓好思政师范生
1. 落实师范生教师宣誓仪式
众所周知,每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踏入医生行业前都必须进行《希波克拉底誓言》。专业宣誓带有浓烈的暗示性与潜隐性,使参与者心灵极易受到强烈的触动和洗涤。心理学研究证明,宣誓仪式有助于增强参与者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有助于参与者的专业情感的陶冶、有助于参与者对自身专业行为的约束与规范。
2. 构建大学思政师范专业——中小学思政学科联动共同体
一直以来,大学师范专业与中小学的联系仅仅停留在师范生的毕业实习这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认同,构建“大学思政师范专业——中小学思政学科联动体”不失为一个实在的好方法。
在思政教师真正踏上教师岗位之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大学。尽管师范生在读期间学习了与思政专业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接受过有关教师素质的培养,但对于接受专业认同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比较缺失。为此,建议相关师范院校可以开设专业认同的相关课程,同时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应组织新教师入大学或入课堂接受专业认同相关讲座,让即将步入教师岗位的思政课教师拥有更好的专业认同意识。
(二) 促进可持续发展
1. 提升专业幸福感
教育的最终目标和理想状态就是使人感到幸福,而这并不专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入职多年,和不少同行聊天时发现,若教师专业认同度越高,则该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更能呈现出积极,向上,正面的情感体验,与此对应,工作所反馈给该教师的幸福感和收获感也最强。
当然,要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认同,光靠热情是不足以维持的。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多为女性,想要投身专业发展的女教师需要大量的智慧和努力来平衡家庭和事业,以及获得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她们面临着花费大量时间照顾子女的问题与专业发展之间的种种矛盾。“抱歉孩子,妈妈上课太晚了,你在幼儿园再等等”“抱歉老公,你先带爸爸去医院,我上完课就赶过来”……一句抱歉说起来很简单,但对家庭的愧疚感却并不简单。提升思政教师的幸福感,需要学校,也需要教育相关部门更多的人文关怀。
2. 增强专业归属感
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归因于他们专业工作的特殊情感。它既包括教师的投入和对工作的热情,也包括教师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教师的归属感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系统的一部分,教师合作则是促进教师归属感的重要因素。思政教师应该改变他们之间的孤立和封闭,互相帮助,无论是与同一学科的教师合作,还是与跨学科的教师合作,甚至是与大学教授和专家的合作。通过合作,教师更有可能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形成归属感,并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光凭思政教师的一己之力并不能促成上述合作的开展。学校作为教师专业认同形成的主要阵地,学校应为思政教师营造合作的机会和专业氛围,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道路,这对于增强思政教师的专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加专业成就感
思政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帮助。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自我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结果。参与教学和研究有助于教师不再認为他们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若能成为参与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将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自主性。各级教育部门应创造条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例如,教师被派往中国知名中学进行交流和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论坛和培训活动。在校园内,教师可以接受各种方面的培训,如学术讲座、主要研究活动和示范课程以改善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只有提供体验机会,不断深造,思政教师才能提高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形成前瞻性思维和自己的专业认同。
参考文献:
[1]吴荻.成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学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2125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作者简介:
杨敏怡,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南沙麒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