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预防效果研究

2019-12-17 08:03曾丽群陈桂英蔡雅红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20期
关键词:预防效果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

曾丽群 陈桂英 蔡雅红

[摘要]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糖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期间于该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6例,将给予常规模式护理的48例设为A组,将给予加强护理干预的48例设为B组,对比A、B两组患者护理的依从性、低血糖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B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总依从率95.83%明显高于A组的79.16%(P<0.05);B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4.16%明显低于A组22.91%(P<0.05);且B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度97.91%明显高于A组77.08%(P<0.05)。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可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低血糖,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干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糖;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0(b)-0157-03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以血糖异常升高为特性的紊乱综合征,是一种非常多见的临床内分泌疾病[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一种非常高发的并发症,发生后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将持续发展至终末肾衰竭,危害患者生命,当前针对这类患者临床治疗主要以血液透析为主,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非常容易发生低血糖等并发症,对其预后造成不良影响,降低透析疗效,因此,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降低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是确保透析治疗疗效的关键[2]。基于此,该文以2017年12月—2019年1月收治的96例患者为对象,研究了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糖预防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于该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6例,将给予常规模式护理的48例设为A组,将给予加强护理干预的48例设为B组,A组患者中共有男25例,女23例,年龄介于44~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9±5.24)岁;B组患者中共有男27例,女21例,年龄介于4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54±6.18)岁;该次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所有患者均已排除了患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排除患有精神方面疾病者,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患有急性、慢性严重肾炎者;患有严重心力衰竭、高血压疾病者;该研究由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字认可;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下一步对比研究。

1.2  方法

A组患者于血液透析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定时检测血糖频率,严密观察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一旦发现有面色苍白、神志恍惚等症状发生,马上停止超滤,并对血流速度进行调整,速度维持在160~180 mL/min为宜。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加强护理干预,具体为:①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把糖尿病肾病相关的知识手册发放到患者或家属手中,并向其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危害、糖尿病肾病及低血糖等相關知识,并向患者讲解血透治疗的目的、低血糖的常见症状以及对应的护理措施等;告知患者引发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机制、症状及正确的监测方式,增强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充分认识到严格遵医嘱治疗、用药以及护理的重要性,向患者重点讲解患者私自更改药物用量、用法的危害,全面提高患者对于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②加强心理护理,与患者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和患者沟通交流,深入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给予对应的心理疏导,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以耐心的态度给予解答,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对于疾病康复的信心,提高其对于治疗的依从性。③加强饮食和用药指导干预;提醒患者于透析当日清晨停用短效混合胰岛素,改为早餐或是午餐之前降低胰岛素使用量或注射短效胰岛素,三餐配制比例为早餐2:5,中餐1:5以及晚餐2:5,提醒患者在透析之前1 h用餐,透析结束后,可以让患者食用蛋糕或者酸奶;并教会患者在饮食中对盐与水进行正确控制的方法,尽量降低水与盐的摄入量;尤其注意不行进食高磷和高钾类食物;每日的蛋白质摄入量保持在0.69 g/kg,多吃低蛋白质的食物,确保机体取得足够能量。④加强监测患者的体征指数变化,在接受透析时,护理人员应该其体征指数进行严密观测,定时进行血糖测量,如果患者出现血糖指数下降,可让患者食用少量点心或是糖果;如果患者的低血糖症状较重,马上取浓度为50%葡萄糖25 g进行静脉注射,缓解低血糖症状。

1.3  指标观察

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标准为:干预后,患者的生活方式非常良好,所有治疗、用药均严遵医嘱进行,自我监测能力较强,饮食完全依从护理人员的制定方案实施为完全依从;干预后,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明显改善,基本能够遵照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能力一般,饮食结构基本合理为基本依从;干预后,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则为不依从。(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例数/总病例数=总依从率。

监测记录两组患者血透1、2、3及4 h内低血糖发生率。并借用该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定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护理满意度,最高分为100分,达到90分以上表示非常满意,60~89分表示满意,低于60分则表示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病例数=总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将该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代表,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干预后,B组患者的护理依从率为95.83%,A组为79.16%,B组患者对于护理的依从性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低血糖发生率

干预后,B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4.16%,A组为22.91%,对比结果,B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干预后,B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91%明显高于A组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血液透析主要是通过透析仪器把患者机体内部血液引流至体外,再通过弥散、吸附、对流以及超滤等流程进行物质交换,以此将其机体内部的代谢废物排除,使机体的酸碱与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同时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最后再将已经得到净化的血液输送回患者机体内,这种治疗方式可有效拯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命,但是由于葡萄糖是一种小分子物质,会经由透析膜渗进透析液当中,致使患者机体内的葡萄糖大量流失,发生低血糖症,出现心悸、出汗以及视力模糊等临床症状,不仅会影响到透析治疗效果,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相关研究显示[4],加强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治疗中可以预防低血糖症的发生,通过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和治疗方案的认知度,提高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通过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构建良好的护患者关系,让患者以稳定、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与护理;通过饮食指导,对患者的糖分摄入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患者摄入微量元素的均衡性,且让患者构建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通过用药指导,让患者充分认知严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每日按时、按量用药,确保药物服用的有效性[5-6]。该次研究显示,干预后,B组患者的依从性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B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表明加强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低血糖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糖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玉情.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预防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1):112-113.

[2]  程建萍,陈丽斐,谭素分,等.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和护理措施[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8,35(4):15-17.

[3]  崔永芹.糖尿病腎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日血糖的改变及护理干预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0):127-128.

[4]  邬希.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日血糖的改变及护理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2):53,55.

[5]  郝伟英,孙洁,迟桂花.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预防低血糖的护理配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6):84-85.

[6]  黄萍珊,张晶晶,陈英,等.观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衰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预防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6):115-116.

(收稿日期:2019-07-21)

猜你喜欢
预防效果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贝那普利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控制作用分析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病因分析
化疗性静脉炎采用湿润烧伤膏的预防效果观察
曲安奈德预防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