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们不容忽视学生在学习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关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赏析和运用,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没能很好地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所以通过这次的研究,能够对学生这方面问题进一步深入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地进行实际训练。
关键词:阅读;写作;比喻;关联
初中学生在写作和阅读中,想要更好的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确实是长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我发现学生语言学习面临的窘境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缺少感知生活的能力,而且没能很好地抓住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因而造成阅读和写作中无法掌握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特征,往往答题答不到点上,即使能够抓到相似点,但在语言组织方面也往往是蜻蜓点水,不深入,不细腻,比较粗糙。写作中做出的比喻也经常佶屈聱牙,是利用两个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顾名思义,即打比方,把两个事物建立起某种关联,利用浅显生动的喻体,将抽象深奥的本体进行说明或描写。它的种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等。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得好,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特别是对词句的赏析的能力,这针对于现代中考、高考的解题得分是有十分重要的助力。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擅长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对事物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深度,更详细具体,使得语句更显得有文采,成为作文中一个亮点,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该学生的洞察力较其他学生更强的一面,这也是作文得高分的一个点。
都说语言是最苍白无力的,其实任何的比喻也都是蹩脚的,它只能取形,声,色,情境,情感等各方面中的某一个相似点进行关联,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正在缺乏的是对这“某一个相似点”的洞悉、描摹,即使能体会到这“某一个相似点”,却也无法真正地表达自己对它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有很多的不足和匮乏。我们需要调动大脑中原有的积累,利用联想和想象,让本体和喻体之间产生某些关联,并能够用比较合理的语言进行组织,当然,简单的平铺直叙并无法取得好评,所以除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外,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才能使苍白无力的语言变得生鲜活泼,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生活,源于我们大脑中原有的积累。
阅读和写作的来源是生活,没有鲜活的生活,何谈阅读写作。还记得杨绛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所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要引导学生要学会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我在讲析2018年中考阅读题的时候,对这句话产生了深刻的认同感。“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锤相互撞击”对这句话进行赏析时综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我发现学生在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作用进行分析时,鲜少有人能够回答高粱的饱满的特点。很多学生根本就既没有见过饱满的高粱,也没有见过夯实的锣鼓锤,两种食物的特征都没能弄清楚,更不用说高粱和锣鼓锤之间形似的地方在哪,学生无从下手。后来课堂上的实物展示,学生通过看看,摸摸,掂掂才概括出诸如“重”“实心”的特点,而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饱满这个词就出现了。当然,如果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可以从“饱满”一词下手,找到现实生活中足以称得上这一词汇的事物加以联系,也可以答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这就需要平时多加训练,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和写作练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同样,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我也曾出过这样的一道题——“用一相似情境描绘大雨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平展的荷叶,啪啪的雨声,有的同学就会调动脑筋,积极联想,如八月十五博饼活动中的掷色子,那色子落入瓷碗的灵动,脆响……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就概括出了玉盘坠珠的情境。不仅形似,声似,所勾勒出来的意境也都很优美。
从这两个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我越来越觉得比喻的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积累的,脱离了生活原型,创设出来的喻体可能就是会缺少生气,生活才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因此,我在我的教学中不断地做以下的尝试: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感兴趣,我可谓下了颇多功夫。我先从学生易于掌握的物象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下手,去收集有意义意思的比喻,比如朱自清的《春》里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咏雪》中的大雪比作“鹅毛”“棉絮”这些浅显的比喻,学生易懂,也容易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赏析。学生呢,做这一类的题目,就会拿实物或者是拍照等形式来进行本体,喻体之间的比对。学生这种方式直观。所以,促使孩子们对打比方这种手法感兴趣。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从浅显的比喻中获得了成就感,学习的热情高涨了,而较为深奥的情境比喻就比较好入手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克服做情境比喻题型的畏难心理,我引钱钟书《围城》里的话去描绘鸡汤的稀的这个状态,“这不是煮过鸡的汤,只像鸡在里面洗过一次澡。”画面感立即浮现在孩子的脑海,中学生无不拍案叫绝,设置好的情景真的会让人心头一紧,深深叹服,金句的魔力再往下举例,让学生调动生活感知去联想和想象,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所以适时地给予名作的熏陶,也不违是其中的一种好方法,这对学生形成优美的语言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再者,在情境比喻题型的创设上也是遵照由浅入深的原則来安排,比如令人舒畅,心旷神怡的春风,教师可引导学生设置相类似的令人舒畅,心旷神怡的喻体,学生抓住相似点即什么,场景会让人舒畅,心旷神怡。学生的喻体也就会纷纷出现,比如慈祥母亲的爱抚。在此基础上试题的难度逐层加深,“我被同学白了一眼的,自尊心像什么”“那最难措辞的一段话,还闷在心里像什么”。先给出本体,然后进行喻体的联想,后面呢,再设置这样的问题啊。“什么像一星火落在一盆汽油上面”“什么像倾盆大雨里怎么也打不沉的软木塞”。接着,给学生喻体,让学生创设本体。学生们组织答案的热情高涨,有意思的题目加上学生组织出来的有意思的答案,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的课堂效果。那学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会把丧失了自尊心的情态比作泄了气的车胎。闷在心里的难措辞的一段话的情态,比作卡在喉咙里其痒难搔的黏痰。用落在汽油上面的一星火的情态比喻遭受同学冷嘲热讽的心情,用倾盆大雨怎么也打不沉的软木塞比作课上谈话热情持续高涨的同学的情态,可谓是惟妙惟肖。因此,情态比喻在反复的训练和积累中也克服了原有的障碍,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次,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单有生活的积累也还是不够的,应同时你在语言积累上下功夫,好的表达从来都是需要先学会模仿,我们要相信榜样的作用,名家名句的阅读与模仿,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着很大的功效。摘抄上下的功夫结合仿写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久而久之就可以练就一身独立创造的功力。
通过反复的交叉训练,学生便能驾轻就熟,在阅读和写作当中轻松的掌握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教师在比喻教学中的作用,应当是一块磨刀石,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和摘抄,并加以反复训练,才能把学生这一把刀磨得更锋利,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得心应手,所向披靡。
参考文献:
[1]赵思宇.浅析比喻手法在文学写作中的应用[J].赢未来,2018(24).
作者简介:
黄晓红,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