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杰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望亭镇前米阳小学,河北 保定 071199)
小学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教师的观念和教师的行为悄然发生着变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大家关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大胆实践的同时,必须重视其成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否有效,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
(二)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也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走进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故事情境,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人师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恪守师德,注重言传身教,严于律己,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不断地完善自我,凭借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
(二)关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只有师生关系实现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相互平等,学生才能毫无保留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所以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跟他们一起分享童年的种种乐趣。
(三)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一个人只有自己在被别人肯定后,才会进而去肯定别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看到学生的优点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尊重他、欣赏他。也只有这样,师生沟通才会更顺利,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四)师生合作,建立新型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习过程中的普通一员,与学生诚恳对话、倾心交流、真诚合作,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关注学生思维变化,给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思考空间,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才能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没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赋实效,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