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梦蝶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西方科幻小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代科幻小说已不像最初偏重于怪诞和乌托邦式的虚无,而是更富有科学性、文学性和艺术性[1]。目前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科幻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小说的核心思想是对科学精神的推崇和尊重,例如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偏重于科学技术的推崇。软科幻小说更侧重于心理学、哲学等文史学科,相比于“硬科幻”,其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降低了,更多的体现人文情怀,例如弗兰克·赫伯特的系列科幻小说《沙丘》,对人类现状进行批判,强调人文情感比智能机器更加重要。科幻文学的教育价值及意义一直是学术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近年随着其体裁形式由小说向电影、多媒体形式的转变,以及其在社会公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急剧提升,深入探究科幻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尤显重要。
在1953 年美国纽约城区学院的教师山姆·莫斯考维奇就已将科幻小说引入了大学课堂。第一次使科幻教学获得成功的当推马克·R·希利加斯,他于1962 年在科尔杰特大学开始授课。到20 世纪70 年代,英国、日本和前苏联也都相继在中学和高等学校开设了科幻小说入门课。目前国际上很多高校都提供应用科幻进行科学教学的整套课程或研讨会,以英美居多。时至今日,几乎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个学科都已经跟科幻挂钩,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被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甚至哲学和音乐领域的教学,它被用来激励学生学习、讨论,深入研究科学原理及应用,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资源之一。除此之外,教育实践者们在教学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应用科幻更是普遍见诸国内外,如科幻故事、长/短篇小说或电影、视频等。国外的科幻小说教学集中于对未来的研究,要培养学生展望未来的习惯和有效预测的技能,以应付他们的生活变化。而且他们的教学设计更具开放性,更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教师的悉心指导,都有一定的评价体系。欧美中小学校继而纷纷尝试开设科幻课程,既有以科幻文学创作为主的语言学习类课程,也有将科幻作为教学媒介应用于科学教学的课程,中小学开设的这类科幻课程随机性强,课程学期短,暂未形成规范的课程模式,但是科幻小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国外已经都有专门的研究介绍,对我国科幻小说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受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的影响,中国大陆在世纪初也悄然兴起了一股小小的科幻热潮,虽然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文体研究,它一直都不像正统文学那样得到支持,但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认识的逐步提高,科幻小说越来越获得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认同与喜爱。自刘慈欣《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登陆美国,2015 年来相继获得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增强了科幻小说的传播,新课改下的脚步统一编制的初中语文教材,也选编了刘慈欣的作品。近年来学者们集中探究中国科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总的说来,具有学理深度的研究性论文还是太少,而这正是科幻理论所最急需的。
和国外科幻小说的教学研究成果相比,由于教育体制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科幻小说教学发展趋势较好,但是总体比较落后,在中学仍处于边缘的尴尬地位,面临许多困境。笔者梳理国内科幻文学的教学发展脉络,目前国内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方面是科幻文学语言的教学,一方面是跨学科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媒介。
高校科幻课程的发展,多是以“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为核心而展开的,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小说阅读教学也呈现出“主题—人物—环境”模式。现代小说的出现,“阅读学”、“叙述学”的广泛兴起,打破了“以故事为核心”的传统小说观念,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及其研究受到重视。在新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带动下,西方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和教学流派也纷纷被介绍到中国。基于建构主义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但具体到实际教学,却往往把握不好。在诸多关于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将科幻小说的教学纳入研究视野的恐怕是少之又少。只有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岩教授编辑了《科幻小说教学参考资料》,而这只是他为大学生开办科幻文学选修课编辑的内部发行资料。
科幻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历史的与现实的)划归于广义的儿童文学范畴,科幻教学在中小学阶段也逐年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科幻文学的教学主题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很多小学围绕科幻文学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形成一套科幻作文教学流程:欣赏科幻——仿写科幻——创作科幻——展示科幻。一些学校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进行跨学科兴趣课程整合,对不同学段分别开展有梯度的科幻绘本、童话、小说教学。吴敏敏的《小学科幻阅读主题课程:让想象落地》[2]展示了江苏太仓市一小学开发的“以想象力为核心”的科幻阅读主题课程,构建科普绘本阅读指导课、跨学科融通的科幻主题课、科幻创作指导课以及开发科幻阅读的周边产品的立体系统的课程体系,为其他小学开发科幻校本课程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经验。在小学开设的科幻课程,由于小学生知道的科学知识并不多,整体教学特点呈现为:科幻——幻想有余,科学味还不浓,很大程度上与童话教学更接近。要在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提升思维能力,科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可发挥的空间更大。
从2010 年起,研究科幻小说(科幻文学)在具体学科的教学的硕士学位论文逐年增加,从语文、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学科方向探究科幻文学对学科教学的影响。自2003 年初中新课程改革起,科幻小说作品开始走进国内初中语文教材。之前国内使用的数个版本的地方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种选编科幻小说进入中学课本的,屈指可数。其中只有鄂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7 年级下册课本节选了威廉·科兹文克的《ET 外星人》,而河大版实验教材9 年级上册选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森林》和我国科幻小说作家韩松的《流星》,以及人教版8 年级下册选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喂——出来》,另外鲁教版8 年级上册选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作为名著导读。随着课改的推进,科幻类文本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增大。2016 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以下统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入选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教材的选编,也推动一线教师和学者对入选篇章的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层面,对于实施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地方教材到部编本教材,十来年时间里初中语文科幻小说从无到有,比重逐渐增长,在小说教学中占有一席之位。但科幻类文本对特性提炼、科幻类文本阅读效益及教学阅读开发等方面仍需要一线语文老师的努力,语文界中需要更多教师关注和重视科幻小说这一文体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