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红
(河北省固安县第一小学,河北 固安 065500)
在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学习时,我常常发现,很多讨论活动流于形式,小组讨论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我有如下体会:
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须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提携、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
实践中我发现,当教师的引导语经常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第三小组的成员讨论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得多好啊!”“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提示学生汇报反馈的结果是代表小组群体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老师发现,第五小组的晁曼珊同学在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时遇到了困难,小组的其他同学都来帮她,使他们小组的全体同学都顺利完成任务!”“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展示一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愉悦,会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教学中我安排了很多讨论活动,但学生除了很无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并没有产生较深入的讨论成效。教师在对学生讨论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交往,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实践中我还发现,小组的讨论活动需要得力的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讨论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讨论中运用的策略,会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讨论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讨论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暴发,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意义才大。
我在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二步,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在小组内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
第三步,选出小代表,在全班汇报学习结果。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断深入各个小组,帮助小组长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参与、互动。
这个案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方法的指导和调空,使学生明白,在讨论活动中,自己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表现自己、关注他人。学生只有明白了怎样讨论,才能在小组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在提出探究问题后,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另外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这样讨论效果会更好。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讨论,但学生讨论能力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讨论,以什么形式讨论,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讨论活动。我认为,抓住契机,适时组织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教学班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慢,产生的困难多,如果这些困难都要老师帮助解决的话,一是课堂上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二是其效果也不如学习伙伴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挖掘其学习潜力。
“激励板”是及时评价小组讨论,促进小组发展的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载体。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显示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栏目,如登山比赛、夺红旗比赛等,哪个小组活动得好,就可以夺得一面红旗,或攀登一座山峰,这种非常形象的手段,既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小组在班级的中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把学生喜欢的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产生了一定的对抗性,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激励板”评价小组讨论成果,效果比较好。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 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组织小组的有效讨论是课堂上主要的途径,以后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