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9江西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院校共同举办造型艺术展览、研讨会及高研班的历史回顾

2019-12-17 23:08:20廖正定马志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江西师范大学高研班造型艺术

□廖正定 马志明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述

在讨论高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时,我们应考虑三个问题,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什么、为了什么和怎么做,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能够解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目的和方法,但很遗憾学术界对这三个问题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答案,这也意味着这一概念本身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目标的多样性和方法的可选择性,表明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实际需求提出一系列国际化的方式与方法,使自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具备主体上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1]。但我们仍须对高度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目标与方法展开讨论。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定义方式来看,起初学界对此产生了分歧,其中包括四种方式定义:(1)活动方式,按照具体活动的类型来界定,如跨文化教育、国际研究、区域性研究等;(2)目标方式,按照目的来定义,如国际理解、发展教育、技术支持等;(3)技能方式,按照发展新技能、扩展知识水平来界定,如学习能力、全球竞争、国际视野等;(4)过程方式,按照过程来定义,如灌输、整合、合作等。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是奈特根据国际化过程的特点而进行的定义,并被多部专著与文献采用,其内容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和全球化的维度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和传承相结合的过程”[2]。然而这一定义依然被认为会忽视国家政策与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策略,但是用这种方式来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表明其目的源于其自身,有效地弥补了以上定义方式的片面性分歧。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素

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由具体的活动来体现,这种活动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原则、目的与方法,同时这三个要素由于受到各自的影响因素所决定自身的表现形式,即观念、需求与条件,这三种影响因素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目前,我们可以认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中,观念决定了原则,需求决定了目的,条件决定了方法。

从观念决定的原则上来看,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大环境下,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原则是一种价值观,即投身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广泛的交往之中,学习国外优势学科的专业技术并立足我国价值观,将我们的人才、理论、模式、目标、标准等与世界高校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与融合,进一步重组与再生,这就是由观念决定原则的体现。当然这只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例子,实际上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往往体现为一种多元参与的群体,其观念是一种参与群体认知中具有共性的观念。

需求决定目的,体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上,目的的设定相当宽泛,如研究、交流、教学等,同时根据参与主体的组成不同,其目的也是一种基于原则的共性沟通的结果。但我们认为所有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对人有益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人才的培养、不同地区间人民的交流与理解、重要科研成果等方面。

条件决定的方法,是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活动的计划上,必须满足和参照所能认知到的主观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包括上述提到的观念、原则和主客体的意志等,客观条件则包括人员能力、地区政策、投入资源等[3]。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性判断

我们可以将以上内容归纳为一种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需的交流合作活动的基本模式框架,即在由各方观念所形成的原则与由多方需求所形成的目的影响下,在综合考量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促成了具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活动实践。这种实践必然会形成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无论主体或客体的主客观体验优劣,都可能影响整个国际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观念与需求的变化,即影响原则与目的的变化。

以此推论为前提,我们就能对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活动中的有效性进行判断,若得出的某种经验能证明某种合作或交流活动对整个国际化过程具有促进性且可持续,就能使现有的原则与目的的变化更接近理想,并能使未来的国际化合作交流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变得更加符合主体的预期[4]。我们则可以认为这体现了活动本身的有效性与方法的正确性,即确定活动本身是有成效的。

二、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成效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一种可应用于具体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成效判断的自我审查标准,并以此为前提,判断自身所处的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自2016—2019 年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做的部分实践工作的成效。我校目前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的人文教育优势国家——俄罗斯的部分历史名校,在造型艺术展览、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艺术大师高研班等交流合作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共同举办艺术类展览活动

江西师范大学自2015 年初就从我国在对内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方针的需求出发,认识到现阶段既需要高校通过国际化发展的实践经验对自身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优化,以提高自身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又需要在全面评估自身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与现实需求,同外国高校,特别是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与相关区域沿线国家的高校开展具体区域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既要吸收部分国家优势学科的相关教育经验,又要通过交流活动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我校通过相关调研决定了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现阶段的原则与目的,即以造型艺术类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先导与试点,结合自身的高等师范教育学科特色,优先选择既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又具有文化与艺术教育传统优势的俄罗斯传统名校展开交流合作活动,并在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储备了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的人才,以期为日后更全面的合作奠定基础。同时,我校根据交流、体验与合作过程中观察到的俄罗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进行系统性分析,为日后有可能为适应国内社会转型发展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调整进行必要的论证资料储备。我们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行为原则是在俄罗斯高校中试探性地选择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合作项目。

江西师范大学在开展具体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活动前,在理论原则和时间条件方面都作了充分准备。在理论准备方面,我校召集相关部门领导,教育、政治、艺术领域的有关专家,并联合在俄罗斯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在我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围绕俄罗斯现行的政治情况、教学能力、与我国教育体制契合程度、优势学科等关键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基本确定了与部分俄罗斯高校在某些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在保持自身原则与立场的情况下,与俄罗斯高校高层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在实践条件的准备上,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于2015 年9 月在我校留俄归国教授的协助下,率团访问了部分位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历史名校,在与俄罗斯多所名校的合作意向会谈中取得了开拓性成果,与多所俄罗斯高校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上文提到的造型艺术展览、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艺术大师高研班等实践形式就是江西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自身原则、目的、方法的具体体现形式,这些工作能够取得的成果也是对上述内容的理性与正确性的验证。我们分析这些具体的活动形式能够对某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我们判断这一活动的成效。

(二)中俄首次成功举办绘画与雕塑高研班

高研班,全称“俄罗斯绘画与雕塑高研班”,于2016 年8 月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首次举办,由来自俄罗斯的艺术家兼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的瓦西里耶夫教授担任高研班的授课专家。这次高研班的开展确定了双方高校艺术教学合作,并促进了教职人员流动合作机制的初步形成。至今“俄罗斯绘画与雕塑高研班”已成为江西师范大学的一个品牌项目,俄方参与人员也已经扩充到瓦西里耶夫教授、谢尔盖耶夫夫妇和库兹米乔夫教授,所囊括的专业课程从早期的基础实践课程已经发展到以实践和讲座为主要方式,形成包括肖像、人体、创作、室内室外写生、木雕、泥塑等内容的系统化短期教学体系,是教师与学生在了解俄罗斯艺术教育领域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方面的一个高效而袖珍的样本。高研班吸引了省内相关院校的近千名师生来江西师范大学观摩、学习,也使我校的对外交流活动在我省艺术专业领域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高研班项目是以俄罗斯方面的教职人员的流动性为主要显现形式,目的是使我校的教师与学生体验俄罗斯的造型艺术专业领域内的教学方法和关注重点。在教学研究上,我们可以对俄罗斯高校的造型艺术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并作为资料储备,体现了双方在艺术与教学两方面交融的基本原则,也符合我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至少是在造型艺术方面)的人才的基本目的。

从交流合作条件的改善上来看,这使江西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师范大学(库兹米乔夫教授现任俄罗斯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以及俄罗斯诸多艺术专业机构(四位教授均是俄罗斯艺术家协会会员与功勋艺术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实际上,下文中的造型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也是高研班对合作交流条件的促进性作用的体现。如果说高研班的开设是一种单向的国外优势学科资源向我国高校流动,那么双方共同举办的多次双边艺术交流展览则体现了双方教职人员的流动性交流特点。基于高研班活动奠定的良好合作基础与氛围,自2016 年10月至今,双方分别在圣彼得堡和江西南昌举办了8 次较有规模的造型艺术交流展览、配套讲座与学术论坛。其成效是在此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它以中俄两国优秀艺术家兼教职人员为主要群体,以开展讲座、学术论坛和艺术品交流的形式开展。这样不仅能促进两国艺术教育领域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能带动两国艺术师范教学能力的提升,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最大化地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即实现对人的有益影响。

(三)中俄共同推动艺术教育研讨活动开展

举办与造型艺术展览相配合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活动,更多地体现了双方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视。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由于在艺术领域进行教育活动具有特殊性,我们不能仅立足于传统观念,片面地认为艺术教育强调专业性体验,而应认识到,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种,其形式本身会受到地区文化、个体情感、时代理论等的影响,其教学取向、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应具有普遍性,即能使人终身受用的培养理性的文化教育。因此,在展览活动中设置学术研讨会与相关讲座是开发智慧、理性和审美品位的必要措施。基于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共同认识,我们产生了这种活动形式的想法,这也为日后合作交流活动的机制与组织形式的综合化、多样化提供了必要参照,也实现了双方对自身学生培养方面的成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校美术学院院长马志明先生带领的团队除了通过艺术作品向俄罗斯观众与艺术界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绘画语言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也在之后于部分俄罗斯高校开展的艺术论坛与讲座中向俄罗斯艺术家和学生讲授了中国艺术的传统文化和美学内涵。这是江西师范大学促进国际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性事件,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文化交融本质,对日后更广泛的合作项目的促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目前条件的改变来看,今年四月俄罗斯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教育专家、留学生工作院长助理安奇科夫教授一行代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来校访问交流,期间,俄方主动提出双方在教育教学方面应进行更多样化的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以开展中俄学生交流、师资培养、学术互访等形式,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互动的提议。这意味着江西师范大学通过三年的国际化实践从国外教育资源的有限引入与输出,到双边教育资源成系统互换互助的转变,也意味着我们应进一步确立更深入而广泛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阶段性目标,使自身在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化交流中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无疑是近三年来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实践成效的最有力体现。

结 语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成效显著。2016 年至今,江西师范大学依据客观条件与自身阶段性需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探索方法,于2016 年4 月组建了能够辅助以上合作项目良好发展且为自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与理论支撑的学院机构,即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形成了基于以上活动的模式化常态化,极大地促进了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交流活动框架的形成。从长远角度来看,民办高校只要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以国际化的视角看待问题,一定能够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步入新阶段。

猜你喜欢
江西师范大学高研班造型艺术
劳动赞歌
当代音乐(2024年5期)2024-06-03 15:19:37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 首届工笔花鸟画初级、高研班招生简章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山东陶瓷(2020年5期)2020-03-19 01:35:38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42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首届山水画高研班招生
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高研班学员赵凯侠心得
对旅游专业外语的理想教学模式的思考——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
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首届霍春阳写意花鸟画高研班学习感悟选登(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