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玥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璀璨的传统文化中,民族器乐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远古时期至今,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与外族文化的不断交流,我国民族器乐逐渐形成了现在数量繁多、风格各异的特点。我国民族器乐在传承方式上类似于其他类别的传统音乐,数千年来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直至民族器乐课在高等院校中展开教学,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才得以翻开新的篇章,自此步入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提高我国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今较为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在我国高校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高校当前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的缺失。在我国高校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初期阶段,为了使民族器乐教学能规范化、系统化的开展,借鉴了西方器乐教学体系。西方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在民族器乐教学的发展中已经成为我国现行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接受了西方的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之后,我国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音准节奏概念、音乐语言审美习惯和音乐发展思维模式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全面西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词汇和风格特征已经无法准确掌握[1]。此外,“重技轻艺”的现象在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普遍存在,众多教师将对演奏技巧的学习作为教学重点,对演奏曲目的难度和提高演奏技巧过于重视,对民族器乐文化的内涵反而关注不足,使学生在对乐器和乐曲的全面掌握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推动民族器乐的发展需对民族器乐进行纵向的集成,否则将无法保存民族器乐的艺术个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艺术是每个历史阶段的独特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民族器乐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大胆创新,使民族器乐的发展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在注重对我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同时,高校音乐教育还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注重高校民族器乐教育中的传承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
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专业性。由于受到我国现行的“重技轻艺”的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民族器乐教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当前民族器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不断地对民族器乐传承性的重视。我国的民族器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有着雄厚的历史底蕴,各族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创造,赋予了各种乐器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并且将其与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民族器乐受到民族文化深刻的影响和强烈的制约。对民族器乐民风民味和音情乐韵的准确表达只有在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和继承之后才能实现。
由于近年来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以及民族音乐发展脚步的停滞不前,导致民族音乐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已经丧失了吸引力,学生对民族器乐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通过开展民族音乐知识竞赛或与民族音乐有关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积极性。
此外,民族器乐教育在音乐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对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中的重要性进行学习,建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基础的基本教育理念,并且成立专门的民族器乐教研室负责民族器乐教学的科研和实践,加大民族器乐教学的力度,重视教师民族器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问题。作为教学任务的直接执行者,教师要对民族器乐教育工作具有足够的热爱,同时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除了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教师还需带领学生到民族音乐的发源地和传承者中进行采风,切身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并且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将搜集到的民族音乐保存下来。教师可通过采风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和对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热情,培养自己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学生可亲身感受到传统的民族音乐的魅力,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投入更多的热情。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国的民族音乐只有从传统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独树一帜并且屹立不倒。民族音乐的演奏形式和表达方式受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丰富。民族器乐新的演奏形式,以新民乐为代表,受到了包括广大年轻人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大力推动了民族音乐的推广和普及。将传承性的元素融入接受高等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中,无论他们将来是成为专业的音乐表演人才还是音乐教育人才,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人民大众喜欢的形式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播,弘扬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
由于近年来民族器乐教育的推广,众多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总结自身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层出不穷的民族器乐教材。这些教材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同样普遍受“重技轻艺”的错误教学理念的影响,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与演奏技法相关的内容,而乐器的发展历史、流派传承、文化内涵等内容所占比重甚少,通常只在开篇和绪论中有所提及。独奏曲、传统乐曲、近代创作乐曲依然是民族乐器教材的讲解重点,此外还有少量的小合奏、新民乐等民乐爱好者喜爱的音乐类型,层出不穷的民族器乐合奏曲集、重奏曲集、改编而成的适合民族器乐演奏的音乐小品曲集等。优秀的民曲器乐教材应能帮助学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实践和理论应当在学习中相辅相成。在教材中增加民族器乐传统知识、当前新创作的音乐作品、重奏和新民乐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能达到指导学生从理论上对更多的传统和符合时代潮流的音乐进行关注[3]。
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之上建立的,这一点常常导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我国的传统音乐背道而驰。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只有亲近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演奏出真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音乐。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程度,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应设置为民族器乐专业的必修课。为了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符合音乐发展的走向,各院校应当将当前音乐界发展的新资讯、新动态及时提供给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一些符合当代音乐发展趋势的课程。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是最适合教师传承技艺、传授文化和思想的地方。教师展开课堂教学首先应注重分析和讲解如何在作品中融入传统的音乐文化、民间的地域性风格特征,深入地将乐曲的背景和风格特征对学生进行讲解[4]。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上普及小组教学的模式,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当前受到音乐爱好者欢迎的演奏形式,如小重奏等。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避免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通过多听、多看、多想,对民族器乐传承性的重要性能有更直观的感受。最后,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将传授给学生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在课堂上开展与民族器乐传承性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需从两个层面拓展实践空间。首先,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舞台实践,参与各种音乐会的演出,不但要对学生进行锻炼,更要注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文化资源,使学生在采风、欣赏各种音乐会演出中近距离接触民间音乐,对民族器乐在当前社会大众中的定位进行了解,使学生在对民族音乐进行真正掌握的同时把握住时代脉搏。
1968 年,德国音乐教育家阿尔特在自己的代表论著《音乐教学——以音乐艺术作品定向》中首先提出了“以音乐艺术作品定向”的教学理念,随后该理论开始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阿尔特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不能仅是歌唱、演奏和乐理、音乐学,应以音乐艺术作品的阐述为教学的重点。将以作品定向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民族器乐理论课程教学中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我国的民族器乐艺术内容极其丰富,除了汉族器乐音乐还有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器乐音乐,作品数量浩如烟海,至上世纪80 年代已有民间器乐六百余种,除传统的宫廷、宗教、文人音乐和近现代的民族器乐音乐以外,仅民族器乐曲目已经收集的就有近万首。要在如此丰富的曲库中选择出能反映理论的相关曲目就必须在选择作品时遵守综合广泛性、典型性、时代性特征的原则。
我国的民族器乐历史悠久,要将其发扬光大需对其古老的艺术内涵进行传承。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只有培养出更多适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完成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