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婷 保山学院
琵琶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歌曲、戏曲等的伴奏以及和多种乐器的合奏中。琵琶最初的弹奏方式是横抱拨片[1],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成如今的竖抱手指弹奏,在演奏技术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目前标准的琵琶为六相二十四品,左手大拇指和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琵琶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它还可以演奏现代作品甚至西洋作品,在琵琶演奏过程中,运用到很多的指法技巧,因此有利于配合交响乐队。
在琵琶演奏中,采用“遮、分”的指法可以使旋律的呈现较为平稳,将其运用到跳动、活泼的音乐演奏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固定长音中,可以应用“泛音、夹扫”的指法,增加多变性的节奏,使旋律清脆明亮、富有生气。我们熟知的《十面埋伏》就运用到了诸多的琵琶弹奏技巧,例如“煞弦”“夹扫”“推拼双弦”等,不同指法的交替变化,描绘出不同的战争场景,使音乐更有层次感。左手的指法“推、拉、打、揉”等,在《汉宫秋月》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演奏者通过琵琶弹奏出的婉转音调,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宫女在宫廷中深受封建压迫,内心无尽的苦楚。在《飞花点翠》中,演奏者通过相似的手法,却弹奏出了清新流畅的曲子。
由此可见,琵琶的演奏技术在表演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表演者娴熟地掌握各种演奏技巧,既可以表现出轻快活泼、明朗喜悦的曲调,也可以表现出铿锵有力、凄楚哀婉的曲调,使琵琶演奏无论在传统曲、文曲、武曲、现代曲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诠释。
没有情感的琵琶演奏,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使得演出效果索然无味。音乐之所以受人们长时间的喜爱和追捧,是因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它能震撼观众的心灵,激发观众内心的情感,这种感染性依赖于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情感的表达。演奏者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技术层面的掌控,忽视乐曲的情感表达和体验,会降低演奏的感染力,使观众感到枯燥、乏味。所谓“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对于琵琶演奏来说,就是要通过表演者对琵琶的弹拨,让曲调成为交流的语言,深入人心。
琵琶演奏过程中,现场音乐氛围的烘托,是无法通过技巧这一方面达到的,演奏者要做到琴声与情感相统一,使作品的特性和内涵得到充分的表达。因此,在琵琶演奏中,要注重情感的表现和体验,这将直接决定演奏的整体效果。
演奏技术是情感表达的基础,因此为了提高琵琶演奏的整体效果,首先要提升演奏技术。
中国传统乐器的学习“以曲代功”,意思就是不把技巧从乐曲中抽离加以练习[2]。这种练习方式,有助于演奏技巧和乐曲的融合,但是对于单独的技巧练习,略显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这种练习方式是将演奏技术进行逐一的分解,随着乐曲难度的不断提高,演奏者的技巧也不断提高。琵琶演奏技术的训练方式,教育家们还在进一步地探索中,如今他们已经在速度、力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琵琶的表现力得到了提升。
建立系统的琵琶教学体系,有助于促进琵琶演奏技巧的不断进步。目前我国的琵琶教学属于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演奏者在学习琵琶的同时可以接触到很多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琵琶的作用和位置。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演奏者在传统音乐范围内,进行横向对比,它为琵琶演奏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琵琶技巧教学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演奏者的自学能力,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等课程的开设,使演奏者在面对新的曲目时,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进一步提升演奏者的自身表现力。
情感表达是琵琶演奏中的灵魂所在,演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中情感的再现,才能真实触动听众的内心。演奏者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加强培养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这种情感是演奏者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体。
演奏技巧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前提,演奏者想要通过音乐来表现情感,首先必须要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只有这样,演奏者才能通过节奏、曲调的变化,调动整首曲子的情感变化,利用独特的演奏技巧,带动听众内心情感的波动。同时,演奏者还应该对乐曲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创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状况等方面,对曲子进行全面的剖析。琵琶演奏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演奏者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自己对作品的审美感受。
演奏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工具,演奏者要通过乐曲的音色变化、节奏律动,来体现自己的思维。琵琶在意境韵味的营造或者情感的表达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琵琶乐曲大多数的创作灵感都源自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情感,因此要想全面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就要求演奏者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不同的情感诠释。一部分演奏者拥有丰富的人身经历,这为他们的演奏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大部分演奏者的演奏素养,都是源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的积累沉淀。为了进一步提高琵琶演奏的情感表现能力,演奏者需要尽可能多地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将作品本身的内涵与自己亲身体验巧妙结合。
琵琶演奏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演奏者要广泛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加强对文学、美学的探索研究,获得更多的社会、艺术等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观察理解能力,增加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减小自身和创作者的空间、物质间的距离,增强对琵琶乐曲的认知能力[3]。
演奏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决定了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同时也决定了音乐作品带给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演奏者可以通过听、看、记忆等方式,培养音乐艺术细胞和艺术表现方式,使自身的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演奏者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吸取各派、各系的乐曲,传承和发扬传统音乐。除了增强音乐方面的知识,琵琶演奏者还应该对其他艺术门类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歌舞、诗词、绘画等,丰富自身的艺术内涵。
任何一首乐曲都蕴含了独特的情感,而琵琶演奏者,对乐曲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又赋予了同一首乐曲不同的表达情感。这些情感的差异,来自演奏者对乐曲理解的差异,演奏者的理解来源于自身经历、体验等相关因素。这些因素最终会以乐曲的演奏形式呈现出来,使每一位演奏者都形成自己独有的演奏风格。这种演奏风格表现了演奏者对乐曲的认识和理解,也使演奏者的曲风具有辨识度。通过这种个人化风格的人性化情感训练,可以使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更能加强演奏者的个人表演魅力。
第一,气息。不同的乐曲曲风不同、情感不同,演奏者需要认真理解曲目,感受其中的情感内涵,通过乐曲的抑扬变化向听众展现,这些都离不开气息的作用。根据乐曲的跌宕变换,气息也应该随之舒缓、流畅,做到提气、松气等,使演奏变得更具动感。
第二,速度。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节奏和旋律,这将直接影响观众的听觉感受。在琵琶演奏中,节奏和速度的控制,决定了乐曲的整体表现力。任何一首乐曲都会通过节奏的快慢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演奏者要做到张弛有度,例如,在新疆歌曲中,演奏者可以改变弹奏速度的快慢,呈现出新疆舞曲特有的强烈律动感、激情奔放感。琵琶作为弹拨乐器,弹奏者对其的速度掌控尤为重要,只有灵活地掌握速度的控制方法,才能满足听众的审美。
第三,音色。琵琶的音色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演奏者对于同一曲目可以有不同的演绎方式,而同一个演奏者对于不同的乐曲也有变化各异的演奏方式。因此演奏者应根据不同的表达场面,进行灵活处理。
第四,曲风。首先曲风是对作品风格的描述,其次,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风格不同也会对乐曲的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根据自己对乐曲情感独到的见解,对其进行技术和情感方面的处理,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琵琶演奏,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演奏者在对创作者的背景进行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增加自己的演奏风格,为乐曲增添新的表达方式,从而使乐曲具有更为鲜明的风格。演奏者之间风格的差异,导致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以不同的感觉呈现,最终体现在曲风上,从而影响乐曲情感的表达。
音乐的魅力在于演奏者对作品本身进行的情感再创造和表现的过程。琵琶的演奏技术与情感表现,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琵琶演奏中对节奏、技巧等方面的掌控,是情感表达的支持和保障,没有演奏技术作为前提,谈不上情感的表现,没有情感的表现,再好的演奏技术也将变得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