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强
2018年11月7日的《北京青年报》刊发报道《天猫榜单折射中国“单身经济”走热》称,“天猫”报告显示,一人份量的商品正在迅速蹿红;迷你微波炉销量增980%,迷你洗衣机销量增630%;而100克装大米、200毫升的红酒在同类单品中销量增速最快;“一人量”商品成大趋势。就连社交属性最强的火锅,也开始流行一个人吃。速食小火锅购买人数同比增加了210%。一种青年人的“孤独生活”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是一个蘑菇”“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浓郁的“盈余人”的意识凸显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况。
盈余,不等于剩余。本雅明的“游荡者”、莱蒙托夫的“零余人”、鲁迅笔下的“过客”,都可以看作是关于人(主体)的符号话语生产力不足的后果。游荡者、零余人和过客,都呈现出强烈的反叛气息,具有不可夺其志的主体精神。而“盈余人”则是一种“丰盈性”的产物。在当代,因为想象力的大爆发,带来了符号界(象征界)关于人(主体)的符号话语生产的过剩。造就了主体“盈余物化”。
“盈余人”的意识,乃是一种没有被抛弃而是活得踏实的诉求,一种享受“摊着”状态的肉体自恋,一种具有“惊吓色彩”的伦理:这个世界太大、太多、太……所以,我还能怎样呢?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