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

2019-12-17 14:17田杨群
桂海论丛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想经济发展

□ 田杨群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完整、体系科学,而且思想深邃、逻辑严密。“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面对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多重困难和挑战,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GDP同比保持6.8%左右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骄人成绩,最为根本的,就是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引领。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全面贯彻站位高远、内涵深刻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面对过去长期存在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状态,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实现全面小康。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方面的、与日俱增的,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美好需要也是具体的、多层次的。我们党必须把人民的呼声视为改革和发展的信号灯,把人民作为各项改革得失成败的首席评判者,人民的口碑要重于各种金碑、银碑。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础。从发展的目的看,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区别不同发展模式的根本标准;从发展的动力看,发展依靠人民,这是遵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必然要求;从评判和检验发展的效果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

(三)前进方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我们的发展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得不到根本解决,那么我们的改革将是不成功的。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41。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底线、突破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具体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希望获得什么、怎样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这是执政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必须时刻关切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3]。“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崭新的话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中人民立场的新表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多层次,要求也更高,既向往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完善。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就是要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4]。

(五)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6]。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特点,决定了发展依然是新时代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社会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进一步明确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中突出人的重要性,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现路径

(一)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基础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要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保障人民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只有不断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其保值、增值,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他先后用“支柱、命门、实体、力量”等词语来形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政治全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作了全面深刻的定位表述,并在多种场合强调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将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总体上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但国有企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的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二是坚持底线思维,即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为了防止发生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抓住两头:一头是抓“不变质”,即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不会改变国有企业性质的制度保证;一头是抓“不流失”,即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习近平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底线思维的辩证思想,既保证了国有企业不改变国有性质,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做强、做优、做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力等能力。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的路径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者会逐步增多,直到成为社会的大多数。中等收入者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他们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中等收入者的收入稳定,决定了他们在消费方式、教育投入方面能够引领社会潮流。中等收入者的增多,使人们更加珍惜社会安定,更加努力工作,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为更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确立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倾斜式发展战略。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健全,各项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先富起来的那一小部分人没有很好地带领大部分人走向共同富裕,造成了社会各阶层贫富逐步分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收入差距过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提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高(调节过高收入)”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的收入差距已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新秩序迫在眉睫。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而言,当务之急是要研究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方面,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的体制和机制,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在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方面,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大幅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劳动收入与土地、资本资源等要素收入之间的差距,在全社会重新确立劳动与土地、资本、资源一样同属于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新观念和新机制;三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进而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方面,通过具体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既允许产生适度的收入差距以促进效率提高,又不至于因差距过大而导致贫富悬殊甚至两极分化,特别是把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由仅仅局限于再分配领域扩大到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整个分配过程;四是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职能,进一步完善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和转移支付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还应打通各类生产要素在农村和城市的双向流通渠道,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问题,引导进城农民工将农村的宅基地与耕地资源转换成城市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五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构建共享型经济模式,把人民群众全面自由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成效的主要标准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制度优势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集中体现。就理论层面而言,共享发展是从历史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和发展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本质规定;就实践层面而言,共享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必然选择。坚持共享发展,既要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共享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必须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诉求,推进社会就业、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精准扶贫等改革,增强各项制度的衔接性,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水平。

(四)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办好中国的事情、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关键在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其中,最严峻的考验就是执政的考验,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人生的航标,信念是心中的太阳,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认同,并把它内化于心,作为自己工作的行动指南。二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党中央在顶层设计层面,作出了许多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决策,广大党员必须在思想政治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不折不扣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决策。三是改进工作作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坚强后盾。四是严惩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通过全党上下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夯实执政基础和领导基础。

猜你喜欢
思想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