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校开设音乐课之原因

2019-12-17 12:28:47牛婧君
黄河之声 2019年18期
关键词:音乐课美感学科

牛婧君

(台湾师范大学,台湾 台北 10610;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7)

音乐是颇具普遍性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们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一环[1]。中世纪初,音乐与算数、天文学、几何学、文法、修辞、逻辑学同时作为教育的基本科目;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也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足见音乐教育在早期即受到中外教育家的重视。

中国自20世纪初期开始实施现代学校教育以来,就在学校里开设音乐课。长期以来,音乐被视为学校课程中的“闲科”,不被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所重视[2]。人们不禁会想,音乐教育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到底身居何处?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促使大众要不断思考学校设置音乐课程之原因,从而为音乐课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基于此,对该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以期可以探究该问题的答案。

一、音乐教育观念之迷思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音乐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但却很少有人把音乐当成一个主体来思考和谈论。因此,当今还有许多学校领导和教育者仍在强调音乐是依附于其他学科存在的课程,将音乐当作是愉悦的休闲活动(例如到KTV唱唱歌)或是营造气氛(表演活动的背景音乐)、宣泄情绪等工具[3],并没有客观看待音乐本质的特征,正是由于音乐教育观念的迷思,使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没有一个稳固的地位。

二、音乐教育的价值

在现今学校教育中,音乐作为“德、智、体、美”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美感经验,陶冶性情,启迪智慧;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文化,增进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人际交往与情感沟通,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构建[4]。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意识到音乐教育除了能够达到音乐之外的价值以外,还应更加重视音乐的本体价值。美国知名的音乐教育哲学家Bennett Reimer(1932—2013)曾提出“音乐教育即美感教育”(music education as aesthetic education, MEAE)的哲学观点。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音乐教育首重美感,人类需要透过音乐经验,唤起音乐知觉以引起情感[5]。

音乐和所有其他艺术,是人类最高的成就之一,是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数文化中,音乐被认为是纳入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音乐的普遍教育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音乐文化中发挥出众多的音乐角色,为音乐的多样性和音乐方式提供广泛的体验和理解,为音乐的发展而存在[6]。

由此可见,音乐课程应该从音乐的本质出发,在教学中不仅止于教导学生学唱几首歌,或是肤浅地聆听乐曲,更多的是透过演唱或聆赏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以某种角色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产生美感经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音乐教育即美感教育”的观点,将音乐拉抬到主角地位,并强化学校核心课程的主体意识[7]。因此,音乐教育之本体价值是学校开设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三、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音乐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演奏(唱)的指导,因此,这无形中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其背后需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才能够承担。这会让一些喜爱音乐,但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无法获得音乐学习的机会,将音乐课程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从而涵养美感经验[8]。

(二)传授知识,涵养性情

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只看到音乐教育的应然面,还要结合实际教学,客观看待音乐教育中的实然面。音乐课程之所以被纳入学校教育,除了参与音乐活动提升美感经验以外,在课堂中,教师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也极为重要,这也是学生认知音乐、感受音乐的基础。学生可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力、表现力及创造力,以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9]。此外,音乐课的开设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还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进而涵养其品德与性情。

综上所述,学校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应具有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因此,这也成为了学校开设音乐课的理据之一。

四、音乐课与学校其他课程的区别

(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

音乐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上。首先,音乐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同于一般学科从逻辑到认知的过程。其次,基于音乐形象性和愉悦性的特点,使音乐课提倡启发式联想与快乐式教学[10],这也体现出音乐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快乐式教学赋予了音乐教育活力与生命力。

音乐教育学家代百生[11]认为,音乐课程的特质是情感审美,教育方式应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应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撼、领悟等情感层面。正是由于音乐教学情感性和主体性的特征,在课堂中应强调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体验,而非被动的接受。

(二)音乐可与其他学科连接,作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音乐常常被当作其他学科知识传授的载体。例如,在歌唱教学中,歌词作为一种语言,可以与语文课进行连接,我们常常说的诗词歌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诗词可以通过音乐演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比单纯的文字讲述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音乐作为一独立自主的学科由来已久,并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知识学习结构。然而,在因应新时代课程改革时,如果能多强调音乐与生活的结合度,则音乐课程将会更加健全,也更能与其他学科成为合作与统整的对象[12]。

音乐课程的社会期望固然随着时代演进而有不同的主张,但对于坚持音乐特色、追求学生导向、重视全面性、强调不依附于其他课程,重视实作与欣赏的呼吁,则似乎历久不变[13]。虽然目前音乐教育在学校中较之以往已受到更多重视,但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还应不断强化对于音乐教育之本体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音乐才能更多的被人们重视,而不仅仅作为附属于其他课程的学科而存在。

五、结语

现代教育体系中,音乐的角色与地位变得愈发重要,但是很多学校对于音乐课却长期带有偏见,认为音乐课只附属于其他课程。基于此,本文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探讨了音乐教育的价值。指出音乐教育应该通过演唱或聆赏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以某种角色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产生美感经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二)分析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学校课程开设音乐课,可以使得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平等的取得音乐教育的机会。学生通过学校音乐课的学习,在掌握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可对审美能力有进一步提升。

(三)指出了音乐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和主体性的特征,在课堂音乐教学中,应强调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要主动参与和体验,而非被动的接受。同时,音乐可与其他学科合作,以整合的方式带给学生新的体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音乐课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孩子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期望所探讨之内容可为其他学校开设音乐课提供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音乐课美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超学科”来啦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1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3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