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玉红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全局性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阐释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亿万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闻记者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及十九大精神,聚焦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助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期间,笔者怀着高度的敬业精神,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特别注重在主题性宣传中寻找新闻点,形成了深入采访、深层思考、深度挖掘的良好习惯,创作了一系列坚持“三贴近”,践行“四力”,围绕“三农”改革发展“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和节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根本,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笔者所在的甘肃省武威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有常住人口181.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6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其中,武威市古浪县、天祝县是甘肃省确定的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居住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来源有限,80%的贫困群众住房破旧简陋,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直接危及贫困群众生命安全,脱贫攻坚难度大。为了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武威市实施了高深山区农牧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决策部署,有效解决了移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突出问题。笔者深入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和天祝县南阳山片、凉州区邓马营湖荣华新村等地实地采访,通过与移民群众座谈交流、算账对比,鼓励引导移民群众通过发展设施农牧业和养殖业来增收致富,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在《凉州新闻》节目中开设的《脱贫攻坚奔小康》专栏中,实时报道了全市在扶贫搬迁和脱贫攻坚方面的事例典型,在《凉州纪录》节目中采制的《易地扶贫搬迁:走出大山路自宽》等有关扶贫搬迁和脱贫攻坚方面的报道,引起了当地广泛关注。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落实这一政策,首先要做好农村承包地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同时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工作,解决好土地问题,才能保障和实现农民权益,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作为一名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基层记者,笔者深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多年来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资金短缺是一直未能突破的瓶颈,老百姓想发展的愿望很强烈,但农村“有产无权”的状况,让农民遭受着融资难的尴尬。为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和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3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结合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求,率先探索和实践了将农民的住房和日光温室、养殖暖棚、林地林木等为主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了农村发展资金不足,银行有款贷不出,老百姓想贷款,没有抵押物的实际问题。当年,笔者深入凉州区二十多个乡镇实地采访了解到: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来,武威市凉州区的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和农民房屋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26亿多元,凉州区通过实行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将农户的资产进行银行抵押融资,极大地撬动了凉州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兰州银行武威分行行长苏金华告诉记者,农户贷款难和银行放贷难最主要的制约问题就是贷款担保问题,只要有效解决了农户的担保问题,就可以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金融机构放贷难的问题。笔者以此为选题,采制的系列报道《农村确权颁证,让“死资产”变为“活资金”》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党和政府开展此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确权颁证过程中,赢得了老百姓对这一工作的拥护和支持。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是第一资源。甘肃省武威市是典型的水资源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武威市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老百姓缺乏种植、养殖技术,增收比较缓慢。为了帮助农民群众掌握农业技术要领、抵御自然灾害,武威市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支持涉农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挂职或兼职在职创办经营实体,从市县涉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择优选派科技特派员组建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到贫困乡镇、村组、农业产业园、扶贫产业基地驻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今年4月,笔者在凉州区下双镇河水村六组李忠成的蔬菜大棚中进行采访,临近中午,虽然温棚温度接近30度,但凉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王玉忠依旧耐心地给李忠成讲着近期种植西红柿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李忠成种植大棚的这些年里,就是因为一直有着王玉忠做技术支撑,他才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勇气。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他一直密切关注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广泛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全力开展农业试验示范与科技攻关。针对凉州区发展设施农业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需要,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将农业新技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广大农民,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近年来,武威市还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选拔特岗教师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为乡镇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基层公务员,充实三农工作队伍等助农增收。凉州区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行动,采取“人才+项目”“人才+基地”模式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实施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建功立业行动,先后选派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任职,引导大学生村官在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积极鼓励优秀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笔者到凉州区永昌镇白云村采访,碰到毕业回乡创业发展的农村小伙儿李宝,他为笔者讲述了回乡发展暖棚养殖产业短短6年坐拥百万资产的故事。为此,笔者采制了专题节目《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鼓励更多的人才在乡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施展才能,为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依托地处城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如今的蜻蜓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转变,手头宽裕了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美丽和谐的新农村建设之中。蜻蜓村还在凉州文化、民俗风情、农耕体验等方面深入挖掘,提炼推出能吸引本地游客常来常往,外地游客非常向往的乡村旅游产品,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蜻蜓村兴建起了农家书屋和农民自乐班子,把政策法规、科技知识、文明新风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递给农民群众。2015年,蜻蜓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最美乡村”。笔者结合武威市组织开展的“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乡村文明行动,采制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乡村》等专题节目,积极倡导农民群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培树良好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努力改善农村精神风貌,营造乡村文明新气象。武威市民勤县还大力打造文化旅游新模式,打造了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将整个河西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采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等手段,全方位勾画了近现代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全景图,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受到游客的热捧,实现了全域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建美丽乡村的进程中,新闻记者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大力发掘身边的典型故事,倡导全民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在武威腾格里沙漠深处,治沙“愚公”王银吉坚守沙漠十余载,默默守护在沙漠边缘,与风沙共舞,与寂寞为伴,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阻挡着肆虐的荒漠,用辛勤的汗水实现着治沙造林发展沙产业的梦想。笔者曾六进腾格里沙漠,亲眼看到王银吉一家人用沙子洗碗,一天只吃两顿饭的艰苦生活,亲身体会了“风吹墙头驴上房”的严酷自然生态,切身体会到王银吉治沙的艰辛和不易。因为治沙王银吉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一家人住在地窝堡,由于没钱也没顾得上给14岁的儿子治病而使孩子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当王银吉讲述这段往事的时候这位敢与风沙搏斗的汉子不禁泪流满面。笔者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传扬出去,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共同关注家乡的生态建设。为此,笔者采制了《治沙“愚公”王银吉》这一报道,在媒体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更多的民间力量和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如在沙尘暴最严重的民勤县就有甘肃陇原中天企业负责人陈耀祥发起的公益治沙活动,每年发动企业内部员工治沙,利用互联网众筹进行公益治沙,累计义务治沙1500亩。而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把治沙当作一种信仰,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使荒漠披上了绿装,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交出了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美答卷。笔者用手中的笔和一个个画面真实报道了八步沙“六老汉”先进群体和治沙“愚公”王银吉等人的感人事迹,真切反映了家乡人民勤朴坚韧、众志成城、铸牢屏障、永保绿洲的坚强决心和强大信念,真情激励和呼唤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接续奋斗。八步沙“六老汉”先进群体的故事已家喻户晓,被中宣部树为“时代楷模”称号,其故事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如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与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组织振兴要坚持党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红色堡垒”,把基层党组织锻造成带富领富的“领头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保证乡村振兴的方向始终向前。笔者在武威市凉州区韩佐镇头畦村采访时了解到,全村80%的山旱地,由于水资源贫乏,群众大多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两千元。为了使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头畦村把党建扶贫工作放在首位,村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采取支部引领、能人带动、农户参与、抱团发展的党建扶贫新模式积极发展脱贫致富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2019年,村党支部把农村“三变”改革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将145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通过折股量化的方式,以村委会为主体投入到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体经济,村委会按8%的比例分红,分红款再按2∶8的比例由村集体和全村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受益,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到2.74万元以上,贫困户每年分红收益达760元,务工收入达1.8万元以上,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在引领群众精准帮扶发展产业中的示范作用。村党支部还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凉州区妇联在村上建立“巾帼妇女创业示范基地”,组织全村妇女加入专业合作社,在产业链上务工,增加收入。通过村党支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共同努力,全村114户贫困户于2015年全部脱贫。笔者采制的新闻报道《党建引领 精准扶贫》《凉州区:“三变”改革变出农村新天地》宣传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引导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帮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