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发散思维在融媒体中的应用

2019-12-17 09:24杨京达
传媒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三亚日报海南

文/杨京达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多感官性的特点。在传媒领域,新闻报道向来具有发散效果,新闻自产生到发布不断辐射到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和人群,从而形成深远而多面的社会影响。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最能概述新闻报道的发散特性,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各种因素的加入而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发散思维非常适用于新闻采编工作,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媒体时代,发散思维更是新闻人的利器。将发散思维用于新闻采、编、发及活动组织等各个环节,便可达到一事多解、一题多篇、一稿多用、一源多收的效果。

同样的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功力”、不同经验的新闻人眼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以会议新闻为例,刚入门的记者采写一个会议想到的“新闻五个W”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而老练的记者想到的“新闻五个W”则是为什么选这个时间、开会的地点有什么意义、参会人物有什么变化、事件(内容)有哪些新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老记者想到的“新闻五个W”,内涵和外延都远大于新记者的“五个W”,能挖掘出更多的背景材料,带来更多视角和思考,而具有强大互联网背景的融媒体采编,可以将“新闻五个W”扩展得更丰富。融媒体采编人员可通过查找网络记录发现往年开会的时间,对比今年其中有没有新闻点可挖掘;全国、全省其他地方开会的地点分别在哪里,其中是否有关联;参会人物身上有什么故事,可否挖掘采写,会议将对哪些人物带来影响;事件(会议)内容可以通过哪些形式来表现;会议将带来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以及其中是否蕴含着市场机会,后续还可以做哪些跟踪报道,等等。

由此可见,融媒体对新闻源的使用因具发散性而实现最大化,哪怕一个简单的会议新闻,能获取的相关信息也是全方位的。对新闻源的思考和处理是全视角的,解读和表现是多元化的,可谓一事多解、一稿多用。

一、发散思维在融媒体采编中的作用

发散思维指引下的新闻采编尤其是融媒体新闻采编的选题不仅能做到绵绵不尽、用之不竭,而且采写出来的新闻独具特色、杜绝“撞文”,犹如拥有了一台定制的专属“新闻生产机”,制作出来的新闻形态千姿百态,姹紫嫣红。

1.运用发散思维克服“稿荒”和新闻同质化。2018年《三亚日报》关于“百万人才进海南”的系列报道,是成功运用发散思维策划报道选题、最大化使用新闻源的典型。

2018年5月13日,海南发布“百万人才进海南”的政策后,《三亚日报》官方微信当即发布了动态新闻《海南启动“百万人才进海南”》,第一时间抢占三亚地区新闻首发。次日,报纸整版刊发《开放的海南诚邀各方英才——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新闻发布会问答摘登》,对“人才落户与配偶就业”“人才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国际人才引进”等关键问题做了集中刊摘。5月16日至6月,在报纸新闻版推出十三期《“双一流”高校大学生热议〈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专栏,连续刊发了45个在岛外求学的海南籍大学生对该项政策的解读和对毕业后回海南就业的打算。5月20日,再推出《关注三亚人才成长》栏目,对5位在三亚成长起来的高层次人才做了详细报道。7月9日,报纸和微信同时刊发《一图读懂三亚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图表,该文被广大网友大量转发,对政策落地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中间,报纸和新媒体还对“人才进海南”相关专题会议、活动、三亚政策、专场招聘会做了动态报道。

《三亚日报》对于“百万人才进海南”主题的报道量是同城媒体中最大的,也是很成功的,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具有及时、详尽、深透、独具特色、难于复制等特点。该系列报道的成功得益于发散思维的良好运用。

2.运用发散思维扩大地方媒体的新闻影响半径。融媒体时代,原本影响半径就小的地方媒体更难于在网络信息的巨大洪流中获得关注。但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是辩证统一的,网络给地方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拓展空间,2018年《三亚日报》的“小吉芬的奔跑梦”系列报道便是一个运用网络扩大报道面的成功案例。

2018年7月,《三亚日报》官方微信首先发布了9年前右脚严重受伤的小吉芬待助的视频,迅速引来社会关注并很快吸引了有医疗实力的5家大医院和国内技术领先医生参与治疗。在长达12小时的手术过程中,采用人民网“现场云”直播手术进程,使这一备受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成为热点。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三亚日报》在传统媒体、微信、客户端、微博等多种载体形式中灵活切换发布新闻,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据统计,关于“小吉芬”的系列报道被全国超过五十家媒体转发,阅读量超过600万次。这样的转发量、阅读量在发行量只有数万份的地方纸媒的记录里简直是天文数字,它突破了地方媒体偏处一隅的报道区域局限,数倍扩大了新闻报道面。这有力地说明了,通过发散思维的运用,地方媒体的良好新闻信息“再也不怕巷子深”了,只要正确运用新媒体报道方式制作适合传播的形式,即可通过网络在海量的新闻报道资讯里获得关注,有效扩大新闻报道影响半径。

3.运用发散思维提升地方党媒的报道品质。融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政务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受众的阅读口味日益挑剔。地方党媒想要保持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优越地位,必须在品质上有更出众的表现。2018年,《三亚日报》的报道频频出彩、出新,报道视角独特,报道作品日益优质,原创新闻多次被央视转播、关注。其中,“‘跑’进清华的林进霞”系列报道就是优质报道案例之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进霞是土生土长的三亚黎族姑娘,三亚市一中2018届高三学生,校田径运动员。2018年7月,林进霞在全省田径运动会中获400米短跑“55秒88”的超好成绩,被已做过事先考察的清华大学预录为2018级新生。《三亚日报》在官方微信以《55秒88,三亚丫头林进霞“跑”进清华大学》的醒目标题进行了首发,该微信被海南群众关注转发,阅读量迅速突破了10万+。接着,《三亚日报》采访了该生学校老师、本地学生家长对这位优秀的三亚姑娘的看法,提炼出了“走出岛,本地姑娘才能更强”的励志理念。同一时段,在《三亚日报》上报道的小吉芬也是三亚本地黎族人,对比之下,一个是脚力飞快的“三亚神鹿”,另一个是几近残疾的脚疾患儿,一般人是不太能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但《三亚日报》的记者在对双方的采访中却发现了二者联结的新闻点——小吉芬听说了厉害的“神鹿”姐姐后对之生起了仰慕,而林进霞看《三亚日报》了解到小吉芬的情况后也产生了怜爱,表示自己“想去看看她”。于是,一篇新的报道在《三亚日报》上发出:“三亚神鹿”林进霞到医院看望小吉芬,鼓励她勇敢接受治疗,健康成长,将来考上大学,将社会对她的关爱传递下去……这样的报道,无疑是暖人心、提正气、为人们所乐见的。如果不具有发散思维,是想不到这样巧妙的关联式采写角度的。

除了上述对林进霞新闻源的第一轮报道外,《三亚日报》的新闻挖掘仍在继续。2019年高考前,《三亚日报》在对高考做预热报道时,对林进霞的“清华学习进行时”做了采访,微信配发了她的近期图片以及她给三亚一中师弟师妹们的一封信,“有图有真相”地展现了林进霞在名校学习的良好状况,唤起了三亚一中当届高考学子对大学校园的美好向往,激发了他们昂扬的学习热情。

2019年高考分数甫出,《三亚日报》对林进霞新闻源的第三轮挖掘随之展开。林进霞的同门师妹李小妹可能成为第二个“跑”进清华的三亚一中学子,同校师弟哈金磊将成为中国校园足球国家队(初中组)队员,从三亚走出去的少年林诗栋两个月前拿下世界乒乓球U15组男单冠军和男团冠军。这几位体育小明星身上有哪些三亚共性,共同说明了三亚的哪些资源优势?6月26日,《三亚日报》微信发布了《三亚3少年闯进全国体坛!他们的身上藏着这些“三亚密码”》的长篇通讯,报纸用跨版的形式刊发了《三亚风帆高举育新苗,体育英才出少年》长篇通讯,全面、深度报道了三亚3位体育少年茁壮成长折射出来的三亚体育产业发展优势。

从个体的典型报道到其形成的精神层面影响再到地方产业思考,未来可能还有对林进霞学成归来后对家乡体育事业的贡献……《三亚日报》对林进霞的新闻素材进行了全面、长程的“跟踪挖掘”报道,并次次取得了优质的报道成果,这样的做法是相当有成效的,也是地方媒体可以借鉴的,这当然更是发散思维成熟运用的结果。

4.运用发散思维活化党媒宣传。在发散思维的指引下,党媒“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脸谱化风格还可以得到进一步柔化,时政类新闻能做得更接地气、更灵动,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润物细无声”地将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传递到广大群众心中,从而有力提升了融媒体时代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17年,《三亚日报》刊发了关于“三只动物”的报道,通过海豚游来近海、河里白鹭、青蛙变多等“三只动物”的故事,反证了三亚生态环境整治有效的事实,这比引用大量数据讲述整治过程更加新鲜有趣,这样的报道手法自然更高妙。

二、培养发散思维,提升融媒体宣传软实力

事实证明了发散思维是融媒体时代的利器,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我们理应学会发散思维、善用发散思维,不断提升新闻采编和整体运营软实力,以源源不断地为广大受众提供更适时、更快捷、更复合的融媒体新闻产品。那么,发散思维如何培养?

1.通过积累培养发散思维。新闻人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的采编中,注意积累各种相关知识和新闻素材,并有意识地分类总结。信息储备多了,形成了知识框架,思路通达,遇到相关问题时就可形成条件反射,由点触及线、带动面,自然水到渠成。在平时采访中,应尽可能多地采集自己能获取的信息。有些记者在采访中,往往浅尝辄止,只要收集到了够写一篇稿子的材料就停下了,但实际上,围绕着采访对象的很多信息可能都是有用的。记者应该习惯性地把采访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尽可能地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积累出一个巨大的材料库和新闻题库。

2.通过学习培养发散思维。新闻从纸张走向声波和电视屏幕,现在又走向网络,各种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新闻人对平台的掌握、使用熟练度也影响着新闻成品的质量。退休后成为自媒体大伽的新闻前辈詹国枢曾说:“先进工具的开发是为人类开展工作服务的,而不是阻碍人类进步的。”由人制造出来的东西,最后还是由人来使用。融媒体时代,记者、编辑都不能仅仅只是新闻信息的文字处理器,即使不能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至少也要掌握采、编、网、后台合成等几项基本功。这些基本功的掌握,就要靠不断地学习摸索。

3.通过搜索培养发散思维。网络时代的新闻人,要主动拥抱网络,高效运用网络,才能更好地与网络相处,顺利融媒化。处于当前的网络时代,仅仅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已经不足为用,还需要掌握强大的搜索能力,也就是人们说的“搜商”。“搜商”有多高,掌握的信息量就有多大。作为融媒体时代的采编人员,应掌握更多、更全、更精的搜索方法,迅速提高信息储备,才能应对巨量的新闻采编需求。据悉,现在有些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已经精简到20人,记者平均日产5篇新闻作品,大量的信息不再用腿去跑来,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得来。

4.通过训练培养发散思维。如何使发散思维为我所用?这是有法可循的,它可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步掌握。首先,新闻人可以通过关联法训练自身的发散思维,从相关联事物中寻找思路,触类旁通。如林进霞去看望小吉芬的报道,又如全国性新华社稿中与本地有关的新闻事件可单独提出来进一步做细做实,成为与本地关联度高、受关注的新闻话题等。其次,还可运用比较思维锻炼发散思维能力。遇到新闻选题时,将之与同时间段、同区域内的新闻事件做比较,将新闻人(事)与自身作比较。此外,还可以通过逆向训练培养发散思维。有心的记者都会在遇到一个新闻事件时做正反两面的思考,找出不同的采写思路。比如,某小区的水管爆了,一般记者只会写水管是因为什么爆的,爆了之后给小区人们生活带来怎样的不良影响,通常哪些地方会发生这类情况等。而具有逆向思维的记者就会同时采写另一个小区里水管维护的状况。如此一来,两个小区的管理优劣不言自明,自然会对管理不好的小区形成一定的压力,也能为其改进管护提供借鉴。

发散思维是以上各种思维方法的“组合拳”,除了以上多种思维方法熟练运用后的融会贯通,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思维导图”训练来培养获得。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每一个新闻事件或信息,都可以成为一个新闻源,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多个关联新闻点。每一个关联新闻点代表与中心新闻事件的一个关联点,而每一个关联点又可以成为另一个采访中心主题……如此生生不息,新闻永无尽头,直到“见人、见事、见精神”。

三、结语

不管新闻如何融媒化,新闻的关键点永远在于真实、新鲜、重要、可读,新闻采编不变的功课仍是提高眼力、脑力、脚力、笔力。发散思维的成功运用,可踏实有效地提升新闻人的脑力,最终促进新闻采编整体效率的提高,改善新闻报道的传播情况。因此,发散思维这种科学高效的思维模式值得每一位新闻人认真学习、熟练运用。

猜你喜欢
三亚日报海南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怀念海南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有些观赏鱼只能看不能摸
被惯坏的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