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媒体融合新生态
——访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

2019-12-17 09:24左志新
传媒 2019年15期
关键词:生态化融合生态

本刊记者 左志新

2014年7月22日,原创时政新闻网络平台澎湃新闻横空出世,以多篇重磅原创报道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五年后的7月19日,由澎湃新闻主办的2019外滩新媒体峰会暨澎湃生态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澎湃新闻总结了其五年来取得的成果,发布了全新的生态战略。本刊记者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会后专访了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为大家解码澎湃新闻的发展经验。

新传播技术成为影响我国媒体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媒》: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融合发展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作为媒体融合转型的“前锋”,您是如何看待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媒体融合应该从何处着力突破?

刘永钢:我们正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媒介形态不断更迭,传播格局不断重塑。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随着这样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越来越清晰,新媒体的竞争正在变换赛道。在大致完成了以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流程改造、技术升级等为主要标志的媒体融合转型“上半场”之后,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不仅仅是跨媒介的融合,而且是跨时空、跨物理屏障、跨主体身份、跨功能的更深层次融合。

全媒体平台是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的前提,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是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我们深刻地感觉到,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媒体的生态化发展日益明显,主流媒体只是整个媒体生态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所说的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从最初时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阶段,逐步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理想状态进化。我们必须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

新传播技术成为影响我国媒体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所有环节都不再是孤立和单向的,都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进了整体的传播生态之中。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媒体运行和传播过程,媒体的演变趋势呈现为从融媒体走向智媒体的鲜明特征。因此,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还应在移动优先、媒体智能化、全媒体传播体系、新兴媒体管理等方面着力突破。

五年融合转型 谱写华彩乐章

《传媒》:2019年7月22日澎湃新闻创办五周年,五年来澎湃新闻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永钢:澎湃新闻的转型,踩准了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间点,是国内第一个直接切入移动客户端的新闻转型产品,也是第一个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全面转型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我们通过先发优势,抓住了一批高质量的用户。截至2019年7月,澎湃新闻客户端用户数已达1.53亿,在全网50余个渠道进行分发,官方微博粉丝数达1731万,秒拍号粉丝数1938万,头条号粉丝数1212万,同时拥有几十个子账号,形成了强大的矩阵传播网络,社交媒体日均点击量累计超1亿次。

澎湃新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原创内容传播力、影响力全国领先,成为各大商业门户和新闻客户端最重要的内容供应商之一。根据上海市委网信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全国媒体中,澎湃新闻原创文章总传播力、影响力和单篇文章影响力均名列前茅。

《传媒》:近年来,澎湃新闻在媒体融合和内容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具体有哪些亮点?

刘永钢:澎湃新闻深耕原创,现有时事、财经、思想、生活、视频、澎湃号、澎友圈和湃客等8大板块,整合为82个子栏目。在内容源上,以原创新闻和专业开放内容以及交互社区内容相结合。在内容形式上,要灵活整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直播、交互等方式。

澎湃的新闻视频生产能力居于全网前列,目前每周生产原创资讯视频超过500条,在今日头条2018年上百万人次观看的视频直播中,澎湃新闻仅次于央视位居第二。下一步,我们将通过PUGC的生产方式,生产并聚合更多的资讯视频,打造资讯影音采集、加工、审核、分发和版权交易一体化平台。

除了高质量的原创新闻报道外,澎湃新闻还打造了国内首款新闻互动社区产品——问吧。

新型政务互动平台——问政频道,入驻的单位包括中央部委、省级、副省级的地方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在内的各类政务号已超1万家。

全球专业创作者开放平台——湃客频道吸引了大批专业机构、自媒体和个人入驻,设有“镜相”“眼光”“有数”“众声”等栏目,力争打造自媒体平台上的清流。

今年3月18日,澎湃新闻智库栏目——“智库报告”正式上线,展示全球最具价值的智库研究成果,发布最新鲜的智库动态,追踪智库最新研究方向。

今年7月17日,澎湃新闻推出了五周年新版本客户端7.0.0,更新了新功能“澎湃号”和“澎友圈”。“澎湃号”是一个融媒内容聚合开放平台,汇聚了政务号、媒体号和湃客号三大领域的优秀创作者、将批量生产丰富的优质内容。“澎友圈”则是集评论分享、关注“澎友”、热点追踪等社区功能为一体的高质量用户互动社区。

澎湃新闻创设的外宣新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是国内首个全数字化英文新媒体,立足于向海外受众讲述日常中国、讲述普通中国人“小而美”的故事。经过三年来的发展,第六声已逐渐在国际传媒界确立专业地位,连续获得国际专业新闻奖项,成功吸引了大批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被外媒誉为中国资讯“优秀线上来源”。驻华外交官、驻华记者都把第六声列为必看的中国讯息消息源。目前,第六声海外用户占比92%,活跃度非常高,传播的有效性非常强。

澎湃新闻客户端目前海外下载用户近500万,是海外主流媒体重点关注和引用的对象。前段时间,新加坡《联合早报》主动提议与澎湃新闻在上海合办2019“中新论坛”,足见其对澎湃新闻海外影响力的高度认可。

《传媒》:新技术对于媒体融合的发展至关重要,许多新闻客户端都有自己的技术团队,那么,澎湃新闻是否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在技术提升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

刘永钢:目前,我们已经打造了一支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技术团队,实现了包括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客户端运维等各大基础技术研发领域的技术力量自有化,建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全产业,并致力于将前沿技术迅速转化为产品和应用。

2018年7月,新媒体整体解决方案“澎π系统”推出,实现了从内容输出到技术输出、产品输出的跨越。2019年1月,由澎湃新闻提供技术和运营支持,助力上海市政协推出“政协头条”APP,实现了全产业链技术和整体管理模式的输出。

澎湃新闻在当今较为前沿的新媒体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积极探索,例如“AI助手”、建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上的个性化推荐、以价值观深度引领的“澎湃算法”等。7月19日澎湃新闻发布了全球第一档真人形象的虚拟主播日播型早晚新闻栏目,克隆出具备和真人主播一样播报能力的“AI主播小菲”。

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尤其是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澎湃新闻也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澎湃全媒体实验室和5G智能媒体应用实验室。

抓住5G机遇 放眼未来发展

《传媒》:五年来,澎湃新闻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果,今天澎湃新闻又站在新的起点上,您对澎湃新闻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构想?又是如何部署的?

刘永钢:在媒体融合坐标下,内容生产已不再是写一纸文本那么简单,其背后离不开新的传播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接下来,我们将以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目标,充分应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力打造生态化的新媒体。

一是内容生态化:优质原创内容+专业开放内容+交互社区内容。作为内容生态化的基础步骤,澎湃新闻将内容源区分为优质原创内容、专业开放内容和交互社区内容。优质原创内容是澎湃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创作上,我们延续内容为主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严肃、严谨、专业、权威、新锐作为澎湃特色,在新媒体产品的深度报道方面不断加码,增强内容软实力。专业开放内容主要是通过“澎湃号”这一开放平台,聚合湃客、政务、媒体等各领域专业创作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主流媒体优质内容。澎湃新闻还将原来的互动社区产品“问吧”进一步升级为“澎友圈”,通过打通内部各种用户关系,进一步强化用户生态、内容生态和舆论生态,打造全新意义上的交互社区。

这些优化步骤都是我们践行“源头活水计划”的关键所在,即打造一个优质、开放、专业的媒体平台载体,进一步推动构建PUGC生产模式,为全网提供权威、专业、靠谱、丰富的海量内容,为内容生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是技术生态化:从技术跟随应用者变为技术发现集成者。全媒体生态的构建,技术创新是主要的驱动力。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体发展在宏观的传播环境,中观的新闻生产与分发系统,以及微观的用户等层面都呈现出了新生态特征。

从传统媒介到移动端只是传播介质变化的一个开始,随着5G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将来极有可能万物皆媒,主流媒体的内容必须对于各种智能终端都能有效适配,从而形成一个生态化的主流媒体场域。对此,我们提出“无所不在计划”,即利用技术手段,同时也通过采编创新,有效适配各种智能终端,推动形成一个生态化的主流媒体场域。

比如,目前我们通过语音合成、唇形合成、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克隆出具备和真人主播一样播报能力的“AI主播小菲”,推动澎湃在媒体深度融合、新闻时效性等领域不断升级;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尤其是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建立5G新媒体应用实验室。通过种种探索和努力,让内容和技术之间的适配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在内容管理上,澎湃新闻也将进行整合创新,集成利用各种最新技术,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人工+智能+制度”的海量内容管控审核体系。这套体系能够自我积累、自我学习、自我升级,将是一套真正的生态体系。

从单纯的技术跟随应用者到技术发现集成者,我们正朝着这个身份转变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三是运营生态化:努力摆脱单一、孤立的传统发展路径。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应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模式,即如何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推动运营生态化,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经过五年的发展,澎湃新闻已经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通过运营创新,推动商业模式不断进化,业务收入每年上一个台阶。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市场手段实现更快速的战略扩展,更科学的企业治理,更有效的团队激励,从而占领更广阔的互联网主阵地。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摆脱单一、孤立的传统发展路径,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止步于传统营销老路,应当增强自身的内生动力,加大全媒体的布局,充分利用内容优势,强化“造血机能”,实现从媒体化价值变现到平台化价值变现升级,推动商业模式不断进化,实现生态变现、生态成长。

《传媒》:五年来,澎湃新闻探索出了怎样的商业模式?在7月19日澎湃新闻主办的澎湃生态大会上,发布了澎湃生态战略,对此,您是如何构想的?

刘永钢:目前,澎湃新闻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收入日益多元,结构日益合理。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在品牌广告、版权输出、政务服务、技术输出、管理服务、会议活动、知识付费等领域拓展收入。

尽管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在政策、内容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资金、理念、技术、运营、产品等方面都与商业网站有差距。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要向纵深发展,必然要补齐这方面的短板。为此,我们提出“相互赋能计划”,为媒体生态链上的伙伴提供赋能,通过与商业网站在资本、技术、产品、分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和相互赋能,来打通融合转型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节点,取长补短,共建全媒体生态,共同做大做强做好。

比如,澎湃拟推出PAI视频项目,通过与业内领先的商业资讯客户端合作,共同打造一个集全媒体(视频为主)素材征集、加工、审核、分发及版权交易为一体的平台。目标是为澎湃进一步提升原创资讯短视频生产和分发能力。

除了建立自己的内容生态、技术生态、运营生态以外,接下来,我们还将更加主动适应、融入整个媒体生态,最终和其他主流媒体一道成为整个媒体生态的引领者,全力将澎湃新闻打造成为全国性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级产品,加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媒体内容供应商和传播平台,形成以内容创作和分发为核心的生态体系。

猜你喜欢
生态化融合生态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融合菜
“生态养生”娱晚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