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先是北宋初期著名的词人,与一代词坛圣手柳永齐名,他的词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张先词含蓄精巧,清新婉约,这种风格不仅是体现在他的遣词用句上,而且在意象的使用上更是颇有特色。张先词意象繁富精彩,除了“影”意象之外,还有植物意象、动物意象、天气意象、服饰意象、建筑意象等等它们一同构成了张先词的意象世界。而植物意象在张先词中又占据了主要地位,且具有较高的文化意蕴,这些文化意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张先词的表现手法,也使张先词中的情感表达更为贴切。
关键词:张先;植物意象;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陈瑶(1994.1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03
一、引言
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滥觞于隋唐,成熟于晚唐,期间形成了南唐词和花间词两大词派。北宋初年,词开始从文坛边缘走进了中国文学的大众视野之中。而这其中,著名词人张先对词史的发展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人陈廷焯在《词坛丛话》中说:“张子野词,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1]既而,又在其《白雨斋词话》中云:“子昂高古,摩诘名贵,则子野、碧山,正不多让。”[2]自此,有学者认为“以张先与同时代各家的区别指出其在词坛上的独特性,而把张先与陈子昂并举,正是从二人均为承启人物这一角度进行的立论。”[3]
在意象的使用上,张先词中最为出彩的是他的“三影”,他以写“影”而广为人知。因此,当世之人提及张先时,第一印象便是“张三影”。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中言:“有客谓张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4]自此便有了“张三影”的称谓。但也正是因为张先词的意象运用中,以“影”最为著名,导致了他的词作中其余的意象都隐没在“影”意象的光环之下,甚少有人为之深研。即便是在现代众多的宋词意象研究中,凡涉及张先词的意象的研究,多是提及他的“影”意象,而对于张先词中其他的意象,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蘊并未有深入的研究,因此笔者将探究张先词中植物意象的大致类别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蕴。
二、植物意象
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上来看,植物意象让诗歌情感的表达更显生动形象。无论是从诗经中的《蒹葭》、《卷耳》,亦或是《楚辞》的“香草”、“恶草”意象,植物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了千百年。词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体式,自然是继承了诗歌使用意象表达情感的这一功能,植物意象也同样在其中占据了主要席位。
在张先的词作中,植物意象的使用数量繁多,如果说张先词中的“影”意象是点睛之笔,那么数量众多的植物意象的便是其中的“绿叶”,如若没有植物意象等基本意象的彰显,那么“影”意象的光芒必然会暗淡不少。
(一)花意象
张先词对植物意象的选用较偏爱各类缤纷的繁花,有学者统计,在张先现存的165首词中,“花”字共出现了132次[5],可见花意象在张先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远超其“影”意象。张先词中的花意象种类繁多,有鲜妍的“石榴花”(《浣溪沙·轻屟来时不破尘》),有素淡的“梨花”(《菩萨蛮·闻人语著仙卿字》),也有凋零的“落红”(《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6]等等。例如这首《踏莎行·衾凤犹温》[6]:
衾凤犹温,笼鹦尚睡。宿妆稀淡眉成字。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轻垂地。 翠幕成波,新荷贴水。纷纷烟柳低还起。重墙绕院更重门,春风无路通深意。
这首词的“花”意象“映花”与“新荷”。女主人公沐浴映照在月光中的花儿,心中却充满了忧愁,于是避开“花”景而走上回廊。微风拂过池面,引起阵阵翠波涟漪,而贴在水面的新荷,随着波浪起伏摇曳,就像此时女主人波澜不定的心。这两处“花”意象的使用,使得主人公的情绪得到了更为形象的表达。这也是张先词的风格——婉约清丽的一种体现。
即使是在张先认为的“此余平生所得意也”的“张三影”之中,花意象也是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三影”之中最为出名的一句便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6]全词如下: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写于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张先时任嘉州通判,因病无法赴会,只能在家中独自小酌,以消心中苦闷。上阙写词人本欲借酒消愁,却在醉酒醒后愈发惆怅,只能感叹时光易逝,春韶不在。下阙开头写“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词人于此一转笔锋,从在池边沙渚上交颈安眠的禽鸟写到了月光破开云层,照在摇曳“弄影”的花朵上,一切又仿佛安静了下来。词人借在春风中无奈飘落的“落红”,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生命无法追寻的感慨。整首词最为精华的就是“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而点睛之笔便是“花弄影”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7]词人一个“弄”字将花朵随风摇曳的姿态赋予了人的情态,仿若沐浴在月光中的花朵也能看到自己的美,感到羞涩。而“花弄影”这个意象所开拓出来的美感,使全词为之生辉。
又如《醉桃源·落花浮水树临池》[6]:“落花浮水树临池。年前心眼期。见来无事去还思。如今花又飞。 浅螺黛,淡胭脂。开花取次宜。隔帘灯影闭门时。此情风月知。”在整首词之中,“花”的意象贯穿始终,用花飞花落来写出词人内心的感伤,在这种缱绻的意蕴中“花”意象自然成了词作的中心意象。这类作品还有《南歌子》、《蝶恋花》、《诉衷情》等等。
(二)树意象
张先在选用植物意象时,除了对“花”意象的偏爱,对“树”意象也使用的颇为频繁,与花意象是使用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常出现在张先的爱情词或者咏怀词中。“烟柳”、“东堂桂”、“风絮”、桃、李、杏等这些意象常出现在词中,对于“树”意象的使用,作用其实与“花”意象也是相同的,表达的情感也与花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相辅相成。如《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6]: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词表达的是女子的相思之情。在词的开头,女主人公登高望远,却看不到心上人的踪迹,只能听见渐行渐远的马嘶,而那被风吹乱的飘飞的垂柳,就如同自己的离愁别绪一样纷乱。下阙写女主人公暗自神伤,细细思量后觉得自己还不如“桃杏”,在最华美的时刻,嫁给那多情的东风。词使用了“柳树”和“桃杏”意象,而“柳树”意象使用得较为隐晦,并加以拟人手法,这样更能体现出词中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再用“桃杏”的美好来反衬独自相思的孤苦。
张先词的植物意象多用在爱情词中,一般都用于表达相思或者离愁。如“东堂桂,重占一枝春”(《感皇恩(原作小重山)·万乘靴袍御紫宸》),“春去几时还,问桃李无言”(《相思儿令·春去几时还》),“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千秋岁·数声鶗鴆》)[6]等等。
(三)草意象
草意象在张先词中的使用是最少的,这应该与晚唐后盛行的绮靡的词风的影响有关,也因此张先对草意象这类较为寡淡的意象的使用的频率较小。一般都有“楼前芳草年年绿”(《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蘋满溪”(《相思令》),“乱如芳草”(《贺圣朝》)[6]等。这些草意象一般作为花意象的点缀,在情感的表达与文化意蕴的上起着一种衬托的作用。
三、植物意象的文化意蕴
北宋初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间段,国家刚从五代十国的混乱阴霾中走出来,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一切都百废待兴。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宋词,同样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影响,有来自晚唐词的影响,也有北宋初期慢慢形成的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渐渐形成了一定的學术氛围,这些对当时宋词的发展影响深远。作为北宋初期一位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词人,张先处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他所创作的词中所选用的植物意象就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一)爱情
首先,花意象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例如著名的诗篇《桃夭》、《苕之华》,这些花意象自此成了代表爱情的美好意象,并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到了北宋时期,词由于文人的重视与创作,渐渐成为了一个能够代表时代的文学样式。而其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自然也是不容忽视的。关于张先词的花意象,这类意象是张先使用的最为频繁的,张先词所选用的各种“花”意象表达的爱情意蕴自然也是生动传神。且这些花意象也并不是简单“花”而是在融合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后,产生了自己的意境。例如“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中出现了三次“花”意象,第一次“花”见证了有情人的短暂相逢,接着第二次的“花谢”象征了爱情被“苦恨”阻止,但是第三次的“花不尽”表达出两位有情人坚贞的情感,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们在一起的决心。又如“数枝金菊对芙蓉”(《诉衷情》)[6]中把金菊与芙蓉作为两个有情人的指代,同时也表明了这两种不同季节的花就如同有情人一样是无法在一起的。除此之外,还有“春意与花浓”(《少年游井桃》)、“花暮,春去”(《河传》)、“雪笼琼苑梅花瘦”(《偷声木兰花》)、《蝶恋花》、《菩萨蛮》等也是用花意象来表达爱情这一文化意蕴。这只是张先词花意象文化意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
(二)叹逝
历来文人墨客对于时光的流逝都有非常敏感的触觉,诗歌文章中对于时光流逝的感叹当然非常多,张先作为一个传统文人自然也不会例外。张先词中有部分植物意象就是用来表达叹逝的。例如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这一句历来为人所熟知,其中的“花弄影”不仅赋予“花”人的情态动作,而且将“影”这一虚幻的物象借“花弄”而变得真实且具有情感。又如《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6]中的“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此句以闺中女子的口吻写惜春伤春之感,词的最后以“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作结,体现了女主人公愁绪萦绕心头,因而辗转反侧,懒于起床的娇态。且用一个“押”字,将卷帘把“花影”切割的景象,表达得“亦幻亦真,朦胧柔美,极富情韵,写花影之残既有惜春之意,又有以花自喻.慨叹青春易逝之意。” [9]这里的“花影”意象,并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意象,而是被赋予了词人更多的文化意蕴,进而体现了词人本身所具有的才情。自古以来,意象被文人用来各种各样的情感,当这种表达被人普遍接受以后,这种意象将会成为这种文化情感的代表,也必然会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三)别离
张先词的树意象多是一些常见的树,例如杨柳、桃、李、杏等。这些树不仅在生活之中常见,作为文学意象存在时同样很常见,但同时其所具有的文化意蕴更为普遍,比如“杨柳”这个意象所代表的离别这一文化内涵。张先在使用树意象时,同样会受到这种传统意象的文化意蕴的影响,例如“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丑生”(《江南柳》)[6]中就使用“柳”这一意象,且很明确的点出来其所具有的“离别”这个文化意蕴,在后一句更是赋予了“柳”意象以人的情感,让离别的悲伤更加浓郁。由此可见,张先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学底蕴,他在各类意象的选用上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在树意象的的使用中更是增加了许多自己的独特意蕴。例如“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6],不仅有运用“桃杏”意象的代表爱情这个意蕴,还增加了一种无法纾解的相思痛苦与渴念。
再次,植物意象中的草意象其实在《诗经》之中的使用比花意象更多,例如《蒹葭》、《卷耳》、《芣苢》等名篇都是以草意象为主的。这些草意象多用于表达离愁,读来令人伤感。但到了张先词中,草意象的使用就相对较少了,且多被用于表达离愁别绪,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淡烟芳草连云远”(《蝶恋花·临水人家深宅院》)[6]中的“芳草”形如淡薄的青烟连着天边的云,正如主人公挥之不去、连绵不断的离愁别绪。类似的还有“明朝芳草东西路”(《怨春风》)、“暮尘衰草一番秋”(《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6]等等。
四、結语
在北宋初期那样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张先用其所独有的文化内涵,是自己的词有了不可抹杀的地位,而这些是通过他词作中植物意象的独特文化意蕴来实现的,也使他成为了“由‘花间范式向‘东坡范式转化过程中的一个桥梁性人物”[10]
意象是承载了作者丰富情感的具体物象,而这些意象用其不同的内涵又构成了作者所独有且丰富的意境世界。张先词的植物意象的独特文化意蕴,体现出词人所具有的才情与思考,从而形成了张先词的独特风貌。张先词的植物意象及其独特的文化意蕴,让张先词变得更加丰满,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张先词的内容,同时也形象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张先作为北宋初期的词人,张先在词的创作方面做出了宝贵的探索,上承晏、柳,下启苏、秦,在词的发展史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 词坛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3722.
[2]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 ,白雨斋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3977.
[3]朱敏.张先词探究——兼论张先的词史地位[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2.
[4]郑恢.事物异名分类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41.
[5]乔国恒.浅析张先词中“落花”的唯美主义色彩[J].岱宗学刊,2007(11-4):14.
[6]唐圭璋.全宋词(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9:72-107.本文所引用的张先词皆出自本书
[7]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99.
[8]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M].北京:线装书局,2011:23.
[9]刘石,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宋词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75.
[10]袁雪清.论张先词的文化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