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文 张晓琴 范艺
摘 要:中小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中小学生生态教育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生态教育内容缺失、生态教育师资短缺、生态教育机制不完善。对此,笔者认为在生态教育内容方面,应加快生态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配合,提升学生生态认知、培养学生生态情感、增强学生生态体验;在生态教育师资方面,通过在师范类高校开设生态教育课程、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加入生态教育内容、对在职教师进行生态教育培训三种途径,提升生态教育师资力量;在生态教育机制方面,从生态教育法律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三个层面入手。法律机制层面,针对生态教育进行专项立法,各省市出台符合当地现状的具体细则。管理机制层面,从管理部门、资格认证、技术支持、资金准备四个方面进行完善。监督机制层面,形成以生态教育评估、考核、奖惩为核心的监督体系。生态教育法律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共同建设,形成三机制共建,进而强有力地推进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关键词: 生态教育;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育保障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理念。[1]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的生态文明观要求建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世界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形成对生态环境友好的道德观。[2]生态教育是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培养生态人才的根本途径。[3]中小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加强中小学生生态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因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加剧,应试教育盛行,导致生态教育严重缺失,出现生态教育断裂、生态教育零散化现象,未能形成系统、全面、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同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生态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较低,导致从事生态教育的人才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教育问题。此外,我国生态教育相关机制不完善,生态教育仅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的口号,缺乏相关机制保障实施。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任务艰巨,因此从课程体系、师资培养、机制保障三個方面由浅入深推进中小学生态教育发展,引领中小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教育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生态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方面。中小学生态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生态教育理论知识,通过课堂理论知识传递,培养中小学生形成较高的生态意识,为今后成为生态公民做铺垫。同时,推进落实生态教育实践课程开发,引导学生真正走到生态环境保护中,以科学的生态教育理论指导具体行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使得学生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角。
(一)生态教育理论课程
中小学生态教育离不开智育与德育两个层面相辅相成。首先,在中小学生态教育智育层面,加强学生对生态的基本认识。目前我国开设的生态教育课程主要采取多学科渗透模式,即不开设专门的生态教育课程,而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加入生态内容的渗透。这种渗透方式需要众多学科共同参与,将生态理念植入各类课程和教材,将各学科当中的生态知识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开设专门的生态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对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循环等基础生态学知识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了解生态学基础知识,为塑造学生生态意识打下基础。其次,在中小学生态教育德育层面,加强学生生态品德能力开发。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中应加入环境伦理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生态环境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思想内核,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决定着人对这个自然世界的责任以及人改造自然的方式,人类负有看护好自然的责任。[4]理解人与自然宇宙的整体关系,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因此,中小学生不仅要加强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汲取,更是要上升到生态思想、伦理的层面,由人与人的伦理推及到人与环境的伦理,对学生形成生态思维有着启发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的教育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教育实践课程
我国中小学教育主要以教师课堂授课方式进行,灌输式教育占整个学习阶段比重较大。因此,需要开展实践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态认知。文化感知类和自然体验类两种方式结合是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化感知类实践课程是指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日常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感受生态的美好。在校园开设生态文化节项目,开展以生态为主题的书画摄影展、生态环保主题竞赛、生态绿植装扮评比等活动。注重将生态教育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学生营造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氛围。自然体验类实践课程主要在课余时间利用户外活动的模式,通过走进农户、走进森林,进行园艺设计、认养树木、丛林野营等活动,使学生关注人以及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追求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5]
构建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生态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方式,使得课堂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相互配合,实现中小学生态教育从课堂到课外的紧密结合,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意识形成,强化中小学生的生态行为规范,实现中小学生态教育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教育师资力量提升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学校教育是主渠道,教师是关键。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思想的水平。我国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考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以及现已在职的教师群体。如何快速高质量地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生态教育能力,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教育发展的重点。
(一)师范类高校开设生态教育课程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高校,在师范类高校开展生态教育是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进行生态培训的最佳方法之一。由于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对生态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单独在师范类高校设置生态教育类专业,可能会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开设生态教育通识课很有必要。各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其本专业的课程之外,还必须学习生态类课程,使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都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从而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态教育水平。
生态类课程的设置应当优化知识架构、精化教学内容、删除陈旧内容、打破传统束缚,打造适合师范类高校学生以及中小学生态教育所需要的综合类课程。师范类高校的生态类课程应当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多采用现代技术、多种教学媒介。增加师范生对生态教育的兴趣,培养生态意识。师范类高校的生态教育一方面在于完善高效的生态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是为中小学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教师,因此在师范类高校开展生态课程时,更应当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养成与教师互动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小学的生态教育教学。
(二)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加入生态教育内容
经过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之后,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不再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而是必须参加统一的国家考试。因此,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增加生态教育内容,是提高我国生态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现如今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分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三个部分。根据所考专业、年级的不同,考试内容有部分差别。其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两个方面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同时也是两门必考科目。因此,将生态教育列入资格证考试大纲,在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两科中考察应试者相应的生态教育素质,是提升我国生态教育师资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在职教师进行生态教育培训
我国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没有参加过系统生态教育培训。在职教师是目前我国生态教育最直接的教育者。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当运用自身的資源优势,帮助在职教师快速建立起完整的生态文化知识体系,培养在职教师提升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养。
1. 定期开展生态教育培训。中小学所开展的生态教育培训与讲座,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邀请不同专家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态讲座,以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在培养中小学生态教育师资力量的同时,将学习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意识、养成生态行为习惯的风气在教师以及学生中间全面开展,使中小学的生态教育能够深入每一位师生,真正达到教育的意义。
2. 定期开展生态学习交流会。在学校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进行生态教育相关的讨论与学习,可以形成全校进行生态教育学习的风潮。同教研室的教师共同学习探讨生态教育,有助于同学科的教师打开思路,取长补短,也使原本的学科知识与生态教育更好地融合。同教研组的人共同学习、备课,有助于工作量的分担,减少教师压力。
3. 分批进修与短期培训。让教师分批进行进修学习与短期培训,有助于在职教师系统性学习有关生态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完善中小学教师的生态知识体系。专门的进修与培训能够使教师对于生态教育更加重视,也有助于学校树立重视生态教育的形象。同时相比于对学校教师进行整体性培训,分批进修与短期培训对学校本身的教学计划影响较小,更容易得到中小学的支持。
三、生态教育保障机制完善
中小学生态教育是一项庞大、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保证这一项重大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法律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三个方面保障生态教育开展。
(一)法律机制
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政策法规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仍然没有一部生态教育的专项立法,现有的政策、法规不能完全涵盖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以及能够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道路相结合的生态教育政策法规,是发展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
针对生态教育进行专项立法。我国现有的生态教育法律法规分散在各个相关法律条例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提出,各级政府与各类组织应当加强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同时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学生教育内容等;另外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到大中小学要开展环境教育。法律法规中出现有关生态教育的条例,说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生态教育的相关立法。但是现有的生态教育法律条例建议性较强,强制性较低,无法切实有效地促进生态教育全国性的开展。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法专项立法,是促进我国生态教育发展的第一步。
各省、市出台符合当地生态教育现状的具体细则。我国已有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地方性生态教育立法,例如宁夏于2011年12月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天津市于2012年10月颁布《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哈尔滨市在2015年3月颁布《哈尔滨市环境教育办法》等[7],并且也已经有部分城市正在进行生态教育立法草案的编撰,例如南京市政府已于2015年11月通过了《南京市环境教育促进办法》。健全各省、市生态教育法律法规,是构建中国生态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在推进城市地方性生态教育法规时,必须以解决各城市实际问题为主,加强奖惩力度,并且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为我国生态教育的发展做好法律保障。
(二)管理机制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开展,需要有完备的管理机制。构建完备的管理机制也为生态相关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管理部门优化、资格认证完善、技术支持提供、充足资金供应四个维度,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加强建设,进而推动中小学生态教育管理机制完善。
1. 管理部门优化。为了便于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顺利开展,我国生态教育的管理部门应当做到高效、专业。目前负责我国生态教育相关工作的最主要的领导部门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设的宣讲教育司,我国所推行的生态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生态意识与行为为主,属于教育范畴,因此将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划归教育部门管辖,可以更有效地保障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生态教育划归教育部门管辖,统筹发展我国生态教育的各项工作,能够优化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管理机制。
2. 资格认证完善。生态认证制度是为了进行认证生态相关工作而建立的一套程序与管理制度。建立我国生态教育认证制度,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可接受的生态教育的认证标准,将生态教育的质量与目标进行量化与规范。生态教育认证制度应当包括生态教育的人员认证、生态教育的相关机构认证、生态教育场所认证以及生态教育教材认证。在开展认证的同时,做到严把生态教育的准入门槛,保证参与生态教育的相关利益者的公平、合理、正当的诉求,从而在我国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教育认证制度,规范我国的生态教育活动,才能够保证我国的生态教育能够以高水平、高标准的发展。
3. 技术指导提供。生态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生态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进行教育的教师而言,都必须接受专业的指导。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专业生态教育实践培训的投入,保证教师能够接受足够的实践培训和教学,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课外实践进行指导,对学生提供生态实践的资源与帮助,这是对我国生态教育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保障。生态教育实践培训机构不用单独设立,可以与我国开设生态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与高校合作既能减少教育部门设置专门机构的负担,同时也能促进高校对生态教育的研究,提高我国对于生态教育的研究水平,同时也能够为生态教育相关单位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持。
4. 充足资金供应。充足的资金供应是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能够开展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赠经费、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经费、事业收入以及其他教育经费。[6]其中最有保障的教育经费是国家财政性的拨款,包含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发展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应当在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中划出生态教育专项经费,用以保障我国的中小学生态教育顺利开展,其中包括学校生态环境的改善、培养师资力量、建立生态教育中心等;还可以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生态教育领域的渠道。中小学生态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它还涉及课外教育、户外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此在学校之外,提升民间资本投入生态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课外的生态教育能够更多地由民间资本进行,从而提升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经费保障。提升民间资本进入生态教育的积极性,势必需要提高生态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地位,二者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推進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
(三)监督机制
保障中小学教育机制,要积极拓宽监督的渠道,通过建立生态教育评估机制、考核和奖惩机制,发挥监督作用,完善“监督的再监督”机制实施。将生态教育列入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也契合了我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在中小学各项考试当中适当增加生态教育的考核,并建立生态教育奖惩机制,从而保障生态教育能够在我国中小学顺利开展,进而全面、系统、完整地促进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
1. 建立生态教育评估机制。教育评估是教育部门对于学校以及处于教育工作当中的教师、管理人员的状态和进行绩效判断的重要方式,也是保证教育水平的重要方法。将生态教育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首先有助于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对教师以及其他教学参与者的生态教育水平进行评估,既能够推动中小学的生态教育发展,也能使学校与教师更加重视生态教育的开展。通过加强对相关教育部门、学校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科教师的生态教育理念、方式以及效果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监督我国生态教育在各中小学开展的情况。同时,评估结果既可以促进各学校更好地进行生态教育,还可以找到当前开展生态教育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
2. 建立生态教育考核监督机制。期末、毕业、升学考试仍然是我国中小学生面临的主要考试方式。适当提升生态教育在中小学毕业考试中的比重,在中、高考的考试大纲中增加生态教育的考点,有助于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提高对于生态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能够对学校是否有效进行生态教育进行监督。在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中增加生态教育的相关内容,是对生态教育重要程度的肯定,也是对生态教育在中小学顺利推行的一大助力。但由于将生态教育列入考纲,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监督,不免会产生投机取巧的教育方式,例如划考点、考前突击学习等,因此生态教育的监督不能仅靠考试,还需要更加全面的保障和监督措施来确保其能够在中小学顺利健康地开展。
3. 建立生态教育奖惩机制。建立并完善生态教育奖惩机制,是开展生态教育监督机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奖惩制度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
首先学校层面,主要根据学校开展生态教育的情况来评定。通过生态教育的评估与考核制度,对于生态教育工作开展良好的中小学,给予专业资格认证等各方面的奖励,对于生态教育开展不积极的中小学,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惩罚措施。其次教师层面,对于连续两年生态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职位的晋升、工资的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并且根据其具体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进行表彰。对于生态教育成绩不合要求的教师,学校首先给予批评教育,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生态教育培训。对于批评教育后仍无改观的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学校应当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最后学生方面,学校应当对生态教育优秀的个人与集体进行表彰,通过授予流动红旗、生态绿色班级、生态小公民等方式进行奖励。学校应当对形成良好生态行为习惯的班级与个人进行宣传、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全校范围内学习生态知识的氛围。对于生态教育学习、生态行为习惯较差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劝诫引导,鼓励他们加强对生态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当代党员,2019(4):4-10.
[2] 王国聘,张婉. 科学认识和处理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4):1-9.
[3] 周国文,李霜霜.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13,31(3):1-5.
[4] 莫艺祯,周效宇. 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自然辩证法与美丽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2):112-113.
[5] 曹顺仙. 论生态文明的自然观——辩证唯物的生态自然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5(3):87-99.
[6] 王全权. 中国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探微[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1):40-52.
[7] 栾彩霞,郝未宁,祝真旭. 天津和宁夏地方环境教育立法实践举措及思考[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6):144-146.
[8] 马磊. 我国高等教育扩展影响大学溢价的研究:机理与效应[D]. 济南:山东大学,2017.
(责任编辑 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