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事执行难解决对策探究

2019-12-16 08:10江春雨
法制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问题

摘 要:民事案件作为我国日常处理案件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一直存在着民事执行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事案件的工作效率,自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民事案件执行中逐渐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事案件执行的工作效率,保障了更多执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民事执行难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期望有效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民事执行;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9-0163-02

作者简介:江春雨(1974-),吉林德惠人,法律硕士,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四高法官,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近年来,民事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多,而且普遍存在执行难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司法工作效率低、案件积压等问题,很多当事人案件胜诉却无法拿到相应的赔偿,被执行人财产执行困难,不主动履行法律判决,有损法院司法权威形象,破坏社会稳定、团结,降低民众对司法公信力的信服程度,不利于今后司法工作的开展。所以,我国各级人民法院要改变当前现状,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司法工作方式,提高司法执行效率。

一、民事执行难问题表现及原因

(一)难以找到被执行人

在民事执行工作具体实施中,难以找到被执行人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有很大一部分被执行人存在侥幸心理,蔑视法律权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躲避执行,致使法院执行法官找不到被执行人,无法履行被执行人的执行义务,从而造成民事执行难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出行工具也多种多样,人口流动数量大,都为被执行人躲避执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大法院执行难度,导致执行案件积压,每年因无法找到被执行人而搁置的执行案件数量高达30%左右[1]。

(二)难以找到被执行人财产

被执行人财产难寻是民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很多被执行人将自己的财产登记在他人名下,或者在执行中隐匿或者恶意转移名下财产,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自己变成穷人,以此为借口拒绝履行执行义务。由于财产核实和追踪工作量大且缺少有效配合,致使被执行人财产寻找困难,阻碍执行工作顺利进行。

(三)被执行人及其家属不配合执行

由于在民事执行工作开展中缺少联动机制,一些被执行人及其家属以各种理由四处躲藏、隐匿转移财产,不配合执行工作,甚至出现公然暴力抗拒执法,撒泼耍赖的情况,阻止执行法官行使民事执行权力,对民事执行工作加以阻挠,据不配合工作,加大执行人员的工作负担[2]。

二、“互联网+”背景下解决民事执行难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法院+媒体+银行”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

为了提高民事执行效率,尽快找到被执行人,责令其主动履行执行义务,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应该联合媒体以及各大银行,建立“法院+媒体+银行”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3]。通过曝光平台向社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身份信息,对其个人信用记录进行惩戒,冻结被执行人名下银行账号以及一切财产渠道,并通过媒体平台向社会各界发布悬赏公告,寻找被执行人线索,利用舆论和公信力以及经济制裁力,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法院民事执行义务。

(二)建立执行申请人联络沟通群

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人员可以建立执行申请人联络沟通群,例如微信群、QQ群、官微论坛群等等,执行人员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执行申请人提供的被执行人信息,避免由于信息获取不及时而错失的执行机会;另外,执行申请人还可以通过联络沟通群实时了解民事执行的工作开展,对法院执行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督促执行人員尽职尽责工作,提高执行效率;最后,建立联络沟通群可以对执行申请人进行统一管理,减少接待办公时间,为执行人员提供更多执行时间,也减少了执行申请人去法院了解实际执行情况的次数,执行人员可以利用网络向执行申请人回复民事案件执行情况,并下发执行送达书等,为双方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执行工作顺利进行[4]。

(三)建立被执行人大数据分析系统

自“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依托于互联网发展,为被执行人信息追踪以及还款能力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建成,通过收集各种数据,将被执行人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和统一,利用计算机强大计算能力,对被执行人履行执行义务的能力进行精准判断,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执行人员要及时掌握被执行人的信息变动,让执行工作变得主动,实现执行工作人在动、信息在转、数据在算。2017年,无锡法院通过自主研发建立了“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大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与当前社会信息网络连接,获取被执行人名下的银行信息、房产信息、车辆信息、证券、股票、收藏物等,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将获取信息可视化,形成可执行财产文件,为执行工作开展方向提供指引;另外,大数据系统还可以通过实时监管和运转来查看被执行人的社会关系以及财产流动和消费情况,从多个方面去评估被执行人履行执行义务的能力。无锡市人民法院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对20000多名被执行人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冻结和查封被执行人财产40000多次,执行结案9000多件,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执行义务概率上升40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无锡法院执行工作效率,提升法院公信力,展现出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权威性。

(四)建立执行天眼追踪被执行人

民事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就是被执行人及其财产去向难寻,为了有效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法院应该联合公安部门以及交管部门建立执行天眼追踪系统,利用全国各个主要公路收费站监控、市区街道监控、公路道路监控、商户监控等,来追踪被执行人踪迹[5]。实现查控追踪智能化、执行案件可视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布控,对被执行人可疑车辆或者行踪进行全国范围的追踪,及时发现掌握被执行人踪迹,为执行人员提供被执行人信息,加快执行案件办理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执行天眼追踪系统建立后,可以将被执行人信息下发给各地公安执法部门,并在公安网络内进行追踪,做到信息共享。让被执行人无处可藏,被执行人心理会出现波动,主动到法院履行执行义务[6]。

(五)完善“互联网+”背景下民事执行制度

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民事执行案件结案率,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关于执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规范意见,并在2017年4月开始,陆续实行了“网络司法拍卖”、“诉前财产保全”等司法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民事执行力度,丰富民事执行手段,有效保障执行申请人合法权益,填补了以往互联网介入民事执行的空隙,逐步完善了民事执行制度。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除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民事执行制度以外,還应该规范民事执行与“网络司法拍卖”、“互联网追责”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执行行为制度,为法院民事执行提供法律保障,让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加强民事执行强制执行力度,对妨碍执行、阻碍执法的被执行人或其家属进行依法处罚,对情节严重者进行依法拘留。同时要加强法院执行部门与各地公安部门的联合行动,建立合理、高效的联动机制,借助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提高民事执行效率,对被执行人起到震慑作用,减轻民事执行困难程度。

三、结论

我国法院执行工作长期被民事执行难问题困扰,执行工作开展受到阻碍,被执行人及其财产难寻、躲避、不配合履行执行义务严重影响法院民事执行工作顺利进行,执行案件常见积压。所以,法院应该积极寻找新的民事执行方式,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天眼追踪系统、执行申请人联络沟通群、完善互联网执行制度等,加强民事执行力度、丰富执行手段,提高民事案件执行效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团结,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郭姗姗.“互联网+”背景下民事执行难解决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9):252-254.

[2]潘亚楠.浅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J].法制博览,2019(22):98-99.

[3]栗恒.民事执行的困境及完善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8(15):107-109.

[4]魏政.论我国民事案件执行困境及其破解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5]刘欣.论民事诉讼法中执行难及其解决[J].法制博览,2019(13):239.

[6]郭姗姗.推进“互联网+”在解决民事执行难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1):245-247.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问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