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包括创新课程教学建设、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创新教学成果建设、创新教学效果评价。实施步骤是各院申报、结对共建、学期实施、学年考核。最终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9-0047-02
作者简介:田胜(198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一、研究背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同年,上海教育领域率先响应,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课程思政”这一命题,旨在构建融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通识课、自然科学课等多門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2]从而形成360度“熔炉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自该模式推行三年来,上海各类高校纷纷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2017年11月,湖北为推进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落地,首次提出聚焦发力“五个思政”。随后,省教育厅在2018年5月印发《“五个思政”改革示范点实施方案》,[3]正式拉开了“五个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序幕,实施近两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江苏、浙江、湖南等地高校也纷纷出台了本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方案,方兴未艾。
然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仍面临着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众口难调、讲授学习难度较大、要求太高等困难。相较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除一些共性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一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随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广,高职院校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教学主体由“教师”单一主体变为“教师+师傅”双主体,教学对象由“学生”单角色变为“学生+员工”双角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要定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及顶岗实习,其思政课堂育人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专业实训和思政教育存在脱节现象;二是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基础差、自控能力差、责任意识缺失、个体心理失衡等特点,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实施路径分析
所谓“课程思政”,主要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即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努力探索试验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对接和融合,从而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那么,“课程思政”的试点课程应该建什么、怎么建、建的效果如何、由谁来评价、怎么评价,接下来,笔者将从上述几个问题出发展开分析。
(一)建设要求和内容
“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应达到知识、技能、素质三维目标,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授业的同时还要注意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因此,结合各专业实际,每门试点课程应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做好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修订完善评价体系。
1.创新课程教学建设,形成一套课程思政的教学文件。每门试点课程应撰写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考核标准、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
2.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由试点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建的教学团队。每门试点课程应根据授课实际,对接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作为团队成员,并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搜集整理、课程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3.创新教学成果建设,建立一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每门试点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编5-8个包含设计方案与实施成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录制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配套的课程视频,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开设专门的课程思政网站或网页,将教学成果放上网进行展示。
4.创新教学效果评价,制定一个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每门试点课程效果应注意三个重要观测点:一是看有无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二是看育人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知识讲授的状况;三是看授课教师教学的感染力特别是育人的部分。
(二)实施步骤
1.各院申报
学校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各学院由专业教师自愿申报一门专业课或公共基础课作为共建改革课程,进行试点,由点及面,最后辐射到全校各个专业。
2.结对共建
由一名专业课教师和一名思政课教师合作完成课程改革,撰写课程改革方案,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作教学文件,并组织具体实施。通过共建,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不断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养料,将思政之“盐”加入到专业之“汤”中,既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
3.学期实施
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点课程的开设。
4.学年考核
对试点课程的验收考核采取督导考核、学生评教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督导可随堂听课,感受和记录课程改革的效果,给出评分;学生进行网上评教,评教内容根据评价标准重新设计;邀请未参与课程共建改革的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听课,召开评议会,进行效果评价。按照合理权重综合三方打分情况,最终判定试点课程的效果,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档。对于不合格的停止申报项目一年,对于优秀的编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5.激励措施
通过举办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和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方式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
6.经费保障
对各院申报的共建课程给予每门8000元的建设经费以及竞赛奖金均从思政专项经费中列支。
三、几点说明
第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思政课程的建设,相反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由于高职院校正不断扩大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行的思政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基于协同育人的机制,将育人的主体和空间进行扩大和延伸。从主体上说,除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外,企业导师也应成为育人主体。从空间上看,除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外,还应包括企业这个第三课堂。
第三,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或公共課中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以所谓的“思政”开头,彰显本课程已经把思政的要求和思想进行了引入,之后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还是知识、方法的讲授,这叫“虎头蛇尾”;二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比较别扭地嵌入一段有关“育人”的内容,前前后后给人感觉是刻意加入的,这叫“生搬硬套”;三是在课程即将结束或者在做总结时,把当前的形势和党和国家对于学生的“立德树人”的要求提出来,非常唐突,这叫“突如其来”。可一旦找到好的结合点,并能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就是成功的案例。
四、结语
本文基于协同育人机制,初步探究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并设计了实施路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课程教学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成果建设、教学效果评价。实施步骤依次是各院申报、结对共建、学期实施、学年考核。最终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
[ 参 考 文 献 ]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 // www.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2016-12/08/ c_1120082577. htm,2016-12-08/2019-09-02.
[2]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21-25.
[3]湖北省教育厅聚焦发力五个思政推进湖北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EB/OL].http: // www. bjcipt. com/ Item/ 16211. aspx,2017-11-29/201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