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表达

2019-12-16 01:40毛更伟
中国广播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故事化

毛更伟

【摘要】在传媒形式多样化、受众人群细分化的今天,广播报道如何依托声音媒介优势,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新闻采写、创作技巧等角度,探索在新的传媒业态下,广播报道故事化表达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广播报道   故事化   传播样态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视觉媒体选择多元而用眼过度的背景下,用耳朵寻找最初最本真的快乐与美好,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新的选择。”①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故事化的语言传递能起到更加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对典型人物的报道、典型事件的报道和一些国家重大举措落地惠民的宣传报道等,均适用于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新闻宣传要取得好的效果,赢得群众的欢迎与信任,就必须讲求艺术,端正文风。要兼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善于用事实说话,善于从群众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话。”②广播报道的故事化表达是当前新闻传播变革的大势所趋。

一、故事化表达提升广播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

新闻报道形式创新、广接地气,是现时媒体改革应有的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用48个字精准概括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这其中,不管是“团结人民、鼓舞士气”,还是“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抑或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都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结合时代特色,守住守好舆论阵地,发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用好融媒体报道,讲好中国故事。

从近年来新闻业界的报道实践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说教式、填鸭式报道在大幅削减,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报道有血有肉,新闻报道变得鲜活立体起来。例如:在2019年新闻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作品《你不知道的冷极慢列车》就是报道形式创新的典型。4182次列车运行在大兴安岭西北坡,全程523公里,一共31站,运行时间12个半小时,沿途百姓亲切地称它为“公交招手停”。有一些站在时刻表上是没有的,也买不到票,得上车补票,三分之一是没有站台的乘降点。乘务员成了当地群众的老熟人和老朋友,有人突发疾病,他们还是列车上的“急救大夫”。《你不知道的冷极慢列车》讲述了列车长张所有坚守深山铁路线的故事、性格开朗外向的母亲与孝顺儿子的故事、长年跑线铁路职工与受伤在家留守的妻子的故事……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小故事,让半个多小时的报道充满张力,几天时间就创造了千万人次的点击量。

二、故事化表达能够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网络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缩短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传受双方可以随时互动。传统媒体的融媒体改革也要适应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变化,放下身段研究受众需求,适应新的传播生态和传播特点。

2019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独家报道的《黑龙江牡丹江“曹园”违建事件》就为听众讲述了一组起伏跌宕、内容丰富的故事,节目先以当地村民的视角讲述“曹园”主人如何毁林圈地的“故事”,然后层层剥茧,讲述地方官员不作为或乱作为,跟“曹园”扯不断、理不清的关系的“故事”,紧接着又独家爆料出央企下属子公司牡丹江军马场当年如何违背职工意愿,以每年每亩3元钱的租金租地给“曹园”主人曹波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都是记者花时间、下功夫挖掘出来的,它们就像长篇小说连载,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通过记者前期的潜心挖掘整理,报道准确权威,故事讲得精彩,让听众听得过瘾又没有距离感,一些知悉当时“曹园”违建的亲历者主动联系中国之声,使报道又有了延续性。

三、故事化表达为融媒体传播提供了可能

传统媒体采写的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有助于通过新媒体传播,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主流媒体报道的真实可信、质量上乘,充实了新媒体空间,也起到了舆论引导作用。2010年10月,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六问珠海》,以“解读一座城市”的方式探寻“中国改革提前进入深水区”这个敏感话题。既然是“问”,肯定要触碰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被曝光的敏感话题,如“第二问”——关于地方政府办事效率低的报道,记者没有旁征博引、罗列数字,而是开门见山,先讲了一个茶楼老板办证难的小故事,一下子说出了当地商人的无奈,也紧紧抓住了听众,让人感同身受。

四、实现广播报道的故事化表达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广播报道的故事化表达,其方法和路径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每一段“故事”找到一位合适的主角。要寻找新闻事件中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来承载报道的主题。一个合适的主角会给一篇报道增色不少,这一点对依靠听觉传播的广播新闻报道尤为重要。一个人不仅要有“故事”,且能说会道,那就是广播记者追逐的“明星”。就像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最终选择马龙·白兰度和阿尔·帕西诺担任《教父》系列电影的主角那样,电影业界评价:“二流的剧本遇到一流的演员和导演,最终成就了经典。”尽管我们的报道不必如此费力地找人,但一个新闻事件一定有与之最为匹配的采访对象,这样一个人或这样一群人就是我们的故事主角。2005年,笔者在中宣部组织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活动中到吉林通化市采访,当地宣传部门围绕这一主题提供了一连串企业名单和重点推荐采访对象,但是最终我们还是绕开了这群人,在一家民营药厂找到了一位普通的女职工。她从前是老国营药厂的职工,后来企业转制下岗了,来到这家民营药厂。从原来的开不出工资到现在老板给分房子,自称“打工老太”的她浑身都是故事,通过她的讲述,以小见大地诠释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报道主题。

第二,到受访对象中去寻找故事。我们说“寻找”故事,恰恰是因为我们所做的还是新闻,这里的“故事”绝对不能编撰。到采访对象中间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③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今天依然适用于我们的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当前,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当中开展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报道以记者到基层蹲点的方式展开采访报道,一组组真实鲜活的“故事”跃然听众面前。

第三,用故事化的语言去讲述。一段精彩的故事离不开恰到好处的讲述,一篇故事味十足的广播新闻报道同样也需要匹配合适的表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四力”要求当中的最后一“力”——笔力,对应到广播新闻报道中,意即除了写成完美的作品,还应当包括精心的制作、录音、合成。2016年,央广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我的长江》,节目选取了一组长江沿线百姓与长江之间的故事,江水自源头流向下游,故事从青藏高原讲到长江入海口,每一期节目由一名声音辨识度高、语言特点鲜明的记者录制口播,《放心,有我们守卫长江源头》《两代伐木工的别样人生》等一批广播新闻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两代伐木工的别样人生》还获得了2017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发展机构AIBD奖年度最佳节目。故事化的讲述生动、亲和,消除了听众“被说教”的反感心理,赢得了受众的共鸣。

五、结语

总之,广播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表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作为媒体记者,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大局观,要把报道的方向、背景、主旨都吃透。我们宣传一批典型人物,因为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楷模,是每一个普通人努力学习的对象;我们报道一个经验、一个创新成果,是它有现实的推广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有指导意义。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写一个故事”“播一个故事”,就要从细微处入手,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着眼,再短的“故事”也要有头有尾,再精彩的讲述也不能偏离主题。综合运用广播化的陈述表达方式,把“故事”背后的新闻呈现出来,把新闻里的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润物细无声,这才是广播新闻报道故事化表达的要旨所在。

注释

①阎晓明:《共建“一带一路”上的媒体合作之路》,《中国广播》,2016年第6期。

②《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7月版。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黑龙江记者站)

(本文编辑:林玉明)

猜你喜欢
故事化
浅析《乡村里的中国》故事化叙事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个性化发展
有深度 才有力量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
如何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景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