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炳禄
【摘要】作为群体性艺术,合唱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合唱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引起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合唱本身包容性十足,难以被外界的辅助活动也就是舞蹈和乐器所影响。国内很多地区的高校都有开设音乐专业,在音乐专业中,合唱指挥的地位最为突出。合唱指挥技巧是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所以,高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合唱指挥技能、合唱指挥素质培养,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本文以当前国内高校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合唱指挥技能培养的情况为着眼点,分析教学优化思路,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人才;培养思路;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从我国的合唱教育水平来看,不论是标准与体制还是教育方式都存在滞后性问题。虽然我国高校的合唱教育已经开设數十年,整体教育质量、教育水平获得了全面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高校本身的旧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充分处理,不论是人才培养方式还是课程设置都有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无法培养出适用于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对此,高校在实践当中有必要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基于人才成长性、发展性角度出发,创新适合当地环境的教育模式,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具备更出众的合唱指挥能力。
一、国内高校合唱指挥教育情况
(一)模式单调且传统
过去,我国教育工作一直受到传统教条压抑与束缚,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在代代相传之下,教育方法变得越来越固化。单调与落后的思想与方法无法体现和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1]。很多教师直至今日仍在应用填鸭式教育方法,没有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作用与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所以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长此以往,很多学生渐渐会对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出现抵触和厌烦的负面心理。而这种负面心理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许多教师不了解正确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向有违教育实际。
(二)教师素质有限
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的个人素质决定着教育最后的成绩。教师给人的印象就是知识的搭载者,可是,当前国内很多高校的音乐教师都存在素质不完善、能力较为欠缺的问题。许多合唱指挥教师是由器乐教师与理论教师转型而来,不了解合唱指挥的要求和知识,合唱内容与教育思路不严谨,学生得不到系统化的学习[2]。
(三)课程评价系统不合理
很多高校在合唱指挥教育系统当中一直沿用传统方式进行评价,内容多体现理论要求,没有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实践素质。不论是期中还是期末,其仅仅侧重于关注学生理论理解,但这种方法显然比较片面,不适合学生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也忽视了技巧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怠惰心理[3]。
二、高校合唱指挥人才培养思路
(一)创新观点落实以人为本原则
为培养适用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就需要改观过去的传统教育思想与理念,体现学生本位作用、地位。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良好态度。此外,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艺术性特性,展现学生自身实力,使学生形成成就感,充分结合肢体感知和理论教育知识,让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完成对合唱指挥内容的讨论和学习。高校在创新教育模式中要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系统性整合技巧与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深度学习。教师要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学习需求与不同学习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契机,把握学生薄弱项、薄弱问题,激发学生天赋,落实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与理念[4]。
(二)优化内在培养体系
1.课程建设
学校应将工作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重要平台,不断提高合唱指挥教育凝聚力。高校在音乐专业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内容,除了所熟知的和声与作曲以外还包括曲式分析与视唱练耳等内容。如果将上述内容整合到一起,构建系统化课程群,则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结构与层次足够优异。合唱指挥课程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应用人才的精简化处理,转变教师教育态度与思路,开辟新的教育渠道,打造稳定化教育平台。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凝聚全校的优秀师资,根据学生课业目标与学习状况科学管理课程问题,要保障资金能够有序地落实到实际当中,最大化教育弹性。
2.分级
做好分流、分级人才培养工作。当前国内常用一言堂教育体系,融合了合唱与指挥这两部分内容,希望能够用这种做法打破教育局限性,在合唱排练中处理教育漏洞。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做法从明面上来看有助于提升学生合唱素质,但指挥效果却并不显著,这种课程结构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应考虑更多出路。分流分级这种思路显然效果最为突出,这种分流分级模式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实践打好扎实的基础。即便高校师资力量有限,这种方法同样能够突出学生的强项能力,可以解脱传统人才培养系统,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质量。
3.完善教评系统
高校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理论深度以及知识面,用合理的教评系统培养与凸显学生综合素养价值与作用,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条件、状况开展动态评价、过程评价,跳出传统教评思想单一的局限思维,从过去的被动考核与评估转变为多元化考核系统。在多元化考核系统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用动态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学生日常表现、考核指标。此外,也要双向评估学生的指挥能力、理论素质,注重学生舞台中的指挥能力、表演能力。教师要将以生为本作为评估前提,构建完善的系统、完善的体系,不断创新教评机制,推动多元化体系发展。
(三)重视教师素养培养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知识载体,为保障音乐合唱指挥教育有效性,我们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打造专业性团队、专业性队伍。学校需要做好教师引导工作,开展多层次、多阶段的培训和学习,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成长机会。培训应突出系统性、全方位要求与标准,从合唱指挥、音乐知识两个角度出发,重点培训教师的技巧与理论素质。此外,学校在招聘环节就需要重视质量关口的把握,要主动引入知名教育人才,精准定位完善内部系统,最大化展示专业教师的自身价值,加强素质建设。学校需要主动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分享教育经验,引导更多教师掌握正确的合唱指挥教育方法。校方要重视对教材的调整,体现与保障教材合理性与专业性,更好地展示我国合唱艺术魅力与民族化特征。
(四)调整外部机制
对于人才培养而言,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外,健全的外部系统、外部体系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根据社会条件、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系统,优化外部结构、外部机制。
第一,应当建立以工作室为核心的合唱团体,工作室负责联系内外两层关系,合唱团体主要成员为高校学生,工作室定期和外界沟通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合唱指挥比赛与表演。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化展示与调动。当然,合唱室也可以申请专项活动资金,这部分资金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资源、学习经验。当然,在工作室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申报高级别项目。参照国内当前条件来看,市面当中存在大量不同层次与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对于文化科研投入了大量支持。所以,只要在工作室获得足够成果以后,就可以很轻易地申报高层次项目,将政府提供的经费转化为动力与科研成果。
第二,转化成果中工作室必须做好与外界资源的交流,比如其他音乐院校和各个音乐机构,将优秀的师资力量集中到一起,构建专业对话、研讨平台。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访学进修机会,不断开拓教师教育水平与教育视野。当然,高校也可以邀请与聘用专家教授莅临指导,用这种形式打破内外局限性,提升人才培养有效性。
第三,鼓励师生主动参与到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应用型合唱指挥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能够使师生获得更专业的培训,同时也有助于师生在交流、合作当中提升与完善自己的技巧和能力。
三、结语
对于我国的合唱事业发展而言,高校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意义非常突出,其能够很好地改善我国指挥人才稀缺的问题,为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而以现实条件来看,传统培养思想与模式并不能满足当代需求。合唱指挥者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突出特色教育价值与作用,制定完善的体系与教育规格,充分落实以人为本以及务实态度。高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使教师素质与能力足以应对新时期的高校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需求,夯实基础,打通校内外合作通道、培养通道,建立良性生态系统,为我国的合唱事业发展共同助力。
参考文献:
[1]周云杰.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四个关键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4):96-97,163.
[2]王艳.以合唱团为依托,培养高职合唱与指揮人才的途径探索[J].黄河之声,2018(19):99.
[3]彭勇军.曲式分析对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性分析[J].艺术评鉴,2018(19):104-105.
[4]彭昌盛.合唱指挥课程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