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发
如今的电视屏幕上,航拍画面司空见惯。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城市形象宣传片、纪录片、专题片、行业宣传片,航拍画面“戏份”越来越足。大量航拍画面是通过无人机拍摄的。无人机,是指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动程序控制装置操控的不载人飞机。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不断提档升级,性能增强,价格更加实惠,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成立了无人机队、航拍工作室等,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媒体的新闻航拍。
在经济型的无人机出现之前,国内媒体需要航拍画面时,通常是使用直升机或者飞艇等有人驾驶飞行器。南京台2003年拍摄制作的城市宣传片《金陵畅想》,航拍画面全部来自租用的直升机;江苏城市频道2002年推出的《空中看南京》节目,租用飞艇进行载人航拍。载人飞行器航拍,画面质量较佳,但是成本高昂,审批手续繁杂。
当前,一架普通的消费级无人机最低三千元就可以入手,买一架最新款高档无人机也仅需两万元,比一台专业摄影机的价格要低很多,租用的费用则更低。跟载人飞行器相比,过去一个航拍小组肩负的繁重任务,现在一个“飞手”就可以轻松完成,而且省去了繁杂的审批手续,成本优势明显,性价比高。
如今经过升级改造的消费级无人机,大多体型小巧,配置完备,携带方便。在转移场地、变换场景、多地形拍摄时可以迅速就位,方便快捷。关键是,小巧的体型并不影响其在空中的性能发挥,只要飞上蓝天,就可为“飞手”提供广阔的视角和清晰的视野,在宏大场面、立体化的场景和特殊地形的新闻现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航拍,某些拍摄中,无人机可以替代笨重的大摇臂、地面轨道、升降机,做全方位的移动和升降动作,高效率地完成所需画面,它的升降高度、自动摇移优势,在电视直播中作用突出。
航拍画面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飞手”的技术水平,二是无人机的性能。性能优越的无人机可为“飞手”提供更好的操控感、灵活度和创作空间。国产用于航拍的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发展到现在,光学系统、数字采集系统、图传系统表现都很出色,智能化、操控性很强。图传的高分辨率、云台的超稳定性、灵敏的导航系统和较长的续航时间等,让航拍变得更从容、准确、稳定、安全。“飞手”在拍摄的时候,便有了充分发挥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创造出具有更强动感、透视感、纵深感的画面。
无人机是空中机器人,空中鸟瞰摄取的画面是全景式、跨地形地貌、无障碍式的立体角度,让新闻画面更完整、更接近事实、更富吸引力。比如,完整描述一片宽阔地带,展现一个复杂而危险的地域,勘察一起爆炸区域的纵深现场……这些都需要借助无人机才能看得真切和全面。作为国内无人机新闻报道领域的领军者,新华网2015年成立了自己的无人机队,深入一线采集新闻,《生态中国》是新华社2019年推出的大型航拍系列报道;山东台新媒体中心打造了国内首个“融媒体”无人机频道——齐鲁网无人机频道;上海台融媒体中心把无人机航拍用于大规模系列报道中;南京台2016年成立了自己的无人机航拍小组,专人专责专用设备,在报道城建、环保、交通、展会、美丽乡村等报道的航拍中,频繁使用无人机参与拍摄,无人机航拍在南京台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常态化、普遍化使用。
南京台首次把无人机航拍运用到新闻现场直播中是2013年亚青火炬传递,当时采用的是六旋翼飞行器,跟踪航拍每一棒火炬传递,解决了跨越城墙和湖泊机位设置的复杂性和直播画面衔接问题,使整档直播十分精彩。2019年,南京台在夫子庙灯会、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仪式、庆祝渡江胜利70周年活动等直播中都使用了无人机参与报道,弥补地面拍摄角度、跨度和纵深不足的缺点,为直播增添不少亮色。近年来,南京台将无人机航拍应用到展会、纪念活动、马拉松赛事等大型户外新闻现场直录播当中,既增加了新闻现场的立体感和完整性,也令新闻更具可看性和感染力。
近年来,南京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航拍画面许多出自无人机航拍小组,无人机成为城市形象宣传片拍摄制作的“标配”。如今,各个城市形象宣传片、各类招商片、旅游推介宣传片等都有大量精美的航拍画面作支撑,其中绝大多数航拍画面离不开无人机。这类宣传片画面的更新频次快,制作精致,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南京台推出的大型季播新闻纪录片节目《南京》,从第一季《美丽之城》到2019年第五季《一城山河》中,大量运用无人机进行拍摄。《南京》系列的航拍囊括了南京市城区所有景观和地标建筑,全面、集中、专业地“空中看南京”,全景式俯瞰观众既熟悉又新鲜的美丽南京,全面呈现南京景色之美、文化之美、形象之美。《南京》节目航拍团队还拍摄制作了大量“空中看南京”短视频,在各频道循环播出,同时在新媒体上发布,助力传播南京的城市形象。全国各地运用无人机航拍打造的节目和专题片不少,比如央视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以航拍为主的直播节目《美丽中国》,尽收华夏美景,画面精彩绝伦,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