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戈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的产生、发展、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人类产生以来,便有了绘画的历史。中国画的门类多样、技法深刻。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一个重要的分支,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一直是艺术院校国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衡量学生基本功是否过硬的一门学科。学生学习工笔人物画是了解中国画的精髓、深刻领悟传统绘画技法的手段之一,需要广大教师加以重视。然而,工笔人物画具有不同于其他画科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颇为艰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画法,既能悟得古人之精髓,又能创造性地加入时代元素、创造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观念的绘画作品,是每位美术从业者及高校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的传统用色观,随着中国绘画历史的发展渐趋成熟。不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离不开“随类赋彩”。在工笔人物画的教学过程中,“随类赋彩”的传统用色观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用色,并能从其他画科的学习中进行知识迁移,以便创造出较为出色的绘画作品来。
在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悠久历史中,产生了大量的工笔画传世名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梳理工笔画的发展脉络,对特点突出的作品应进行深刻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品有所了解。通过研读名作,学生能够提升自己对工笔人物画的审美水平,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工笔人物画精湛的艺术水准和艺术家直抒胸臆的艺术情怀。当然,有精华必然存在糟粕,对于工笔人物画艺术作品,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工笔人物画的特点突出,线条、着色、明暗对比等都是学习的切入点。如何更好地把握工笔画的特点,除了遵循“随类赋彩”的用色观外,还需要着眼于表现物象结构,以勾线为主,兼施明暗晕染。工笔人物画大都色彩厚重艳丽,其着色、设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强调。
无论哪种绘画种类,都离不开临摹,工笔人物画也不例外。临摹历代名家的名作,有利于学生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对所学、所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应用,以便其更好地感悟名家的绘画技法,领悟工笔画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的交流、融合成为常态。如何更好地把握时代脉络进行工笔人物画教学,成了当代高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传统的工笔人物画色彩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广大艺术从业者,尤其是高校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需要正视历史发展的现实,摒弃固有的传统观念,指导学生加入新鲜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试验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石涛对于继承前人之法有过这样的说法:“古人未立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古人之法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故步自封于传统技法之内,便难以寻求发展之地。因而在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处理上,需要突破传统的固有色及单纯的渲染、平涂以及色块与空白背景的对比关系,可以加入对比色与冷暖色调,使画面逐渐生动起来。色彩是绘画这门艺术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运用色调、运用何种色调都需要进行反复的斟酌与创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语言,可以增加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厚重感,使其更加契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从而表现当代人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
绘画材料也是影响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重要一环,传统的笔墨材料将工笔人物画束之于高阁,很难与当代的绘画作品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创造性地使用现代绘画材料显得尤为迫切。丙烯颜料、水粉颜料等都可用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绘画之中,一方面,现代艺术材料与古典工笔绘画的完美结合,会使得观者置身于当代时空之外来感受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现代绘画材料能够更好地还原肌理线条,比笔墨材料更具感召力。只有不断地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才能使工笔人物画吸引更广大的年轻学生加入其中。因此,我们应在临摹传统笔法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固有窠臼,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同时与时代同行,从而推动工笔人物画不断向前发展,产生更经典的传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