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玥 延安大学
《香山射鼓》既是一首古筝作品,也是一种曲牌的名称,这首筝曲运用了以前唐朝音乐的曲式调性特征,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陕西地方的音乐特点。
这一段落,是作者对他所看到的一个整体的大概观景的描述。它描绘了云彩是那么白,威严的庙宇屹立在那儿,翠绿的高山耸立在那儿,还有从寺庙里发出来的人们敲鼓的声音,在每座山中间来回传播,意境深远,美好空旷。于是,作者就用这首筝曲来表达自身对此场景的震撼,也可以说是向往。所以引子部分这里需要注意:“它的弹奏一定要注重感情,注重空旷、缥缈、深远这一气氛的营造。”这一个段落出现了很多快速弹奏的拨弦,因此,弹奏时可以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另外,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演奏者一定要在弹奏时把情绪带到作品中,让身心得到释放,这样才能把作品完美地呈现给观众,才会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结合了西安传统鼓乐中的曲牌“柳青娘”的音乐。在演奏时,在技术手法上,运用了很多的技巧,还使用了燕乐的音阶调式,给大家普及一下,燕乐就是原位4,降7;雅乐是升4,原位7;而清乐是原位4,原位7。后面也会给大家提到,而这里使用燕乐的调式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人们当时凄凉、沉重压抑的心情。设想一下,如果天气出现大旱,那么人们将会没有任何收成,后果是多么严重,引人唏嘘不已。因此在这一段落中要注意:体会和理解当地人们那种心里充满无限惆怅和忧心的悲苦心情,在弹奏时,情绪要饱满且含蓄,释放而又不完全释放,犹抱琵琶半遮面。
另外,演奏时还要注意的是:曲谱中有一个6的上滑音。这里和我们一般所看到的上滑音不一样,弹法也不一样,这里要注重指法,我们需要用左手的大拇指来进行按弦,这是典型的陕西风格筝曲,需要让旋律进行得更加流畅,使上滑音和回滑音区别开来,所以,上滑音就是这两个音按下去不能马上松开手,要立马紧接着弹奏完下一个音,这是唐朝时就有的古筝乐弹奏技巧手法,甚至更为久远,迄今为止在很多代表性筝乐中仍有这样的技法出现,并且很有特色。
再有,这一段里出现的3的下滑音,是从4直接松到3,4按下去之后不要动直接右手弹3,然后左手再松手,而不是4按下以后弹3时再往下按。古筝曲目中类似于这种类型的下滑音有很多。
这一段开始,一个刮奏(21小节)上来,给人一种非常有气势的感觉,把筝乐连接了起来,乐曲开始进入第二段。平常一座非常低的山大家都要花费4个小时或者一个上午的时间,更何况在那里,山很高,人们爬到山顶,需要有好多天的日程。所以,人们为了能赶上参加庙会,会赶在举行庙会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就收拾行囊开始从山底下向山顶攀爬。山腰上建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庙宇,烟雾缭绕,看起来仿佛和周边的云彩连成一片,再加上热闹的人群朝山拜佛、祈祷的景象以及群山中所发出的轰鸣声,于是,整个山峦看起来好像世外仙境一般,虚无缥缈,神圣而又庄严。
过渡句(34~44小节),作者这部分运用了下行级进的技法把第二段、第三段流畅地衔接了起来。
这一段也就呼应了筝曲的标题——“香山射鼓”。进入这里,以前所用的燕乐调式改成了清乐调式,前面给大家普及过,这里再强调一下,也就是“4还是4,7还是7,4和7都是原位不升降,如1234567”。第45到67小节是庙会刚刚开场的场景。这一部分要求我们弹得慢一些,速度上要均匀。接下来,第68到75小节,这时庙会已经到了第三天,是最鼎盛、最热闹的阶段。各种乐器,如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办喜事时所用到的乐器,如笛子和唢呐,还有一些锣、叉、钹子、大鼓之类的,一同演奏。这些乐器的配合共同表现了这一空前盛况。
这一乐段作者运用了一种锣鼓点,通过这个加强来展现出庙会举行的场景鼎盛至极。这种锣鼓点在西安地区的鼓乐曲谱中常常出现,还有在这一乐段的结尾处,作者在弹完一句音乐后突然停住,这是一种表现手法。
这首作品不仅需要演奏者有很大的情感,还要有很高的技巧,能将技巧灵活运用,对状态要求非常高,需要演奏者带有感情地弹这首作品,从而使作品能感动观众,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