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璇 四川传媒学院综艺影视学院音乐系
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德育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育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人价值,使学生在立德树人的音乐教育改革下实现社会价值。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与形式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实现,提升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高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比较漫长。“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人才培养。“立德”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树人”来源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人崇尚树立高尚品德才能实现人生境界的理论。“立德”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是“树人”的前提条件,是以德立校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立德树人”理念,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新时代文化教育的创新。
传统音乐教学注重说教式,其形式单一,不够灵活。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需要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实现育德的提升。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缺乏新型的教学形式与课程体系,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音乐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听觉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整体感受。新时代的学生存在学习需求的差异性,以立德树人的视野看当代高校生,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道德水平,因材施教,发挥出学生对音乐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教育改革的价值。
高校音乐改革中存在不重视立德树人视野的问题,忽视了立德树人目标,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教材选取不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等方面。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教育改革体系,教师忽视了音乐的感性实践,在教学工作中,教育改革缺少对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度挖掘。学生过于重视学分,忽视了文化的学习与德育的培养,功利化的心态使学生不能从立德树人的视野实现自身价值。学校与教师不重视音乐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目标,造成部分院校音乐教学缺少文化性,课堂出现不道德行为,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道路形成阻碍。
传统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的缺失,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造成不利因素,是缺乏民族精神与信仰的表现。大学作为多元文化的集合地,文化活动、颁奖典礼、政治性集会等群体活动一般采用统一的形式,具有仪式感的活动需要学生注重礼仪,礼仪应与礼乐相辅相成。现今校园大多只有活动,缺少礼仪与礼乐的部分,这是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偏离立德树人理念的体现。
高校在音乐教育改革过程中,应从立德树人的视野角度,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同时在音乐教学的形式改革上不断探索创新。从学校的自身情况出发,调整学校的教学形式,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要求在尊重学生个体特征的前提下,运用多种形式,多方位实行音乐教育改革,如教师应摒弃只注重学生听觉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多个方位感受音乐的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可通过举办音乐讲座与欣赏会、开办音乐沙龙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高校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前提,是学生自身有文化自信,教师有德育的教学意识,学校应注重音乐教育的革新。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有立德树人的思想觉悟与创新课堂的能力。音乐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输音乐知识的主要场所,注重音乐课堂价值,是重视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体现。高校应重视在立德树人视野下的改革。例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活跃性与视野开阔的条件,建立生动的课堂体系,优化课堂氛围,构建师生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引导与教育学生。
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校内的音乐社团活动需要教师的配合与指导,让学生在注重礼仪的过程中,学习传统礼乐知识,实现礼乐文化的再塑,以达到在立德树人视野下改革高校音乐教育的效果。校园集体活动在曲目的选择上,应以立德树人的理念筛选出有正确价值观的音乐作品,体现民族精神与信仰。礼乐重塑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如需要礼乐的场合可以具体到升旗仪式、运动会、党代会等集体活动,高校在音乐教育改革的同时,应结合立德树人理念,完善与推进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