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霞 刘国涛 黑河学院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这部分高校可以被分为三个类型:综合类高校、综合类艺术院校以及专业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办学规模相对较大,专业也相对齐全;而综合类艺术院校,同其他类院校相比,在电影方面以及动画产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国内动画专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专业类院校则注重培养动画应用型专业人才,注重动画相关软件的教学。在动画课程结构进行设置的过程中,综合类高校的动画专业,在一、二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在三、四年级才开始相关动画软件的学习创作。
虽然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开展了动画专业,但是培养的人才仍然不能充分满足行业的需求。首先,动画专业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社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其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相对较低,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不论是技能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仍然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针对此种情况,首先,各院校就需要加强对动画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动画人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各高校应加大对动画技能型人才培训的力度,积极引导动画专业人才趋向于高端方向发展,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合理提高我国动漫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动漫领域的进步。
在高校中,动画专业普遍被设置为文科专业,因此,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就会面向文科生。相较于理科生,文科生的感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动画编辑或者文案策划的过程中,文科生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理科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动画相关的软件过程中,通常思维较为敏捷,相较于文科生更具优势。另外,计算机软件编程、网络动画程序等课程内容,同理科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基于此,在对动画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相关教师应注重文理科的渗透,不能偏向文科。从客观角度来讲,动画专业培养的学生,需要既懂得如何进行优秀的艺术设计,又具备设计程序的能力。在动画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基础物理课程、计算机软件课程等同动画专业相关的理工科课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动画软件的应用能力,促进动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动画专业学生时,都较为重视学生应用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在对动画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构的合理化,加强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动画专业也是如此,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合理提升。在动画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动画同理论的实践结合,可以对动画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动画制作,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合理提升,为学生步入社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动画专业的课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包含美术课程,还包含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因此,动画课程结构较为分散,其中有部分知识内容出现重复的情况。例如,图案设计与平面设计两门课程,其中内容较为相似,且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将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不仅能增强动画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合理拓宽动画专业课程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提升动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动画产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发展前景良好。为了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对动画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高校就需要注重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的完善和优化,根据我国市场环境以及专业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从而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