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黄 韧
研究以加拿大玉文化为代表的美洲玉文化,与研究欧亚大陆的传统应有所不同,必须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玉石的功能及其象征意义把握其“被储藏的意义”[注]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 Basic Books Inc,1973, pp127.。需要通过把握加拿大玉石文化、族群经济互动与公共艺术陈列物之间的艺术化象征的关系,运用跨文化视角和研究者的生活经验所积累的“文化直觉”,关注原住民玉文化现代性的多元话语。不能仅仅满足于艺术品的形制,还必须掌握其命运的故事。[注][美]格尔茨:《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39页。由此,必须通过考察前殖民主义时期和现代国家时期的加拿大历史传统,以及加拿大本土艺术家对于历史记忆的后殖民主义反思,从而充分了解加拿大西海岸地方玉雕艺术从业者的心声,进而把握加拿大玉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独特性。
十九世纪晚期的一个夏天,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利鹿埃特附近的溪流边,来了一群刚刚从铁路工地上下来的华工。他们利用最近几天工余的时间在山间转悠,希望可以找到黄金的矿脉。然而几天下来一无所获,他们失望地跳入溪流中,希望在溪水中“冲个靓凉”[注]洗个舒服澡的粤语表达。可以带走这几天的晦气。当他们进入水里不久,有个识货的家伙,突然指着水里的一大块绿油油的的石头叫了起来,“喂,快看,玉!”。大家七手八脚地将这块石头打捞出水后,认真端详,确定是一块绿玉之后,悄悄地藏了起来。后来,为了避开殖民主义者的监视,他们将发现的玉石藏在工程事故中死去朋友的棺材中运回广东。据说这些石头质地比翡翠还好,甚至有部分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还成为当时西太后老佛爷的宫中秘藏,还陪她一起下葬。所以,加拿大西部的华人中流传这一种说法,在淘金热和营建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华工意外地“发现了”这一条世界上最大的玉矿带。[注]Rick Hudson, A Field Guide to Gold, Gemstone and Mineral Sites of British Columbia, (Madeira Park: Harbour Publishing), 2006, pp92.
事实上,根据加拿大考古记录,远在殖民主义者出现在北美大陆之前,“第一民族”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治玉传统。最晚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经形成了以利鹿埃特地区的萨利绪部族(Salish)为中心的玉石手工业系统;并且围绕着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斧型器为主要交易物的玉器经济带;这条经济带与现在的主要原玉产区是相互重叠的[注]Jesse Morin,“The Salish Nephrite/Jade Industry: Ground Stone Celt Production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Lithic Technology, Vol. 41, No. I, 2016, pp39-59.(彩图六[注]David Sanger, “Prehistory of Pacific Northwest Plateau as Seen from the Interior of British Columbia”, American Antiquity,Vol. 32, 1967, pp186-197.图中的每个黑三角代表发现玉器加工遗迹的考古记录点。可以看到最东北角上的两个遗迹已经跨越了落基山脉,进入了加拿大亚伯塔省的山脉和草原交接地区。而这个地区是没有玉矿,玉石原料皆来自利鹿埃特-列顿地区。见亚伯塔省历史中心网页:https://albertashistoricplaces.wordpress.com/2016/08/31/ancient-jade/.浏览:2017-01-29.)。这条经济带并非一朝一夕成型,而是经过几千年的技术和文化的沉淀而发展起来的,以语言族群(萨利绪语)为代表的一个北美洲北部成熟而独特的玉文化带(彩图七[注]由利鹿埃特博物馆提供。该地位于大方框内的黑点处。)。并且这条经济-文化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
最早针对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北部的“第一民族”各部落和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是地理学家乔治·道森博士(George M. Dawson,1879-1901)。早在1887年在当地做田野调查的时候,他就发现当地人利用河滩上的原玉进行加工制造玉器,并且做了一些初步的基于人文地理学的民俗技术记录:
一大块原玉已经被切割好了。他们可能是利用某种木质的铲子或锯子,通过使用沙子的摩擦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块石头是通过上下两面同时切割手段从母岩上切割下来的。之后,再通过研磨和打磨的方法将原石制成人们想要的形制……这些玉质工具的使用有着比较明显的地区性,它沿着(加拿大)西海岸向北延伸到阿拉斯加,向东一直流通到英属哥伦比亚省内陆。这些器型包括:斧、钺、凿、刀等等。[注]George Mercer Dawson,“Note on the Occurrence of Jade in British Columbia, and Its Employment by the Natives”,Canadian Record of Science, Vol. II, No.6, 1887.
通过道森博士的记录,后人终于可以了解加西海岸萨利绪人的传统治玉方法;并且学者们有机会通过他的记录去当地进行相关学科的各种调研。有人类学者甚至延伸了道森的观察记录,早在1891年就提出新大陆的玉器文化很可能在某个现代人不知道的时期内,与亚洲旧大陆东北缘;甚至与中亚的玉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注]Frederick William Rudler,“On the Source of the Jade Used for Ancient Implements in Europe and America”The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Vol.20, 1891, pp332-342.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从现存的出土玉器来看,萨利绪人可能还用了加热法等其它不同的手段来采玉和治玉[注]Pierre Petrequin et al, “Commplexite Technqiue et Valorisation Sociale: Haches Polies De Nouvelle-Guinee et du Neolithique Alpin” Normes Technique et Pratiques Sociales de la Simplicete des Outillages pre- et Protohisotrique XXVI Rencontre Internationales D’Archealogie et D’Histoire d’Antibes,ed. F. B. L. Astuc et al, 2006, pp419-433.。这样一来,或许可以为北美玉文化带与亚欧大陆的文化元素的交换打开了新的技术性思路。
至于玉文化的仪式性和宗教性在北美原住民文化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地位,在北美当下的主流学术研究中并未明确指出其文化功能以及产业化的可能性。然而,有些学者通过早期欧洲殖民者斯通尼上尉(Lt. Stony)探险的记录,指出这些北美“第一民族”对于玉石的使用确实具有其精神性(Spiritual)的一面;尤其是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因纽特人(Inuit)和中美洲印第安萨满都会在特定的玉灵山(Spiritual Jade Mountain)采玉治玉。[注]Stanley F Leaming,“Jade in North America”,Jade, Essence of Hills and Streams: the Von Oertzen Collection of Chinese and Indian Jades,ed. Diana Vowles et al,London: Anness Publishing Limited, 1995,pp296-316.同时,有研究指出利鹿埃特(Lillooet)是加拿大考古结果所指向的唯一玉质工具生产地,处于北美—中美玉文化走廊(见彩图三)的重要节点上(橙色线路的单箭头位置)。[注]Stan Leaming and Rick Hudson,Jade Fever: Hunting the Stone of Heaven,Surrey: Heritage House Publishing,2005, pp60.
地质学家认为这条矿带仅沿菲莎河干流河谷自南向北分布[注]Stan Leaming, Rock and Mineral Collecting in British Columbia.Ottawa: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1973, pp43.。笔者在利鹿埃特(Lillooet)田野调查时,发现奔腾的菲莎河(Fraser River)与桥河(Bridge River)在利鹿埃特的台地汇合后不久会有一个比较长而平缓的河谷(见彩图一、二)。所以,从上游冲下来的石头和当地的矿石都会因为水流速度放缓的关系,在这个区域沉积下来(见彩图四[注]菲莎河对岸的小山丘原来是华工的营地,是早期的工矿唐人街之一。据利鹿埃特镇博物馆馆长,苏珊·贝尔女士介绍,原来这里的华工超过两万人。后因火灾,全毁。再远些的高山是海岸山脉。、图五)。菲沙河谷地区坐落在联结新、旧世界玉文化带的北美海岸山脉-洛基山脉经济走廊中心点(见彩图三)。所以,无论是当地的“第一民族”,或者后来的华人和白人,在利鹿埃特台地区域发现玉矿,是由地质条件和史前族群文化经济交往所决定,带有必然性的“偶然”。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经济带并非一成不变。在其发展期间由于地质和族群的因素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
利鹿埃特地区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并不完全属于萨利绪语族(Salish)部落的居住地,它是此语族与更北些的阿萨帕斯肯(Athapascan)语族各部落的边界地区。[注]James Teit, “The Lillooet Indians of British Columbia”,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Memoirs, Vol. 2, 1906, pp5.换言之,从公元前4,000年到前1,800年这个区域都是两大语族的边贸之地。然而,随着这个经济带产量和人口的扩张与流动,情况开始有所变化。有语言考古学家指出:
当地在没有发现大量非正常人口流失的情形下,处于内陆的萨利绪各个部落开始向东和向北扩张。这一现象可以从考古发现的文化器物类型分类看出来,英属哥伦比亚省的史前族群交往史应该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频繁;这得益于他们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语言、文化、器物类型。我们甚至发现他们已经翻越群山,与加拿大大草原西部[注]落基山脉以东。的各个原住民语族也有文化交往的器物类型证据。[注]David Sanger, “Prehistory of Pacific Northwest Plateau as Seen from the Interior of British Columbia”, American Antiquity, Vol. 32, 1967, pp186-197.
所以,从地图上看(彩图七),加拿大西部史前居民的海岸文化、内陆台地文化和大草原文化通过河流网络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过程也是族群人口流动和器物交换的经济活动过程。至于萨利绪人为何有机会向其他方向移动,或许和当地曾经发生过多次剧烈的地震有很大关系。其中,公元前6,000年的一次地震,造成了菲莎河谷上游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滑坡[注]此滑坡遗迹尚存。,可能使得整个流域断流达近两千年之久。在整个菲莎河谷的上游,都没有发现公元前6,000年至前4,000年间的三文鱼考古记录;而此前一直到公元前9,000年都有着丰富的遗存[注]Richard Daugherty, “The Intermontane Western Tradition”, American Antiquity, Vol. 28, No. 2, 1962, pp144-150.。这意味着这次巨大的自然灾害,很可能造成了上游依赖捕捞三文鱼作为生计[注]Doug Brown, “Carrier Sekani Self-Government in Context: Land and Resources”, Western Geography, 2002, pp21-67.文中指出分布在当地的现代阿萨帕斯肯语族分支之一的卡瑞尔人,其各个部族仍然遵循这种季节性渔猎的生计模式。他们主要沿菲莎河流域分布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的狭长盆地中。的阿萨帕斯肯人口的萎缩,而依靠玉石制造技术为生计的萨利绪人可以有机会通过物的交换逐渐向北扩张。但他们的扩张速度非常缓慢,因为受到了生产力的制约。此后,菲沙河谷还是发生过多次堰塞。直到公元1265年的一次大地震之后,所有堰塞湖终于被完全冲破[注]David Sanger,“Prehistory of Pacific Northwest Plateau as Seen from the Interior of British Columbia”, American Antiquity, Vol. 32, 1967, pp186-197.,三文鱼大量洄游至菲莎河流域上游,此时萨利绪人也只不过向北扩张了不到四百公里[注]因为往北四百公里左右的乔治王子城和加里布地区仍然是阿萨帕斯肯语族的祖居地。。这或许与来自东部支流——汤普森河流域的原住民部落力量的掣肘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过程在汤普森河流域[注]菲莎河的东部主要来水的支流。通过这条河流可以到落基山脉东缘,与大草原原住民文化发生交流。列顿地区居住的“第一民族”史诗中有很详细的记录。尤其是关于堰塞湖对于阿萨帕斯肯人的影响,在多个民俗研究者的记录中有所涉及。其中最详细的就是查尔斯·希尔-陶特先生整理记录的《善良脸的故事》[注]Sqaktktquaclt的中文是“善良的脸”,是古代列顿原住民语中的一个游侠的名字。这个史诗讲述三个孤儿在家破人亡后,成为具有神仙灵力(medicine)的游侠。他们沿着菲莎河的干流和支流到处行侠仗义、解救他人于困境而被当地原住民传唱,逐渐形成口头史诗。。有意思的是,在该史诗中,“善良脸”和他的两个哥哥到达这个地区的时候,就提到了两个与上述内容相关的细节:第一,附近的巫婆(萨利绪人)使妖法让河岸崩塌形成大坝,菲莎河被拦腰截断,三文鱼无法北向洄游。这造成了地区内的部族间相互争斗不止,食物紧缺迫使人们常常互相残杀;同类相食。第二,当“善良脸”荡平最霸道的萨利绪部落时,变身为一只恶狗;而它的尾巴就是用一把双刃玉剑。[注]Charles Hill-Tout, “‘Sqaktktquaclt’, or Benign-Faced, the Oannes of the Ntlakapamuq, British Columbia”, Folklore, Vol.10, No.2,1899, pp195-216.这可能是关于加拿大玉最早的民俗文字记录。
虽然,早期加拿大西海岸玉斧(钺)的量化生产(见彩图八、九)与东亚是否具有时间和文化的序列关系,尚需更多的民族志和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以上讨论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加拿大的玉矿原本并非由华人发现的。事实上,这个矿带的开采和利用乃至经济和文化元素的物的交换在白人和华人抵达之前便存在很长时间了。
根据以上的讨论,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加拿大的华人坚持认为自己是发现这一矿脉的人,并且建构了在引子中的那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呢?
回应以上问题,首先需要考虑代表着族群政治的民俗活动在一个移民国家的身份认同和族群历史之间话语关系。白人回归白人的历史,原住民回归原住民家族史,新移民回归本族历史后,最终要将这些答案带到国家公民身份的思考中去。[注]Yehudi Lindeman, “Old for New: Narratives of Changing Identity in Three “New ” Canadian Authors”, Identity, Community, Nation: Essays on Canadian Writing,ed. Danielle Schaub and Christl Verduyn,Jerusalem: the Hebrew University Magnes Press,2002, pp183-198.所以,随着海外华人对于所在地的贡献日益彰显以及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许多国家也意识到应对华人的文化和历史地位予以认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加拿大各级政府官员形成每年春节在大众媒体中用中文向华人贺年的官方传统。2017年,中国农历春节被该国国会认定为国家节日。[注]Na Li,“Spring Festival Now Official in Canada. Chinadaily, USA”, Posted 2016-06-09, Assessed: 2017-01-29. < http://usa.chinadaily.com.cn/world/2016-06/09/content_25659696.htm> . 另见加拿大国会议员谭耕(Tan, Geng)先生的第88726号提案,加拿大国会官网:
加拿大有着世界上最丰富和最大的玉矿带。这条矿带发自英属哥伦比亚省南部的霍普市(Hope),经过列顿(Lytton)和利鹿埃特(Lillooet)向北,一直延伸到育空(Yukon)地区;连绵近两千公里(见图五)。在加拿大东部的纽芬兰省(Newfoundland)也有少量玉矿。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玉石供应国,假设每年全球原矿石的总需求量为300吨,加拿大这条玉矿带可以持续满足需求至少300年。[注]K. E. Wallace-Dudley et al, “Popular Science: Jade. Nature Resources Canada”.
由此,加拿大西部玉矿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玉石输出地,解决了大量就业人口的工作,同时还出口到东亚,赚取了大量的经济收入。所以,亚洲人的文化自豪感、东亚巨大的玉石市场和长久的玉文化积淀交织在一起,是华人建构“加拿大玉文化正统”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加拿大玉的特点是硬度高,色泽偏绿。从类型看,玉石可以分成翡翠(Jadeite)和软玉(Nephrite)两种,而这条玉矿带只出产软玉。[注]Stan Leaming and Rick Hudson, Jade Fever: Hunting the Stone of Heaven,Surrey: Heritage House Publishing,2005, pp7.加拿大玉的品相,根据笔者访谈当地玉工得知,有杂玉(鸡肠玉)、绿玉和北极玉(Polar Jade)三类。其中主要出产在英属哥伦比亚省和育空地区(Yukon)的北极玉为宝石级,产量较低,约只占总出产量的5%左右。绿玉是大型玉雕和工艺摆件的原料,而鸡肠玉是重要的建筑和室内装潢原料。现在,加拿大开采的原玉90%销往中国,仅仅从当地最大的采玉公司(绿山公司)的销量记录来看,由2012年的250吨骤升至2014年的400吨。[注]Paul Luke, “Chinese Desire for “Heaven’s Stone” Fuelling and Explosion in Demand for BC Jade”, The Province, Posted on:2013-03-31. Assessed on: 2017-01-29.
同时,民间一度兴起 “采玉热”(Jade Fever),并且出现了一批职业“猎玉人”(Jade Hound)。[注]Mason Buettner, “The Bunce Family is Giving the World Jade Fever”, Canadian Mining & Energy, Posted:2016-11-11. Assessed: 2017-01-29. < http://www.miningandenergy.ca/minerals/article/the_bunce_family_is_giving_the_world_jade_fever/>.他们除了到处寻找零散的玉矿带和处于山河之间的裸玉(见彩图十、十一)[注]图九、十的宝石是笔者在2016年夏天田野时所拾得后的记录照片。图十是笔者在菲莎河支流之一的奈查寇河谷(Nechako River Valley)中拾得的裸玉和各种玛瑙。,还有许多个人也开始利用手中的现代工具进行玉石的切割、打磨、雕琢和创作的行为。最后这些产品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和外贸产业进行消化。这意味着,美玉作为加拿大不同族群文化互融的载体,越来越得到政府、商界和民间的三重重视。
鉴于玉石经济的重要性,1968年,英属哥伦比亚省将加拿大玉认定为该省的省石,并且在当地还开辟了免费的体验式玉文化公园,让民众可以近距离接触这种宝石与地方历史的种种事件。[注]Emily Yearwood-Lee, “British Columbia’s Provincial Emblems”,Victoria: Legislative Library of British Columbia,2006, pp5.2014年,该省政府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二十八日定为玉石日(Jade Day),意在弘扬玉石在当地历史、勘探、开采业、手工业、教育、以及经济方面的贡献;同时承认包括“第一民族”、华人和白人等不同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注]见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北本拿比区议员Richard T. Lee 官网:http://www.bclaws.ca/civix/document/id/oic/OIC_CUR/BCJadeDayNEW2014. 2017-01-29浏览。于是在这样大量和频繁的玉石经济-文化互动中,与之相关的各个族群都需要考虑他们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必然会发生“正统性”的话语权争夺,这也意味着资源和市场的话语权——要做玉石生意,就一定要和华人打交道。这是在加华人坚持首先“发现”加拿大玉矿的第三个原因。
此外,加拿大珠宝专业人士意识到,原玉与工艺品之间存在着至少十倍甚至二十倍以上巨大的价差。[注]Paul Luke, “Chinese Desire for “Heaven’s Stone” Fuelling and Explosion in Demand for BC Jade”, The Province, Posted on:2013-03-31. Assessed on: 2017-01-29.
当下玉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材料和载体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加拿大“第一民族”雕刻艺术的发展。现在,加拿大西海岸地区仍然存在捡“忘忧石”的民间习俗。“第一民族”的民众认为,遇到生气或者忧虑的时候用手指挤按摩擦这些发亮的小块宝石,装在口袋里,可以驱除晦气。可以安神息怒,让人更加冷静,不易冲动。这些小石子吸收主人的一部分“智慧(Wisdom)”后,会成为一种带有“灵力(Medicine)”的护身符[注]北美原住民将祖神、灵物或通灵者自身具有的神秘力量称之为“药”(Medicine),它可以亦正亦邪,可以为神、人所共用;为人间和神界带来幸福或灾厄。类似汉语中“神力”或“灵力”的意思。至于在英语中为何被称为Medicine(药),则与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有关。另有专文讨论,在此先不展开。,还可以作为友谊的象征送给信任的家人、朋友(见彩图十二)。类似中国人戴玉养玉的习俗。由此可见,“第一民族”运用治玉技术,将某种神圣性赋予玉石,使之成为具有神圣意义载体。
同时,故事吟诵(Story-telling)是一种在原住民的文化传统中很有代表性的习俗。[注]Ella Elizabeth Clark, Indian Legends of Canada,Toronto:McClelland& Stewart Limited,1960, Preface.他们也习惯运用图腾雕刻作为这一口头传统的记录,用以追溯自己的祖源。以前,他们将这些故事和家族谱系雕刻在木头和其它石质载体上,作为向公众展示的故事吟诵记录媒介或部族图腾。很自然地,当玉石雕刻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之后,原住民艺术家们便将故事吟诵的雕刻传统运用到以玉石为载体的艺术创作中了(见彩图十三[注]因纽特艺术家阿奇亚塔舒克(Akeeaktashuk,1898-1954)创作的《老妪》。由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莫瑞图书馆陈列室提供。、十四[注]唐纳·霍尔德(Donald·Hord)在1947年创作的《云端的雷神》,藏于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印第安鼓乐在各个部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象征意义。每当重大仪式和节日到来时,必须要有鼓乐伴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陈列在温哥华国际机场国际出发大厅的由海达族雕刻大师——比尔·瑞德(Bill·Reid,1920-1998)创作的海达文化公共性艺术雕塑《海达之灵:玉舟》(见彩图十五、十六、十七)最具超然物质象征的北美玉文化现代性的故事吟诵。这个大型黄铜艺术陈列雕塑:
其之所以命名为《玉舟》,是为了纪念加拿大玉成为英属哥伦比亚省的官方吉祥石,而镀上一层与翠玉一样的绿色。这个雕塑从1990年在温哥华开始创意,到1994年在美国纽约完成。1996年开始在温哥华国际机场出发大厅永久陈列,此前在加拿大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两年。这条船长6.05米,高3.89米,宽3.48米,总重4.9吨。船内有13个海达族人和神灵的形象,其中比尔·瑞德自己的形象(见彩图十六)在尾部执桨。[注]温哥华国际机场官方网页:关于《玉舟》陈列二十周年庆的20个小知识。更新:2016-03-31,浏览:2017-01-29。
关于这座雕刻作品的寓意,比尔·瑞德做了如下解读:这十三个海达形象中,熊神坐在船首,回顾历史,寓意无法走出原住民过去的阴影。第二个形象则是熊母,她关切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完全失去了一位女神的优雅,生怕自己的孩子滥用自己的神力去复仇。这是一组相对立的海达熊神的形象,他们代表着过去和现在、善与恶的这一传统神话的矛盾体。第三个则是作为加拿大象征性动物的河狸。第四个是鼠女,一位上古女神,现在已经失去了自己神座,但是她不甘自己的现状,仍然不肯放弃自己在船上应有的位置。第五是狗鲨女,她仍不知道现在航程的险恶,依然在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接下来就是雷鸟,他负责掌舵,然而作为一位喜欢搞恶作剧的创世神灵,自己也不清楚会将玉舟导引到一个怎样的世界。而狼神却因身处这个拥挤的小船而突然暴怒起来,狠狠地咬透了坐在他前面的神鹰的翅膀。而神鹰却因空间太过狭窄,无法回头报复狼神,只有将仇恨和痛苦狠狠地发泄在了船头的熊神的左前掌上。眼看着熊神马上要发怒使出怪力,龇牙咧嘴地将整艘玉舟都毁掉时;头戴高顶花边斗笠、手持言杖[注]海达原住民的传统。部族在商量重大事情时,为了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大家会轮流使用一根言杖,到了谁的手上谁就有权发言,其他人必须安静聆听。的大酋长断喝一声“够了!不要再闹了!”。比尔只能坐在那里无奈地看着过往的人们,充满忧虑地询问“怎么会这样?这艘历史之船将会驶向何处?”[注]见比尔·瑞德基金官方网站:比尔·瑞德写给妻子马汀妮的故事诗。节选。更新:2011年,浏览:2017-01-29。
同时,在《海达之灵·玉舟》这个作品中使用的各种材料也表现了海达雕塑传统以及族群历史记忆的变迁。首先,比尔使用的是代表欧美量化工业的底材料,黄铜;表面涂料的绿色代表着自然主义玉文化的各个族群。这象征着以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到处殖民的欧洲白人(英、法语族)和农耕-渔猎文化为经济基础的原住民和华人。象征性地表现了加拿大立国的四大基础族群。作品的底座和地板是由英属哥伦比亚省出产的鸡肠玉铺垫而成的,代表着物产丰饶的加拿大国土和国家经济的资源型结构形态。根据比尔写给他的夫人马汀妮的这首故事诗的内容描述,他将加拿大这个国家描绘成这艘玉舟。而过去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都是这个国家的各个族群间的爱恨情仇的根源。作为一个海达原住民的同时,作为一个加拿大人,他为过去感到悲哀又为未来感到茫然。
然而,他仍然认为拿着言杖的酋长会做出明智的选择,将这个国家带出历史的阴霾,引领大家走向光明。虽然整个过程可能会充满了各种力量的争斗。总的方向应该是象征着正确的方向的。因为这艘玉舟的船首朝向正西方,这是原住民神话中祖先智慧的所在方向。[注]Ella Elizabeth Clark, Indian Legends of Canada,Toronto:McClelland& Stewart Limited,1960, Preface.同时,比尔对于作品材料的“超越性”使用,将玉和铜都赋予了新的意义,为作品奠定了跨族群、跨文化的基调。这样一来,整个雕刻刹那间就由一个不稳定、灾难性的预示,变成了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旅程,成为了温哥华机场的一座吉祥物。
因此,这个作品成为集加拿大史前文化、族群史、经济史、灾难史乃至政治隐喻大成的国宝级作品。之所以将其摆放在国际出发厅,是为了说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中立国和移民国家之一,这里是世界人们的多元文化乐土;开放的胸怀是这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加拿大的玉石矿藏其实并非由华人“发现”。在华人利用北美玉石制造精美的工艺品之前几千年,生活在此地的“第一民族”就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基于地方流域经济网络所特有的治玉和交换的传统。玉石及其相关的文化产品代表了北美北部六七千年以来的“第一民族”族群和经济历程,也见证了加拿大这个年轻现代国家的开创、奠基、成形、发展、独立和成长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欧洲白人殖民主义精英族群对于包括白人底层族群、“第一民族”以及华人的种族压迫、文化灭绝的灾难痛苦过程。尤其是发生在“第一民族”各个族群身上的历史伤痛至今仍未复原,这个历史魔魇仍在折磨着包括新移民在内的全体加拿大人。
二战之后,由于亚洲各国的经济腾飞,以及再晚些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加拿大的玉矿开采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由此,也带来了该国玉文化话语主导权的争论。产生了“华工发现加拿大玉”的民间传说。事实上,该传说强调了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亚欧大陆传统应当作为玉文化的“正统”以外,也指出了玉文化产业是当下在加华人族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玉器商人的市场销售手段,不断再加强这样的族群-经济的文化正统认同,使得该故事跨出华人圈子,进入加拿大的主流意识之内,并由学者记录了下来。这个过程催生了加国特有的“玉石热”和“猎玉人”等文化现象,还使得加拿大艺术界认识到玉雕艺术市场的存在,积极培育了一批本国的玉雕艺术从业人员,形成了本国特色的玉雕流派。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这个文化-经济化现象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话题。
同时,应当认识到文化经济及其相关的创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发生的。它可能是建立在长时间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磨合后所产生的一种系统性的个性创造。例如,比尔·瑞德先生的艺术作品运用原住民传统的智慧和现代性的视角,为这种独立的殖民地国家特有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感性的解决方向,赋予了传统玉石文化新的意义。以《海达之灵·玉舟》案例说明,这样的个体创意,可能本身就是国家-个人历史性、族群性的历史性体验形成的群体记忆所催生。它表现了在新、旧世界玉文化带内的经济来往大历史趋势下,地方和国家的历史记忆,如何在国际性公共展演中倾注本文化的观照。《玉舟》的创意正基于加拿大多元的族群精神以及对待文化灾难的多元思维,通过《玉舟》所传递的信息或许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思考的借鉴。有趣的是,这个过程与亚洲的玉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所逐渐带来的概念创新影响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如此大量的玉石开采和进口需求,加拿大的欧裔与原住民族群或许对于玉石艺术产品的意义思考就不会那么快发生,更不用说与之相关艺术品创意人才的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