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芳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学习声乐需具备相应的条件,通常情况下,大家会认为学习声乐的基本前提是要有一副好嗓音,其次是有好的音乐感觉。好嗓音需要歌者对发声器官的调节能力来成就,而乐感,则需要歌者对视唱练耳的掌握来提高和实现。
视唱练耳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音准上,歌唱时靠声带振动发声,声带不同于乐器,看不到摸不着,我们无法直观的去观察声带如何调节长短薄厚来精准的控制频率。在发声时,大脑先传递给发声系统一个指令,发声系统各器官在耳朵的监听下,一边振动一边调节频率,这也是有些同学在视唱或歌唱的时候音头不准确,音尾准确的原因,但是在视唱与歌唱时,要完美表现音乐,是绝对不允许有音准上的丝毫偏差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得练习自身对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曾有歌手亲自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带着耳机,在听不到自己声带发出的声音的状态下去唱歌,经过专业训练的歌手要比常人准确的多。在对音高的把握上,除了做音阶练习外,还可以做音程与和弦的模唱练习。声乐课上,在唱作品前,都要练习练声曲,除了在音色和气息方面有要求,在音准上也是锻炼,声乐练习者需要在精准音高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声音科学合理,而且充满感染力。在日常的反复训练中,去培养肌肉记忆,从而提高自己的音准素养。
视唱练耳中,节奏感的练习,有助于歌唱者准确把握歌曲速度与节奏节拍。音乐中的节奏是不同歌曲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跟语言特点与人们在生活中讲话的抑扬顿挫相联系,也与语句中的中心词有关。每个音符和每个字的节奏设计,都与歌曲情绪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必须精准地把握节奏。如中华人名共和国国歌中很多三连音的使用,就有着特别的用意,如果把三连音唱成前十六或后十六节奏,就会失去原有的庄重感。新疆维吾尔族的切分节奏充满了律动感,非其他节奏型可替代。弱起节奏中,是为了强调小节线后的重音所对应的字,如果错位,不只会唱成反拍,还会与语音发音中的轻重逻辑相违背,所以,在歌唱时,必须尊重原有的节奏,保证准确性,如果要做速度上的处理,也需要在尊重原有节奏的前提下作弹性变化,伴奏与歌者在做快慢处理的过程中是靠歌者的呼吸,强弱,推与收来判断歌者的速度和节奏的,歌唱者的一切处理也需要具备音乐中存在的正常逻辑,这样,伴奏和歌者才能有默契的配合。另外,对音乐速度的把握,也需要训练,有的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时,不自主的加速,越长越赶,这就是速度感觉差,并缺乏训练导致的,还有一些歌者在演唱作品时,采用的速度违背了歌曲原有的音乐形象,这是没有训练自己通过旋律节奏性格来判断音乐形象造成的。在视唱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旋律片段,不给速度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给音乐定合理速度,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应该具备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从别人的演唱中去模仿,具备二度创作的素养和能力。
其次,视唱练耳对歌唱者在和声色彩的准确把握上,也有很大帮助。歌者在演唱过程中,都需要配合伴奏完成。伴奏在编配上,对歌曲的表现起着很大支撑作用,每个字,每个音所表达的含义皆与和弦色彩相融合。歌者在理解作品上,不能以单旋律线条和歌词内容为依据,还要结合伴奏织体色彩来确定音乐的色彩,从而调节自己的音色的明暗强弱,这就需要歌者有较强的和弦色彩识别能力,在视唱练耳课上,对和弦性质色彩的听辨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和弦会有欢快、神秘、忧伤、紧张等不同情绪。在编曲过程中,作曲家会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为旋律编配适当的和弦。以自然大调为例,Ⅰ级和弦为大三和弦,有稳定感与终止感,常用在乐句终止处,一般情况下,在此和弦与前一个和弦之间最好不要有气口,而在曲终处,前一个和弦所对应的音有自由延长的处理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气口的处理。Ⅱ级和弦是一个很柔和的和弦,在和弦连接进行中,主要放在属和弦之前,而Ⅴ级和弦自然要回到Ⅰ级和弦,在这样的进行中,一般是由弱到强处理,所以在Ⅱ级和弦上要对声音有所控制,最好不要唱的太强,给后面的渐强做一个弱的准备,形成对比,达到强调效果。Ⅲ级和弦也是较柔和的小三和弦,在主旋律中出现调式Ⅴ级音时,和弦配Ⅲ级和弦,此时的Ⅴ级音就会有柔美而略带忧伤的色彩,在歌唱时要注意音色最好不要给得太饱满和明亮,控制音量,还要抬高软腭给声音足够的泛音,给人一种空旷悠远的感觉。Ⅳ级和弦是大三和弦,相对明亮,有雄伟和扩张感,后面跟Ⅰ级和弦时,有宽广展开感,需要饱满有力的骨感音色配合表现,后面跟Ⅴ级和弦时,起过度作用,这种情况下,时值一般都不会过长,不用过分强调和支撑。Ⅴ级和弦起着对主和弦的支撑作用,是调中的骨干和弦,Ⅴ级到Ⅰ级和弦有较强的终止感,可强可弱,无个性化性格,在流行音乐中,已很少使用这样的进行。Ⅳ级和弦在大调中起到连接不同和弦的作用,是中性和弦,可根据前后连接的情况做具体分析处理。Ⅶ级和弦是减三和弦,有种紧张刺激感,很少使用,只用在特定进行中,此外,还有很多变音和弦,也叫离调和弦,都有着不同的表现色彩,除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熟悉各个和弦的声响效果,才能更深刻的掌握歌曲处理。
视唱练耳对歌唱者把握调式色彩也有很大帮助。每部音乐作品的风格与调式都有着密切关系。大调式明亮,小调式暗淡,一般小调式多用于抒情性歌曲,大调式多用于激动、高亢热情的歌曲,在处理上,要注意声音要有饱满和柔和的区别。在五声调式中,因各地方调式色彩不同,风格也不同。如山陕地区喜好用“b7”,在演唱这一类作品时,需要掌握“b7”的音准,否则,将失去音乐特有的风格,歌手在拿到乐谱时,首先要确定调性,在判断音乐风格后,结合地域特色来处理作品,而影响地域色彩的关键因素,不只有调性,还有音程关系,每个地域的音乐都会偏爱一些音程关系,如陕北民歌喜用5到下方大六度b7的旋律音程,这与当地方言语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晋中地区的偏西部吕梁一带,喜用5到下方7的小六度旋律音程,也体现出了当地方言特色,使音乐具有了强烈的民族地域色彩。根据谱面上记谱,准确判断音乐具体所属的地方、地域,需要大量的音乐素材的采集和听辨为前提,这就要求歌者有大量的视唱作品的练习,而且视唱作品的种类要广泛,风格要丰富。在视唱练习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练习音准和节奏,同时也要关注作品的调式调性以及风格特色,这样,歌者才能通过谱例有准确的风格判断。例如,由东北二人传、京剧、豫剧等地方剧种改编的民族歌曲,在曲调上有明显的风格特征,而这些风格特征大多体现在一些滑音和装饰音上,有很多细节处理不能准确的用记谱法表达,但有经验的歌者却能依靠谱面上的旋律记谱结合自己的素材积累和经验对作品风格做出准确判断,继而在原谱基础上,根据音乐地域风格色彩来添加艺术处理,这里的艺术处理,从发声到咬字,都充满个性的特点,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加强视唱练耳训练,尤其是加强民族调式作品的视唱和听辨练习。
由此可见,声乐学习与视唱练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视唱练耳是更好的学习声乐的前提,也是声乐学习者在声乐道路上迈向更高更远的目标的必要保障。视唱练耳的学习训练应该从小抓起,适当在中小学课堂上加入视唱练耳课程,尤其是在视唱教材上,加大民族音乐的比例,并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作品搬上课堂,让学生真正将谱面的记谱与实际听觉相结合,提高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在大学课堂上,将视唱练耳深入化,与乐理、和声、曲式等学科相结合,同时,再针对性的结合声乐学习者开展针对性专项练习,将会对声乐演唱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努力,视唱练耳的教育已经越来越被广大音乐爱好者重视,不仅高校招生考试普及了视唱练耳的考试,有些中小学也开展了视唱练耳测试,但是怎样将视唱练耳与理论及专业相结合,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去尝试,这不仅需要理论老师的努力,也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调整教学理念,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歌唱者,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仿,完全学习别人的处理效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在声乐演唱中,视唱练耳为音准、音色、强弱、速度及艺术处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歌唱者还需要通过歌曲内容和背景等方面综合分析来更精准和细腻的处理作品,同时,还需要扎实的演唱功底来为演唱中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持,所以,真正想完美表现声乐作品,还需要歌唱者全方面的素养和文化积淀,需要各方面的能力的综合提高,才能保障在声乐作品的表现上达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