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婧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清徐 030401)
自新课改以来,我国就不断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是首要的,但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很多家长却盲目跟风,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认为只要能掌握弹奏技能就是给孩子“镀金”,这种对儿童钢琴教育的错误认知,必然导致儿童钢琴教育领域出现各种问题。
钢琴作为一个高尚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学习者具备极大的学习热情和领会能力才能得以掌握,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家长往往是出于炫耀的目的为孩子选择钢琴课,当家长们看到其他孩子都掌握了五花八门的特长,心理压力徒增,进而将其转移到孩子身上,完全不顾孩子是否具备相应的领悟力和兴趣。而这种从众心理虽然表面上推动了钢琴市场的发展,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能培养出真正的钢琴演奏人才。
同时,随着大部分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功利性和浮躁心理充斥着社会,同样也影响到教育领域。尤其是近几年来学生不仅需要获得优异的成绩,所习得的其他技艺也成为加分的重要环节。于是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口号强迫孩子们学习自己不擅长甚至不喜欢的乐器,动辄考级、参赛,以此作为孩子考取好的大学,甚至获得好的工作的筹码[1]。
除此之外,很多家长认为相较其他技艺,钢琴更能凸显艺术修养和高雅形象,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项只需要短期付出就能获得高回报率的教育形式。而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家长的期望值盲目升高,认为只要定期上课即可,却疏忽了自己对孩子练习的监督,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机会的创造,孩子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家长又会陷入另一种极端的情绪,逼迫好动爱玩的孩子进行严格枯燥的钢琴训练,一旦孩子没有完成学习计划就会对其处罚,不仅没有提升练习的效果,反而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使孩子的钢琴学习半途而废。
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可是真正能够将其贯彻到学习中的人却寥寥无几。家长和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期望和压力强压到孩子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这个年纪好动爱玩的天性,使得刻板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因此,在儿童的钢琴教育中,首先应该注重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由于孩子对教师存有天然的畏惧心理,因此钢琴教师应该注重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相较在孩子心中树立严苛的教师形象,通过与学生做朋友的方式反而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钢琴教师亦可以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提高孩子对钢琴的兴趣,比如讲述儿童绘本《大熊与钢琴》的故事,将大熊如何克服心理和现实中的障碍,并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钢琴梦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能够通过卡通形象产生共情,进而从内心愿意亲近钢琴,喜爱钢琴,而不是将其视为冷冰冰的乐器,通过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案,培养真正的兴趣,进而调动孩子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儿童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心理还是智力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钢琴教师的选择至关重要,决定着孩子今后钢琴的道路是否能够走得更加长远。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钢琴教师时不应该以钢琴教师的头衔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音乐素养和儿童心理知识的储备。因为儿童在初学阶段不会马上弹奏技巧性极强的钢琴曲,但是在学习初级乐谱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能够与钢琴实现顺利磨合却至关重要。一位优秀的儿童钢琴教师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不会马上要求孩子学习复杂的曲目,急于创造所谓的优越表现,而是更加注重感知儿童心理变化,进行系统有效的启蒙教育。
因此,注重对钢琴教师的选择,才能保证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才能在规范系统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其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提高钢琴技能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让手指能够熟练而灵活地与琴键共舞,但是仅依靠手指的训练,是无法提高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因材施教地进行听觉训练是必不可少的[2]。
儿童钢琴教师应该注重儿童的音乐记忆训练和歌唱练习,从而增强儿童对音高的辨识能力、明确音色的变化、感受不同音响的差别、不同色彩的转换。而当学生具备敏锐的听觉素养后,就能感知到音乐作品中的色彩变化,情绪变幻,进而将其投注到实际的演奏活动中。
总而言之,成功的儿童钢琴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努力按下浮躁的内心,以正确健康的心态面对钢琴教育的客观作用,才能保证儿童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愿意主动地自觉地研习钢琴,唯有如此,培养优秀的钢琴演奏人才,才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