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兰
一、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下册《三字经》“人之初”。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
3.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4.认识1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5.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朗读课文,并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6.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几句三字经;
7.体会和理解《人之初》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策略
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五、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2.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六、教学难点
1. 体会和理解《人之初》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七、学前准备
教师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視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四)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五)理解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
2、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一句给我们什么启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反馈。
预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从小差异不大。但在成长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不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努力学习,将来长大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如果不打磨,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3、认识偏旁“贝”。
4、简单介绍《三字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三字经》是古代一本启蒙书。一共有一千多个字,但包含了很多内容,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海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六)说一说,进一步理解每段话的含义
(七)听三字经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课件讲解这个故事)
2.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
3.这个故事,就出自于我们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三字经》。
(八)汉字大闯关竞赛活动
(九)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十)教学反思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通过本次的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理解了习惯环境会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是教师给予得较多,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