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许善玲 何思俊 陈东亮 林泉 黄潕
【摘 要】目的:探讨闽东畲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溶血患儿血清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儿科住院的闽东地区畲族非感染诱发溶血的G-6-PD缺陷病PCT血清检测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CT在非感染诱发溶血的G-6-PD缺陷病可以升高,溶血越严重,PCT升高越明显,最大值可达8.11ng/ml;结论:G-6-PD缺乏症溶血患者PCT升高并非能明确其溶血为感染诱发,对于非感染诱发的G-6-PD缺乏症患儿可帮助评估其病情危重程度。
【关键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溶血; 降钙素原;闽东畲族儿童;感染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099-01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病是指G-6-PD活性降低或性质改变引起的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是常见的一种X连锁遗传性酶病。我国南方G-6-PD缺陷病较多见,两广及福建地区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地区,尤其在闽东畲族[1]。G-6-PD缺乏症溶血可由多种原因诱发,蚕豆、药物、感染等因素均为发病诱因[2]。降钙素原(PCT)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诊治中[3],是诊断儿童细菌性感染疾病的可靠实验室指标[4-5]。有文献报道: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新生儿可出现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6]。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部分非感染诱发的G-6-PD缺乏溶血患儿,血清PCT水平也可见升高。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闽东畲族儿童非感染诱发G-6-PD缺乏溶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PCT在闽东畲族儿童G-6-PD缺乏溶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儿科住院的闽东畲族28例非感染诱发的G-6-PD缺陷溶血患儿作为观察组。所有观察组患儿均符合G-6-PD缺陷溶血的诊断标准,且临床表现,胸片,痰培养、血培养、粪便培养等以及治疗结果均无感染证据。观察组:28例,男26例,女2例,平均年龄4.79±1.68岁,平均体重18.21±7.07Kg;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分为轻度贫血组2例,占7.14%,中度贫血组10例,占35.71%,重度贫血组16例,占57.14%。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儿科门诊健康体检的27例确诊G-6-PD缺陷,但未发生溶血的患儿,男25例,女2例,平均年龄4.11±1.37岁,平均体重17.63±6.23Kg。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在性别、年龄、体重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G-6-PD缺陷溶血的诊断 参考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患儿有急性贫血、黄疸、尿色改变典型临床表现,且血G-6-PD酶的活性低下,同时根据入院时血红蛋白浓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度贫血组:Hb正常下限~90/L;中度贫血组:~60g/L;重度贫血组:~30g/L;极重度贫血组≤30g/L。[7]
病例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畸形;②肿瘤和血液病;③合并有遗传代谢性疾病;④发现明确感染。
1.3 方法 观察组病例在入院治疗开始前抽取静脉血送检,常规检测G-6-PD酶活性、血液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血生化(包括胆红素)、血培养、胸片、痰及粪便培养等。其中G-6-PD酶活性检测方法采用葡萄糖6磷酸底物法,使用仪器为奥林巴斯AU5800,检测结果参考值<1300U/L为G-6-PD酶缺乏。降钙素原检测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所用试剂盒为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结果参考值:PCT>0.05ng/L为异常。对照组病例仅在门诊抽取静脉血查G-6-PD酶活性、血液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肝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先进性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否则进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2),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血清炎性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在WBC、CRP及血清PCT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
2.2 不同程度溶血患儿各炎症指标及胆红素比较 随着溶血程度的加重,PCT、间接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BC、CRP随着溶血程度的加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降钙素原(PCT)是由甲状腺C细胞、肺K细胞以及外周单核细胞降钙素-Ⅱ基因合成分泌的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原,在全身性炎症和细菌性感染的最初2-4 h内, 受细菌内毒素以及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诱导, PCT水平可升高5000倍, 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8]。
尽管吴薇等人报道,儿童PCT水平与成人有较大差别,其建立的儿童PCT参考生物区间为PCT≦0.46ng/ml[9]。但是很多非感染性疾病可导致PCT呈假阳性结果。谢丽春等研究发现,无感染征象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PCT升高与年龄、网织红细胞计数和间接胆红素有显著相关性[10]。武宇辉等亦发现,在病毒性腹泻病尤其是合并休克及多脏器功能障碍时也会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11]。本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结论。观察组闽东畲族非感染G-6-PD缺乏溶血患儿的PC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5,且其PCT最高值可达8.11ng/ml,导致PCT升高的病因尚未能明确。一方面可能是溶血导致胆红素升高,进而引起PCT的变化。目前有相关的报道称,成人非感染狀态下的血清PCT浓度与胆红素浓度有正相关关系[12]。另一方面,机体急性溶血发生时,体内单核系统活跃有关,但目前未见相关文献证实。随着溶血程度由轻到重,间接胆红素呈现进行性升高,PCT亦呈现进行性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CRP是肝脏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机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但在炎症等应激状态下其合成量于6h内会迅速增加,约48h达峰值,可较好的反映炎性反应程度[13]。在非感染G-6-PD缺乏溶血患儿中,CRP较对照组亦明显升高。但在区分非感染导致G-6-PD缺乏溶血患儿的溶血轻重程度上,轻、中、重三组之间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G-6-PD缺乏症患者PCT升高并不能明确诊断感染诱发的G-6-PD缺乏症,这需要临床、检验、影像等综合诊断。但对于闽东畲族非感染诱发的G-6-PD缺乏症患儿可帮助评估其病情危重程度。在评估非感染诱发的G-6-PD缺乏症严重程度中有一定参考作用。而CRP在区分非感染导致G-6-PD缺乏溶血患儿的溶血轻重程度上无价值。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数较少,感染排除上以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来排除,具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刘鹏,蒋玮莹,张希希. 福建畲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型[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 26(10):612-615.
[2] 余超,于洁,宪莹,苏庸春,温贤浩.儿童G6PD缺乏症355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5,20(03):126-130.
[3] 黄冠宇,苏民,江勇.血清降钙素原与C 反应蛋白在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12-14
[4] 张文婷,杨辉,蔡祥.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儿童早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 (11):1508-1510.
[5] 杨蕾,原超.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48-49.
[6] 王明霞,徐洪安,刘建平,等.血清PCT和hs-CRP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四川医学,2015,36(7):1017-1019.
[7] 胡亚美,叶鸿瑁,丘小汕.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出版社,2011:611-614.
[8] GILBERT D N.Use of plasma procalcitonin levels as an adjunct to clinical microbiology[J].J Clin Microbiol, 2010,48 (7):2325-2329.
[9] 吴薇,曹子文,文江平.儿童血清降钙素原参考区间的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24):2966-2969+2973.
[10] 谢丽春,杨汉华,温丽华.非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降钙素原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30):46-48.
[11] 武宇辉,杨燕澜,张蕾.血清降钙素原在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12):830-833.
[12] Junyan Qu,Ping Feng,Yan Luo,Xiaoju Lü. Impact of hepatic function on serum procalcitonin for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24 cases[J]. Medicine,2016,95(30).
[13] ANUSH M M,ASHOK V K,SARMA R I N,et al.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 as an indicator for determining the outcome of sepsis[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9,23(1):11-14.
作者簡介:李春芳(1984-7),汉,女,青海乐都,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