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2019-12-15 06:59闫聪颖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优质护理效果

闫聪颖

【摘 要】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接受优质护理后在降低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本站接受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58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对献血者护理过程中,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两种护理模式,并以此为依据将其分组展开试验,对应组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人数均等,各为29例。结果:在两组献血者机采血小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比较中,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另一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从护理内容的完善性与护理干预的针对性两方面来看,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要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将其用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工作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高护理价值。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优质护理;不良反应;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052-01

前言: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通常以流动式的献血车来展开。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按照要求来完成各项操作。其中,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组成成分,通常采用血细胞分离机来进行采集。不过,从具体操作流程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涉及到的血量较大,加上采集时间相对较长,部分献血者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不仅对血液采集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还有可能会对献血者的身体造成伤害。针对这种情况,需加强对献血者的护理管理,针对可能会诱发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此来尽可能的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站58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血液采集过程中,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组展开试验。其中,观察组共包含男女人数16例、13例,年龄最大47岁,对应平均值为(31.77±12.68)岁,平均每人献血次数为(3.48±2.47)次;对照组共包含男女人数12例、17例,年龄最小18岁,平均年龄为(31.82±12.64)岁,平均献血次数为(4.21±1.82)次。从两组献血者年龄、性别、献血次数等基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模式用于对照组。在机采血小板工作开展前,指导献血者完成各项检查,确保各项指标符合献血条件后,进行后续操作。在血细胞分离机使用前,对机器正常保养,在采集前对献血者的采集参数输入机器,严格按照机器的SOP进行操作,完成机采血小板[1]。

将优质护理用于观察组。首先,工作人员应对献血者保持热情,设置专门的区域,方便献血者坐下休息。期间,与献血者相互沟通,在交谈中观察献血者的情绪及心态变化情况,对于紧张、坐立不安的献血者,需要展开心理疏导工作。向献血者讲解整个血小板采集过程以及各项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让献血者放心。此外,可以让已经完成血小板捐献的人员与新来献血者之间相互传授经验,分享各自的想法,告诉新来献血者不要担心,并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为其加油打气,使其不再感到畏惧。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应适当的展开教育,向献血者讲解血小板采集的相关知识和采集过程中献血者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改善献血者存在的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可播放轻音乐、小视频等,将献血者的注意力转移至其他方面,留给献血者稳定心态的时间。

其次,做好个体化采集准备工作。在机采前,工作人员需要与献血者提前做好沟通,将机采血小板的大概操作流程、安全性能的高低以及需要配合的适宜向献血者讲解清楚。另外,对于献血者近期的饮食、是否服用过某些药物等事项进行了解,根据机采血小板的实施标准,指导献血者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对献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后续操作[2]。

最后,强化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护理。按照机采血小板的開展要求,叮嘱献血者完成采集前需进行排尿、排便。上机前,给予献血者葡萄糖酸钙,以10mL的用量指导献血者口服使用。为确保献血者的安全,可拿取适量的糖水或牛奶向献血者提供饮用。其后,采取规范性操作,在恰当的部位实施静脉穿刺。期间,动作应快速、准确,选择的静脉应具备粗大、饱满的特点。全程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对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处理后,完成穿刺。此时,为避免献血者过于紧张,护理人员应时刻陪同左右,与献血者交谈。其后,观察献血者的面部情况与穿刺皮肤的状况,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免出现其他意外事件。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护理方式下,统计献血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并计算出对应的占比值。另外,对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根据0-69分、70-89分、90-100分三个分值区间的不同划分,分别作为不满意、较满意和满意的评判标准[3]。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计量单位用(x±s)表示,计数单位用%表示,分别使用t、x2进行检验,当组间差异符合P<0.05的要求,视为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为93.10%,对照组为79.31%,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1.

2.2 两组献血者机采血小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6.90%,对照组为20.69%,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不少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医院对于血液的使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确保医院供血的充足,相关部门应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前来献血。此外,血小板作为血液采集中的重要成分,在机采血小板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需不断的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改进与优化。与此同时,献血者是提供血液的主要人员,必须向其提供全面化、系统化的护理服务,在确保献血者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血小板的采集。

伴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逐渐健全,在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的护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优质护理是一种涵盖于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体位护理等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模式,拥有较强的护理针对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献血者在机采血小板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机采血小板中各项工作的执行效率,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4]。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另一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由此可见,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优质护理,可降低护理安全风险,提高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这种护理模式值得推广与采纳。

参考文献

[1] 刘群.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全程应用心理护理的方法与效果研究[J].健康大视野,2020,(12):136.

[2] 常莉.综合护理模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情绪和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9):165-167.

[3] 李淑云.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20,(12):187-188.

[4] 刘晶.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中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0):201.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优质护理效果
灵动耳环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