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
——以福建省晋江市围头村为例

2019-12-15 09:24林荣国
广西地方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晋江市史志宗祠

林荣国

(晋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福建 晋江 362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记忆乡村文化”项目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本文以福建省地方志服务乡村战略试点单位的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为例,以“立足于地方志,服务于乡村振兴”为原则,省市县三级方志部门通过进一步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寻求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围头村的地方志资源

围头位于闽东南沿海围头半岛突出部,东临台湾海峡,是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地方,相距仅5.2海里,土地面积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6.5千米,常住人口4300多人,“新围头人”3500多人,旅居港澳台和海外乡亲1万多人。围头全村是国家AAA级景区,围头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17年,围头景区年游客量突破150万人次。全村生产总值3.5亿元,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7万元。

围头村在唐宋时期就以“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著称;宋元时期,围头古港已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四大港口之一,南宋时创设宝盖寨以防御海寇;明洪武年间修建的围头司城,遗址至今犹存;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水师曾屯兵于此,施琅也在妈祖澳操练水师;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对台最前线,朱德、陈毅和迟浩田等200多位将帅和省部级首长曾到此视察。从“八二三”炮战到“围头新娘”,从昔日的海防最前线到今日的对台交流最前沿,围头村见证了两岸的战争与和平,谱写着“冤家变亲家”“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新篇章,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两岸关系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

围头村十分注重乡村记忆文化的保护和地方志资料的保存,1998年就编写了《围头村志》。该村有一条古街,7栋宗祠,20多座家庙。包括毓秀楼、达屋楼、安业民烈士纪念碑、一号防炮洞、一号碉堡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八二三”炮战遗址、“围头新娘”等主题公园,以及围头妈祖等不可移动文物。并建有围头村史馆、农家书屋地方志专柜,成立福建省首个村级方志文史研究会——围头村方志文史研究会。同时,该村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常年有数量颇多的高甲戏、南音、灯谜等活动。每两年举办晋江围头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和围头海峡两岸旅游与文化节。围头村以“海峡第一村”为名,正全力打造“围头海角度假区、围头人家体验区、围头妈祖展望区”,并积极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二、围头村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

(一)融入史志元素,提升文化内涵

晋江市方志办立足于地方志,以服务乡村振兴为抓手,融入史志元素,进一步提升围头村历史文化内涵的广度与深度,以信史的角度固化围头村的历史文化,增加历史文化的可信度和美誉度。

首先,提升围头村史馆(围头故事馆)。村史馆共有三层,规模宏大,展品众多,但对史料的介绍较为薄弱,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也存在不严谨之处。晋江市方志办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对围头村史馆的展品进行重新梳理充实,植入史志元素,尤其将《八闽通志》《闽书》《福建省志》《泉州府志》《泉州市志》《晋江县志》《晋江市志》《围头村志》等志书中有关围头的内容圈划标出,以书页打开的形式展示,并指导围头村征集相关的展品,做好布展工作,进一步提升围头村历史的厚重感和美誉度。

其次,重修《围头村志》。村史、族谱是构成乡村文化记忆的基本方面,通过村史的编修,带动族谱的修撰,一方面可以保留更多的乡村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编修村史,进一步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动乡村旅游等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民宿、乡村特产等相关乡村休闲体验产业的壮大,从而进一步振兴乡村经济。晋江市方志办在指导围头村做好《围头村志》前期调研和新史料收集工作的基础上,启动2005版内部资料《围头村志》的重修,并申请由福建省、泉州市方志办派遣修志专家指导修志;三级方志机构共同指导围头村严格按照名镇名村志编纂要求编写,尤其是重点反映两岸交流的史实,成为正式出版物,向海内外公开发行。

再次,将围头景区打上史志烙印。以信史作为切入点,把景区作为发挥地方志服务乡村的重要抓手之一。泉州、晋江两级方志机构对围头村民间信仰——主帅公宫、宝盖寨、围头妈祖庙、“八二三”炮战遗址、毓秀楼、达屋楼、安业民烈士纪念碑、一号防炮洞、一号碉堡、观战地道、围头新娘主题公园等融入史志元素,丰富景观内涵。依据省志、泉州府(市)志、晋江县(市)志、围头村志等志书的记载,摘录出涉及围头的内容,以书籍折页的形式刻在石雕、木雕上,并指导做好展示标签的制作和悬挂。

同时,省方志部门将围头村确立为省方志办的固定赠书点,成立福建省首个村级方志文史研究会——围头村方志文史研究会。将围头村农家书屋地方志专柜升格为乡村方志书屋。建议由省方志办负责实施,泉州市方志办、晋江市方志办配合,围头村提供方志书屋的场所。

(二)挖掘地情资源,展现地方特色

地方志的开发利用是各级方志办的重要职能之一,晋江市方志办一直重视用活地方志资源,注意挖掘当地的地情资源,致力于展现地方的特色文化和习俗等。在围绕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注重深度挖掘围头村的地情资源。根据围头村的实际,协助策划生成了围头村的“五大文化”,即战地文化、滨海文化、渔村文化、侨台文化、海丝文化,并对这“五大文化”进行拓展和延伸。其中,我们根据地方志工作的职能,重点做好五方面地情资料的挖掘:

一是记录整理“八二三”炮战口述历史。现代口述史学自20世纪在美国兴起,发展至今已成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进入21世纪,口述史特别是口述访谈呈迅猛发展之势,口述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关注。地方志部门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题材亲历者口述资料的重要性,结合围头村举办纪念“八二三”炮战60周年,邀请80名当年参与“八二三”炮战的解放军将士到围头参加纪念活动之机,采访当年亲身经历炮战的解放军将士,形成“八二三”炮战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福建史志》编辑部、《泉州月志》编辑部、《晋江史志》编辑部等三级方志办的编辑部门派员全程跟踪采访,此后,《福建史志》计划以增刊或专刊的形式结集出版,由省、市、县三级方志机构共同完成。

二是举办两岸宗亲族谱对接。指导围头村充分发挥7栋宗祠、20多座家庙在联结两岸中的纽带作用,重点保护开发这7栋宗祠和20多座家庙,成为华侨华人及两岸同胞寻根谒祖的共同乡愁记忆。结合省妇联和晋江市政府承办的七夕返亲节之际,指导围头村的周氏、洪氏、吴氏、蔡氏、谢氏、陈氏等六大姓与金门县宗亲开展族谱对接活动,到围头村寻根谒祖。金门方面则由金门大学配合,金门派出村长、里长参加活动。借助地方志资料,通过两岸姓氏的迁徙,定期举办两岸寻根谒祖活动,展现两岸的“血缘”,拓展七夕返亲节的内涵。

三是举办“八二三”炮战纪念坛揭碑仪式。发挥方志部门掌握大量方志资源的优势,借助地方志史料,全方位地展示海峡两岸“冤家变亲家”与“两岸一家亲”。围头村借助举办纪念“八二三”炮战60周年之际,建成“八二三”炮战纪念坛,方志部门指导撰写碑文,收集在围头这片热土上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和民兵等英烈;并邀请省方志办领导、泉州市领导及“八二三”炮战老战士和基干民兵、地方文史工作者、新闻媒体参加揭碑仪式。创新发挥地方志的育人职能,探索地方志服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是开展家风家训进宗祠活动。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方志部门找准“家风家训”这一乡村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助力乡村文明建设。指导围头村制定完善围头村规民约;将各族的家风家训和著名人物从方志等书籍中寻找出来,由省方志办派出专家指导把关围头村选送的家风家训和著名人物。组织家风家训和著名人物展板入驻围头村的周氏宗祠、洪氏宗祠、吴氏龙文宗祠、吴氏凤文宗祠、蔡氏宗祠、谢氏宗祠、陈氏宗祠。

五是拓展七夕返亲节的内涵。借助地方志的相关资料,全方位展示“冤家变亲家”与“两岸一家亲”。通过两岸通婚的史实,举办台湾新娘的返亲活动,展示“亲缘”;通过两岸姓氏的迁徙,举办两岸寻根谒祖活动,展现两岸的“血缘”;通过在围头村妈祖宫举办闽台两地妈祖宫庙携手巡游,展现两岸的“神缘”;通过两岸改革开放前后小额贸易的实物(如当年的“大哥大”手机等)及史料(如两岸渔船的以物易物),展现两岸的“商缘”。通过“大陆向金门供水工程”的相关史料,进一步展现晋江与金门两地“共饮一江水”的血浓于水的情谊。三级方志部门以地方志为维度,挖掘围头村的地情资源,进一步拓展七夕返亲节的内涵,扩大围头在海峡两岸的知名度,展现围头村的地方特色,促使旅游业等行业更好更快发展,以方志文化服务围头村的乡村振兴战略。

(三)发挥部门优势,助推乡村发展

做好地方志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沉下去,还需进一步扩大宣传,让地方志服务乡村“活起来”“立起来”“强起来”。为此,人民网、新华网派专题组全程介入报道,形成积极的舆论环境,提升福建省地方志助力乡村振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召开福建省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积极与上级方志部门做好衔接、协调、沟通,申请以省方志办的名义在围头村召开福建省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邀请各市县的方志部门负责人到围头村参会,并观摩围头村的具体做法。同时,以正式的文件确认围头村为福建省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验基地,并举行现场授牌仪式,进一步扩大围头试点村的示范效应。

二是拍摄《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围头村志》。影像方志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方志服务社会、宣传方志的一个典范。晋江市方志办不仅全程协助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晋江》,而且申请以省方志办的名义邀请福建影像方志摄制组制作《福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影像志——围头村》,从地方志的角度展现围头民俗风情,介绍推广围头村,全方位讲述生动传奇的围头故事,展示丰富多彩的围头“五色”文化(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红色遗址、金色人文)和侨台特色。

三是举办闽台(围头)民间小吃美食周。将方志资源与当地传统的特色美食结合起来,分别授予13个乡村名特产“福建方志特色记忆”“泉州乡村文化记忆”系列荣誉称号,提升传统美食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以集中展示的形式举办闽台(围头)民间小吃美食周,将当地传统特色美食与方志文化同时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美味的同时,感受方志文化的历史味。

四是利用史志特色增加当地特产的价值。方志部门从《八闽通志》《闽书》《福建省志》《泉州府志》《泉州市志》《晋江县志》《晋江市志》《围头村志》等史志文献中挖掘有关围头村特产的记载,指导围头村对当地盛产的虾皮、鲍鱼、海带、紫菜等渔产品进行重新包装设计和对外宣传,提升产品定位,进一步提高附加值,有效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

总之,通过地方志服务乡村战略,就是要将围头村打造成为一个“让年轻人觉得很时尚、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的闽南乡村旅游新地标。

猜你喜欢
晋江市史志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红嘴蓝鹊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晋江市实验小学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让每处校园成景——晋江市第一中学简介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浙江上虞市『大舜庙·虞舜宗祠』楹联征集结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