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亮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031)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简称开发利用)工作在广东全省逐步推广,取得了较好成绩,探索了初步经验,推动了广东地方志转型升级的实践进展和理论认识。本文以广东实践探索为例,从理论上深化对二者互动关系的认识,探索提升开发利用水平的有效路径。
开发利用是地方志转型升级(简称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广东在全国较早提出开发利用思路,并开展开发利用工作,探索地方志工作由编修“一本书”(即地方志书)向构建一项事业的转型升级。其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显示了开发利用与转型升级相互促进的关系。
早期的开发利用称为读志用志。广东于1984年12月启动新方志编修工作后,部分地方志工作机构陆续开展零散的地情宣传和研究。1996年后,修志工作基本步入正轨,读志用志开始纳入广东地方志工作范畴,由此催生了地方志转型升级的初步构想。
1996年9月,全省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提出“地方志工作是一项事业”和“建立地情基础资料信息库的设想”①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地方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强调要“研究、宣传如何发挥新志书的作用,体现其价值”,“首先要研究如何服务当代”②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地方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页。。
1998年5月,全省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提出“地方志是一项有丰富内容的事业。它是政府的一项基础工作,一项全面了解反映和研究地情的学术文化工程,又是一项信息服务业,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是一项内容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①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地方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233页。,要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积极开发地方志信息资源,开发地方志的二次成果,利用地方志书及其他地情资料,编成各种专题材料,推荐给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使用”②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地方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6页。,强调“要围绕编修地方志书、建立地情资料信息库和开发地方志信息资源等工作,持续不断地开展地情调查研究、地情资料收集整理、地情宣传和地情咨询服务等工作”③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地方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页。。
由于广东第一轮修志正在探索推进中,大多数志书未出版,全省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动员部署修志工作④至1997年,列入规划的省志94部分志才出版23部,100部市县区志才出版58部。(据《广东地方志纪事》,第9页)。此时期用志的基础、意识、氛围及地方志机构的精力尚不足以支撑用志工作普遍开展。虽然提出了“地方志是一项事业”,但全省仍然基本围绕“一本书”开展地方志日常工作。
1998—2000年,广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第一轮修志工作⑤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地方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至2000年底,一轮修志任务完成80%,读志用志被提上工作日程。2000年12月,广东在全国第一个召开全省用志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经验,部署用志工作,标志着广东地方志工作从单纯编“一本书”向修志用志并举,开展以用志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利用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简称中指组)副秘书长单天伦评价此会为“破天荒的创举”“在全国带了好头”⑥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地方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页。。2001年12月,广东省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会议上介绍用志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2002年,广东第一轮修志任务基本完成。是年4月,全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启动二轮修志,并明确读志用志是二轮修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地方志办开始对地方志转型升级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积极推动地方志事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2003年,地方志事业纳入广东省委省政府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⑦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地方志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8页。,广东酝酿制订地方志事业发展五年规划。2005年,在全省开展地方志事业大调研大讨论,探讨地方志事业的内涵、任务与发展思路,提出地情开发利用的任务,明确了地方志不是单纯编“一本书”,而是一项涵盖志书编修、年鉴编纂、信息化建设、旧志整理、地情研究与开发利用等的文化事业。
广东建立开发利用项目申报制度,大力推进开发利用工作,地方志转型升级思路日趋完善,多业并举的事业格局基本形成。2006年1月,广东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地方志事业五年发展规划(“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地情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是“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正式提出“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概念,明确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是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之一。2007年,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明确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建立省情信息库,地级以上市、县(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地情网站。”2009年,省政府召开依法修志工作会议,强化政府领导地方志工作的职责和地方志工作机构主管地方志工作的职能,开发利用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软任务,而是必须做出成效的硬任务。
2011年广东省制定地方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开发利用、信息化与方志馆建设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同年3月,第六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部署“十二五”期间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从以修志编鉴为主向以开发利用为主转移,凸显地方志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地方志事业发展水平。为推动开发利用工作,同年12月,召开全省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
2013年4月,广东召开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会议,总结推广经验,部署以项目为载体的开发利用工作。会后印发《广东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开发利用项目申报、立项、结项办法。同时下发《关于抓紧申报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市、县(市、区)积极申报项目,推动开发利用工作落到实处。由此,开发利用工作在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全面开展。至2018年,全省申报开发利用项目358个,立项213个,结项120个,补贴项目经费约330万元。随着项目申报制度的实施,广东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使开发利用成为地方志工作新常态。
开发利用推动地方志转型升级呈现新格局。2014年12月,广东二轮修志任务全面完成,年鉴编纂、旧志整理,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理论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①如首创并率先全面实施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首创并率先完成全面搜集整理和出版历代方志、率先完成二轮修志任务、率先实现综合年鉴编纂全覆盖等。,成为全国地方志工作排头兵,形成了“以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地方志理论研究、地方志法治化建设、地方志机构与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开展志书编修、年鉴编纂、旧志整理、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转型升级格局,为地方志事业发展建立起新的广阔平台。
2015年至今,在新的形势要求和工作条件下,聚焦开发利用,广东不断拓展思路,开展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简称自然村普查),倡修部门志(鉴)、镇村街志、乡镇年鉴,启动《广东印记》系列微视频项目,地方志事业呈现出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2015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强调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简称《全国规划纲要》),标志着全国地方志转型升级事业目标的确立。广东积极贯彻落实《全国规划纲要》和《通知》精神,地方志事业进入增速提质新阶段,开发利用发挥了开路的作用。
为进一步做好开发利用工作,2016年2月,广东省地方志办在全国第一个成立方志资源开发处,统一规划指导全省开发利用工作。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地方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地方志信息化高地,提升资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发掘地情资源,提高方志文化开放水平等任务。
2016年12月,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广东召开,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地方志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2017年,省政府要求地方志工作要一手抓修志编鉴,一手抓开发利用。由此,开发利用思路更加清晰完善,工作部署更加明确全面。
2018年1月,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提出,一手抓修志编鉴,推动志鉴扩面提质,一手抓地方文化和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既要瞄准需求,探索创新开发利用路径,又要形成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开发利用体系,抓好方志馆、数字方志馆平台建设,做好自然村落普查成果开发利用、《广东印记》系统开发和地情研究等工作。5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简称《条例》),标志着广东依法治志工作的新跨越。《条例》明确规定:“组织开展地情调查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是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加强地方志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读志用志意识。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开展地方志文化活动”。《条例》还专门规定了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方向和要求,提出地方志工作机构应“组织和推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建立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申报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申报项目”,特别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影视作品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依法对公开的地方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扩大开发利用的视野和途径,明确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全社会参与开发利用工作。
转型升级为开发利用开辟了广阔天地,开发利用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展。自然村普查作为广东最大的开发利用项目,显示了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自然村普查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工作,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于2015年启动、2016年全面开展,实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地方志部门组织,有关部门配合,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实施的工作机制,上百万人参与,直接工作人员17万人。全面调查广东13.3万个自然村的历史人文状况,建立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编辑出版巨型地情书《全粤村情》。被中指组评价为“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工作。在普查中,省地方志办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2017年组建大学生普查工作队,深入多个乡村督促指导,与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开展“爱家乡查村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18年与省农委办、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开展“多彩乡村·情系故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年、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参加,拍摄展现广东乡村风貌微视频1446个,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全省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自然村普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极大提高了地方志在全省、全社会的知名度与工作地位。
地方志转型升级使开发利用大有用武之地,广东通过把地方志蕴含的丰富传统优秀文化和岭南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志产品,取得形式多样的丰硕成果。
1.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广东以自然村普查为切入点和抓手,认真谋划项目,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普查成果卓著,系统数据库已采集数据约5.5亿字、图片24万幅、视频2048部,提供应用服务的网络频道完成验收。出版《全粤村情》,并进行南粤古驿道调查,发现古驿道相关遗迹960多个,保留驿道遗迹村落600多个,出版80万字的调查成果《驿道乡情》。普查成果助力扶贫工作,省地方志办利用普查成果编纂《广东省精准扶贫村情集成》,涵盖2277个行政村、1万多个自然村,为精准扶贫提供基础数据,同时积极推进《广东名村系列丛书》《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编纂。2018年,省地方志办《农耕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研究》被列为省社科特别委托项目。
2. 平台建设成果
(1)信息化建设成果。2008年,广东正式启动全省地情网站群建设工作。2012年,以省情信息网为龙头、省情数据库为核心、覆盖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站集群全面建成,地情网站覆盖率达100%,实现全省地方志资源一体化整合共享,是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一个统一系统、分级管理的省市县站群管理平台。2014年,启动手机广东省情网及微信“方志广东”。2015年,全省第一个镇情网——大朗镇情网、村情网——巷头村情网开通,中指组喻之为全国各级地情网上下贯通的标志性成果。目前,全省开通手机地情网1个、微博2个、微信15个。2018年,根据广东省“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要求,县级地情网站归并当地政府门户网站,广东省情网进行升级改版,突出“政味”“粤味”“志味”。目前,省情数据库数据超18亿字,图片8万多幅,音像近400部,省情网访问量超1.6亿多次,大部分地市级站点累计访问数超百万人次,成为宣传广东的重要窗口。
(2)方志馆建设成果。广东的方志馆建设践行地情展示与教育、地方文献收藏与服务、地情信息收集与发布新理念,至2018年底,全省已建、在建和已规划各级方志馆(室)有61个。广东方志馆于2014年交付使用,先后举办广东省家谱家训家风展、广东省地方志成果展,2017年完成省情馆布展并试运行。数字方志馆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将在省情网开通。广州市方志馆(新馆)于2017年开馆,并同步建成全国首批6个高校地方志分馆和全国首批27个方志驿站,打造党员教育基地等10个地情教育基地,建立国内首个市民录音棚和口述历史数据中心。深圳市方志馆设立历史影像编辑保存中心和口述历史中心,先后举办特区建设者家谱展、深港今昔等专题展。方志驿站、村史馆建设方兴未艾。东莞中堂、大朗、东坑镇多个村(社区)因地制宜建设村志村史馆;阳江市建设50个方志驿站,首个“方志驿站”在中国十大最美海岛——海陵岛270°海上书吧挂牌揭幕。
3. 特色、专业、名镇名村名街志鉴及专题史成果
广东积极落实中国名镇名街名村志文化工程,《虎门镇志》《上岳村志》跻身全国首批出版名镇名村志。至2018年,全省出版和申报中国名镇名村志25部。省地方志办编纂出版《广东省简志》《广东省行政区划图志》《广东改革开放图志》,目前正编纂《广东抗日战争志》《惠能志》《冼夫人志》《罗浮山志》。广州市启动101部部门志、行业志丛书编修,《湛江市百部地方志丛书》编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阳江市地方志办编纂出版《民国时期广东两阳史》。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编纂出版广东省首部城区通史《越秀史稿》。全省第一部跨行政区域、珠三角9市合作编纂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于2010年创办,现更名为《粤港澳大湾区年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地情数据中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2018年在香港公开出版发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概览(2017)》,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镇村年鉴编纂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国第一部村级综合年鉴《巷头年鉴》、第一部乡镇综合年鉴《大朗年鉴》、第一部街道办事处年鉴《坪山办事处年鉴》相继出版。
4. 建议报告成果
广东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挖掘地情资料,提出专项建议或专题调研报告,参与规划编制、社会治理、教育研究、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等工作。如连南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对始建于唐末宋初的南岗古寨历史文化开展调查,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保护开发利用建议,出版发行《神奇的千年瑶寨》,协助拍摄专题片,全程参与修建古寨工作。古寨修复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最美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广东民族风情旅游热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其他出版印刷成果
2000年至今,广东地方志系统公开出版地情丛书、教材、普及读本近千种。
(1)地情丛书等。省地方志办“广东历代方志研究丛书”第一批4个课题成果已出版,第二批5个课题完成结项;编辑出版了《广东省情简明读本》《广东资政志鉴》《广东历代方志南海史料辑录》《广东历代官箴选编》等一批资政辅治读物。深圳市史志办与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出版画册《中英街与沙头角禁区》,是深港两地地方志机构首次合作项目。
(2)地情卡片、明信片。省地方志办自2012年起编印省情卡片《广东印记》,每周2期、每期一事,简明介绍广东基本省情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报送省领导和省直单位、地市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参阅,至今编辑近500期,帮助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省情,成为广东省“地方志品牌产品”。
(3)地情教材。清远市史志办编印乡土读本《清远略观》10万册,发放全市512所中小学融入德育课程之中。新丰县史志办编印《新丰历史地理》,发放全县中小学使用。怀集县地方志办与县教育局合作编写《怀集地情》和《怀集县地情资料问答百题》,赠送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中小学校共10万册。
6. 报纸、手机短信、微信等媒体类成果
省地方志办在《南方日报》开辟《广东印记》、《羊城晚报》开辟《广东资政志鉴》连载专栏。邀请知名主持人网上直播村情民俗,宣传自然村普查成果,21.3万网友观看,上万名网友互动,形成一批视频和文字成果;广州市地方志办将地情信息推送至“广州数字教育城”网站,建设“地情服务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平台。2017年7月,中纪委和省纪委网站刊发中山市地方志办的《广东中山郑观应:〈盛世危言〉让人警醒》,《中山日报》刊发市地方志办的《盛世危言犹在耳,优良家风传古今》专稿。
7. 地情展览、讲座、论坛、活动类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广东举办各类地情展览、讲座、论坛、活动300余场次。省地方志办举办广东省家谱家训家风展览、广东省地方志成果展,在省委党校为主体班学员举办《概说广东省情》和《领导干部要读地方志》讲座。广州市地方志办举办20多期共数十万人次参与的广州市情专题开放活动及“广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8. 视频影视类成果
省地方志办完成《广东印记》微视频项目第一批24集制作,选取广东文化、广东物产、广东名园系列,每集3—5分钟,形式精短活泼,切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习惯,符合新生代的媒介使用偏好,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在“南方+”客户端、“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大雨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总阅读量突破245.8万,其中《莲香楼广式月饼》一集播出后有近1万人次参与互动投票,社会反响热烈。肇庆鼎湖区地方志办与电视台合作拍摄地情系列片《人文鼎湖》。广州、佛山、深圳市及新兴县拍摄自然村落普查纪录片、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深圳拍摄了本市首部以本土历史文化为素材的文献纪录片《百年中英街》10集,东莞市拍摄《新时代·东莞影像志》《东莞故事·东莞影像志》各10集,均在电视台播出。
开发利用做什么应取决于社会需要,否则不可能取得任何社会价值。因此,开发利用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研究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地情需求,找准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需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发利用工作,使开发利用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才能发挥作用、取得成效,得到党委政府肯定、社会认可和群众欢迎。
地方志资源是地方志优势所在。开发利用要建立在地方志资源基础上,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挥地方志资源特有的作用。要摸清家底,弄清有什么资源可开发、哪些资源应先开发,有重点有步骤有规划地推进开发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资源的优势和作用。背离地方志资源优势去赶时髦追热点,不但耕不好别人的田,更荒了自己的地。如市县地方志办在自然村普查和名镇名村志编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产品产业资料,省地方志办在省情网开辟“产品产业”栏目,由省市县共建,编辑整理全省的特色小镇(395个)、产业园区(132个)和地理标志产品(126个)等特色内容陆续推出。
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建章立制,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广东省自2000年开展以读志用志为内容的开发利用工作,最初几年开展不平衡,主动性与计划性不够,缺乏广度与深度,效益不够明显。症结在于没有就开发利用工作建章立制,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因此,广东省积极探索建立开发利用工作长效机制,于2013年4月制定并实施《广东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开发利用的工作要求、成果形式,有效推动了开发利用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开发利用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相对修志工作难度更大。而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力和精力有限。要做好开发利用工作,提升开发利用水平,不能单纯依靠地方志工作者,必须改变封闭的工作方式。一是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广东省一、二轮修志均广泛吸纳专家参与,2007年建立了地方志专家库,2018年更名为省情专家库,并出台《广东省情专家库管理办法》。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发动社会大众参与开发利用工作。如动员上百万人参与自然村普查,就充分体现了社会大众参与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