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凯
安徽承义律师事务所,安徽 合肥 230031
2014年12月,原告A公司与被告B公司就其B2幢厂房二层、四层、B3幢厂房一层至四层工程项目签订净化工程施工合同,合同对工程概况、工期、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均做了明确约定。合同签订后,原告如期完成工程任务,亦向被告B公司寄送了验收通知书,但其并未在约定时间内组织验收。后被告于2015年2月份将上述工程中部分投入使用。原告知情并在电话中承诺会安排人员前去帮忙调试。经勘查了解,涉案工程共用一个空调系统,系统由原告按照被告要求予以采购、安装。原告诉至法院请求支付工程款及利息。
该案审理过程中,原被告双方围绕擅自使用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原告认为涉案工程系整体性工程,部分工程的使用必然对整体造成影响,故被告应当就其擅自使用的行为承担责任。被告则认为上述使用已经原告同意。至于原告主张的工程款,应以工程质量合格为前提,质量合格与否应依法鉴定。法院认为该案主要争议焦点有二:一为是否需要鉴定,二是擅自使用如何认定。现笔者以上述争议焦点为切入口,就该案中的相关问题,做如下探析。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类案件中,笔者认为“使用”一词应当结合其“功能性”、“控制性”以及“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等方面予以厘清。
其一,按照建设工程(建筑物)的通常功能及用途来理解,“功能性”具体体现在“住宅已经居住、办公楼进入运营、厂房开始生产、仓库开始存储”等情形,认定“使用”与否无疑应结合其用途、实际效用等方面综合判定,脱离功能和用途谈“使用”与立法本意有违。
其次,认定“使用”与否还应从“控制性”来看,即使用人需满足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对工程已经实际占用或控制的条件。短时间进入建筑物、在建筑物外围进行操作,则不能直接评判为“投入使用”。
再次,司法解释中的“使用”与工程质量密不可分。笔者认为除考虑上述两特征外,具体案件还应考虑“使用”是否对工程的质量造成破坏或影响。
具体到本案,被告以原告同意其使用并强调不存在擅自使用情形的理由即:原告曾于2015年2月25日电联被告称:“明天派两个技术人员配合你们看一下机器的试运行”。当然,该案能否以简单地配合义务来认定同意使用在此不提,但实践中若承包方同意发包人提前使用,是否就不能认定为“擅自使用”?笔者对此持反对意见。笔者认为对“擅自使用”的理解,应从该司法解释制定依据及背后的本意把握,而不能以朴素的观点以及日常习惯等“非法因素”判定。
《司法解释》强调“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招标投标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解释”。《合同法》第279条、《建筑法》第61条等法律法规均规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由此可见,上述规定立法基石主要考虑“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质量不仅事关当事人的利益、更涉及不特定群体的公共利益,涉及当事人的利益,允许当事人意思自治、涉及公益的行为,公权力应当干预。所以笔者认为,发包人擅自使用建设工程是违法行为,不会因为承包人和发包人之间约定可以使用而改变其违法性质。
对发包人擅自使用未验收工程的,其应对使用部分还是全部工程承担责任,在司法解释起草过程中,亦存在不同意见。司法解释最终采纳了发包人仅对使用部分承担工程质量责任。理由是:1、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应由施工单位负责,对于发包人应承担的责任应做严格限制,不宜做扩大解释。2、规定发包人对使用部分承担责任较为公平,并举例:若仅使用一栋楼的一层,要求发包人对整栋楼质量担责,不尽合理。笔者对于上述观点并非全盘认可,从最高法的解释理由来看,其系在工程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前提下探讨,所以对其适用要尊重其特有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建设工程项目类别不断增多,相互影响、互相联系的整体性工程大量涌现,例如案件中共用空调、通风等系统,使用部分厂房会对整体的空间环境造成影响、破坏,此时不应刻板地照搬司法解释,应当反向思考司法解释的理由及举例。我们认为在紧密联系的工程中,使用部分工程对整体质量造成破坏的情况下,不宜启动鉴定,应以擅自使用人承担整个工程的质量风险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