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通志(1979—2005)》综合卷“城乡建设篇”的编纂特色

2019-12-15 09:24王广才
广西地方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志书广西规划

王广才

(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1)

近期浏览省内外部分二轮省志分志,从中发现《广西通志(1979—2005)》(以下简称“桂志”)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1979—2005)综合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3.综合卷“城乡建设篇”颇具特点,便反复研读,并写下这篇读后感,以便在方志界进行切磋交流。

一、篇下“概述”写作到位

笔者曾经发文论及篇下“概述”应全面照应、沟通联系、把握节点、述特彰异。《广西通志(1979—2005)》综合卷“城乡建设篇”的“概述”正是如此。整个概述4920字,对城乡建设的各项内容做了全面覆盖。这种全覆盖是综合概括、定性定量、面点结合、对比变化的,而不是下一类内容的搬移、纯粹性的量化、有面无点的平铺和有静无动的固化。把握节点,则是抓住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20世纪80年代,人口城镇化率取得显著成效的1990年,广西以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开始进行第三轮城乡规划的2001—2005年。抓住关键节点,那么就可使志稿更符合时代和地方特点,更可反映发展变化,也更具有“堪存堪鉴”的作用。该篇志文述特彰异也较为突出。写规划编制,除写城乡规划起始、完成时间、何时批准外,还特意点到规划编制注意以旧城为中心,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以使原有设施得到充分利用。这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对此进行画龙点睛式的钩玄提要,就使规划编制的本质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和展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先写道:“至1990年末,12个建制市累计建成道路1386公里。”这是总体成效,是面上的情况,反映的是全局和广度,也符合读者“先总后分”的阅读习惯。接着写“南宁市民族大道、柳州市屏山大道和桂林市环城路等一批高等级道路建成通车,南宁邕江二桥、梧州西江大桥等100多座永久性桥梁竣工通车,较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这里用笔的巧妙之处在于点出了总情中的横切面——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个市的三条大道、两个市的两座大桥,以及与前述“1386公里”的关联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典型性也就是差异性。典型反映的是特点、深度和质量。志稿写了建设总里程后就收笔,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妥,但高下之分就在这延伸之中。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使用一个“等”字,即“等一批高等级道路建成通车”,“等100多座永久性桥梁竣工通车”,把“面、点、面”联结在了一起。

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管理规划一章记载管理,着眼于省级志书的特点,站在全省的高度来记述城乡建设管理,而不是像有的志书那样,让省、市职能机构都提供管理资料,汇总时为图省事,谁报资料就给谁安排一块位置,成了资料堆积。记述规划,省级侧重于体系规划内容,这就与其他规划错开了角度,减少了重复。地市级规划,没有把14个地级市均衡划块,平分秋色、平均用力去写,而是在节下先用792字记述地级市城市建设规划的阶段特征和总体情况。然后切块记述自治区相对较大的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市规划实情。与此同时,用5行文字和一份简表《北海等地级市城市规划编制简表》,将北海等10个城市的规划情况清晰明了地带了出来。村镇建设规划,总共1496字,仅用308字记述2个重点镇总体规划情况,将重点笔墨(1188字)用在了对604个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概括上。这样做,对于省级城乡建设志来说是可行的。

三、独具特色记述“城镇化水平”

检索10多部二轮省级志书城乡建设志篇目,除了广西,将“城镇化水平”纳入其中的尚无先例。本人认为,在城乡建设志中载录“城镇化水平”很有必要,甚至说是一种大胆的探索。断代志反映城乡建设的变化,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不能回避具有时代特点的城镇化水平。一部城乡建设志,如果都是软硬设施的铺陈和高楼大厦的拼集,那么这部志书就失去了本质特色和活的灵魂。《广西通志(1979—2005)》综合卷“城乡建设篇”设专章记述城镇化水平,就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主旨下的人和人工环境的融合,显示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和远见卓识,让志稿的内在质量得到升华。从志稿可以看出,二轮《广西通志》上限年(1979年)仅有119个镇,到下限年(2005年)时镇已达到700个,增加了581个,由此可见26年的发展速度。城镇建成区面积,1978年是181.3平方千米,到2005年达到1216.63平方千米,比1978年增加1035.33平方千米。1979年城镇人口3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75%,人口城镇化率为10.75%。到2005年,广西常住人口4925万人,其中居住在城市、县镇的人口合计165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3.62%,比1979年增加了22.87%。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意味着剩余劳动力问题得到缓解,城乡差距得到缩小,地区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区域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作者并未直言此理,直抒胸臆,但通过笔下的工夫,不露山不见水地将内在的、本质的信息已寓含于对事实的记述之中,令人称道。

四、着眼总体,注重综合

结合实例更便于说明问题。笔者看到一部省志的分志《城乡建设志》,其中环境卫生的垃圾处理,是按地级市逐一介绍,十多个地级市,堆了不少内容,占了不少篇幅。看罢不免自问:省志分志记述这方面的内容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吗?为帮助寻找答案,便查寻已出省志分志的同类内容,结果在“桂志”中找到了答案,也就是本文后面涉及到的,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二者对照,有同有异,高下立见。作为省级志书,不可能不涉及地级市,在这一点上存在共性;但各地级市的有关内容相加,又不等同于省级志书应记的内容,相加之和势必庸杂,且不含省级举措、经验、教训和成效等,区别又十分明显。在难易程度上,显然简单相加要易于抽象概括。至于记述效果,则前者存在欠缺,后者臻于完美。后者的完美之处在于,立足点分明,完整性更强,深度、广度更佳,章法技巧也更显老练成熟。

“桂志”的正确写法是:以综合概括为主,着重写时限内垃圾处理设施情况,包括建设投资、不同年份设施数量、处理能力、垃圾处理率等。各市垃圾处理情况,不是全面介绍,只在综合概括时,点到各自独具特色的侧面。在综合的同时,自然穿插某些具有特点的内容。比如写1985年某市从国外引进2台日处理能力为150吨的垃圾焚烧炉,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这里点出了排序属于第一的事物。1988年,该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建成投入运营,由该厂承担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项目获得“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和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就彰显出了该厂及其技术的地位和影响,使内容得到深化。接着写下限年“全自治区设市城市较大型的垃圾焚烧厂的处理能力总计1350吨,占全自治区设市城市垃圾日处理量的6%左右”。这里点出占比,让读者可以知悉数量、质量情况,内容又得到扩展和深化。全自治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在全国处于前列。单写本自治区的情况是一种写法,写本自治区又带出在全国的地位,则是扩展和深化。

1997年10月,全国第一座按20世纪90年代国际通用卫生填埋技术规范设计建设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广西某市某地建成。这里又点到第一和标准,为志稿增添了亮点。该场采取高密度聚乙烯作为防渗材料,采用防雨塑料膜替代粘土进行日覆盖,可以节约1∕3的填埋库容,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年限。这里反映的是技术的进步,体现的是重要意义,照顾到了普通读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需要,做到了雅俗共赏。接下来又写道,该场自建设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填埋气体的开发利用,建成了填埋气体的回收发电系统,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开创全国生活垃圾填埋处理规范化、无害化之先河。这一事实如果疏漏,不仅丢失了业绩和特点,也会导致志稿的平淡无奇。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修志之人就是要成为精细之人。像环境卫生这样到位和精细的记述,在“桂志”城乡建设篇中比比皆是,决非个案,其积累了相当丰富和成功的经验。

五、“沧海不弃溪流”

这里主要是指省级志书不疏漏村镇建设的内容。从省至村,中间隔着市、县、乡三级,省在顶层,村在末尾,省与村犹如沧海与小溪。作者深知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大海,而不立足于大江、大海,也难知小溪归宿。所以作者坚持两条:一是知难而进,二是文约事丰。坚持前者,不怕麻烦,将1126个乡镇(2005年数字)、9122个行政村(2003年数字)的建设情况予以统计和归纳。这是多么庞大和琐细的“工程”啊!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何谈对村镇建设内容的详细搜集和精心记述呢?坚持后者,就要博观约取,讲究章法。其一是抓大放小,着重选取发展阶段、政策措施、房屋建设、公用设施建设这些内容。其二是以事分类,而不是以村镇分类,有需则取,清晰明了。在整个“城乡建设篇”中,村镇建设单为一章,层次升格,权重增量;文字仅有8228字,但包含了投资、建设面积、建成道路、自来水厂、供电设施、防洪堤、排水管道、路灯、公厕、绿化等丰富信息,微观内容应有尽有,既不枝不蔓,也不省不减,恰到好处。

猜你喜欢
志书广西规划
广西贵港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广西戏曲》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规划·样本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情系志书藏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