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佩
摘 要:每个人都会犯错,学习数学更是一个“犯错”的过程。然而在有些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或嫉“错”如仇。对于这些错误,我们不妨将其变成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使其变“废”为“宝”。
关键词:小学数学 纠错点拔 有效利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错误,但是正是因为错误的存在,才恰恰说明了这个课堂是真实的,学生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抓住这个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发挥错误的最大化价值使其尽可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效把握,变废为宝。
一、自主纠错——培养学生洞察力
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恰恰说明这个课堂是真实的。这时候我们不必急于去帮助学生改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通过纠错去体验、去发现、去创新。
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算22×43的乘法列竖式计算。
这位同学很快就在黑板上熟练地演算起来,但是很多同学举手表示并不同意。老师听后没有立即纠错,而是说:“这位同学你能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吗?”“用43中的40和3分别与22相乘,先算3×22=66,再算40×220,知道哪里出错了,”
刚才那位同学恍然大悟:“88的末尾应该和十位对齐,我写成和个位对齐了。”老师笑着说:“那你能上来改正一下吗?”这位同学兴奋地走上讲台,对这道题做出了正确的修改。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应该耐心地听学生表述。在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而且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加深了学生对这个错误的印象,以后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二、预设错误——调动学生思维热情
在课堂上,有些错误是教师可以预设的,教师不妨给学生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快快乐乐地“上一回当”,从而引起学生惊奇、疑惑和新鲜感,激发学生自己去怀疑、去探究、去发现,进而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如“比较路线远近”的这题:
师:蚂蚁从A点爬到B点,有①和②两条不同的路線,①号路线形如_______,②号路线形如_______,哪条较近?
生1:①号路线近。
生2:我也觉得是①号路线近。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们都觉得是①号近?
学生异口同声:是的。
师:那谁能说说理由吗?
生3:因为①号路线只拐了一个弯,但是②号路线拐了很多弯,拐的弯越多走的路肯定越远。
其余学生在下面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对于这种错误,教师是可以预见的,所以当教师在这里设下“陷阱”时,定会有学生一脚踩下去。而当老师提出“这两条路线同样近”的时候,学生眼中充满了质疑,甚至有学生脱口而出“这不可能的吧”,然后当老师在电脑上用动图演示这幅阶梯图上线段的平移过程时,学生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觉得不可思议,原来它们确实是“同样近的”。对于这种错误学生会带着疑惑主动地进行思考,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
三、适时点拨——拓展学生知识能力
当学生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展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应抓准机会,审时度势,适时地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点明要害、注意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年级《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教师课件播放大课间开始时间(出示8∶55的钟面),让学生读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学生普遍出现两种答案:8时55分和9时55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近整时的时间是特别难的,错误率非常高。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出示8时55分和9时55分的两个钟面进行对比,并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点拨,这两个时间点主要是时针位置的不同,8时55分还没有到9时,所以时针是接近9但没有到9,而9时55分马上要到10时,所以它的时针很接近10。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让学生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教师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适时地点拨,深入内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保存错误——“改错本”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习是砍柴的话,整理错误就是磨刀。每个学生都应该准备一本改错本,把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错误整理记录下来。在记录的过程中,他不仅仅是把错误的题目和答案写下来,如果只做到这一步的话,我想并没有多大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写下反思总结,那么在以后复习翻看改错本时,学生才会明白我是怎么想的,哪个地方出错了,我应该怎么想。每一次翻看改错本都是对纠错过程的一次回忆,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
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把握学生的错误,消除错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能,帮助学生变“废”为“宝”。
参考文献
[1]姜彦弟.浅谈“变废为宝”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J].读书文摘(中),2018(6):34.
[2]姚莉丽.融入“变废为宝”理念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J].福建教育,2018(3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