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450000 金博大律师事务所 河南 郑州)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就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可是却仅仅包括就业许可方面的内容,并不涉及外国人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候的解决思路。为了保障外国人劳动争议得以顺利解决就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分析,提高国内法律完整性。
国内劳动法存在明显双适格的特征,也就是不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必须满足适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劳动保护目的。在分析劳动法与外国人就业关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与确认外国人就业的适格性是否满足。按照我国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人就业需要具备就业证明,且证明应当与当地行政规定相符。面对这样的背景,如果劳动者拥有合适的就业证则可以与国内劳动者拥有同样的劳动资格。假如外国人没有与当地情况相符的就业证则不具备适应性,争议类案件将得不到合适的处理。
在处理劳动争议类案件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案件均受双适格影响,该现象会导致劳动合同出现无效的情况。对此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先明确劳动关系与外国人就业情况[1]。如果外国人没有就业证就参与工作,可以直接判定其没有有效的劳动关系,是无效劳动者。当然这种处理办法实际上与我国劳动争议法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一般并不作为处理依据。我国仲裁机构在面对这类争议的处理时,一般以外国人有无就业证作为判断依据[2]。假如外国人没有就业证,外国人就不在劳动法保护范围内,当然外国人可以通过法院起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实际案件中虽然很多外国人的确有就业证,可是却不一定真的有劳动关系,有些外国人是被境外母公司派遣到国内同国内公司合作的。比如有的外国公司会在国内开设子公司,并派遣专人负责监督与管理国内子公司。这种情况下,外国人虽然有就业证,可是与其签署合同的却是外国的母公司而不是国内的子公司,故司法机构仍旧可以按照劳动法中的从属性判断,判断因素包括中国子公司有无给外国人发工资。假如子公司有给外国人发工资则该外国人与子公司有劳动关系。也就是说判断的依据实际上是确定外国人是否与子公司有直接的关系,而不是为工作而获得关系。在外国人起诉国内子公司的时候应当按照我国劳动法判决。在起诉境外母公司的时候应按照所查明的情况,选择直接扣押国内代表机构的财产。如果外国人并没有从属性特征,则劳动仲裁的过程中机构并不需要受理。
以法律层面看在法律适用于外国人就业关系出现冲突的情况,需要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当根据国际法规定,以最密切联系原则展开分析。即在外国人从我国获得就业证以后,且签署了劳动合同,那么外国人就在国内获得了认可,是受中国法律保护的,可以按照我国法律判定与保护。不过根据国内法律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实体法其确定了我国用人单位和外国人之间的劳动合同,在存在这种关系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就需要严肃处理,以我国法律确定与执行关系。《劳动合同法》当中除了确定劳动关系以外,还明确了劳动解雇关系[3]。其能够很好的限制用人单位行为意识,能够为外国人提供谈判机会。《劳动合同法》可以充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外国人在国内的就业提供信心与支持,对实现我国对外就业提高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一旦外国人取得了合适的就业资格,且参与到了就业工作,在遇到劳动争议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外国劳动者与我国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确定是否应当使用我国劳动法裁决。
除去上面的因素以外还可以直接分析《劳动合同法》本身制度与外国人的劳动关系关联性,即从如下几点展开分析。首先如果外国人是由其境外母公司指派来华工作拥有就业证,那么在该外国人出现劳动争议的情况下,需先行分析其劳动合同,根据外国人和中国子公司的关系确定裁决方法。如果二者没有签订合同就应直接驳回外国人双倍工资的要求。其次无固定期限的合同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劳动者市场竞争力的。在外国人拥有了国内就业证想要获得更长时间的劳动合同需要先取得本土劳动部门许可,之后才能够延长自己的合同期限。一般来说这种方法是不能由外国人申请的。固定期限合同一般是在国内确定外国人合同期限后,如果合同期已满,则外国人需要在自己所在的单位支持与帮助后才能够前往当地劳动部门办理延长合同的手续。如果外国人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支持,或是说用人单位是单方面解除的二者劳动关系,此时外国人将失去在国内的就业资格。如果外国人没有了与国内公司的劳动关系,则《劳动合同法》将无法为外国人提供保护与支持。
虽然外国人才的大量涌入为我国的发展予以了很大帮助,可外国人的出现与就业同样也带来了大量劳动争议问题。外国人劳动争议已经成为了植根于我国劳动市场的重要问题,其不仅和国内法律存在背离冲突的关系,同时也会影响到市场利益与市场安全。对此我国政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内法律系统,加强法律建设力度,应用法律维护国家主权、市场利益与国家利益,防止法律空白成为不法分子的工具。我们要在保护外国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保障国家法律得到公平性、公正性彰显。用这种思路引入更多优质外国人才,进一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