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开创文化产业新局面

2019-12-14 23:39:32乌力吉宝力高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9年8期
关键词:全盟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乌力吉宝力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最厚重的精神力量。文化产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兴安盟委、盟行署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各种扶持政策的有效实施,上下协同培育,全力推进文化旅游强盟建设。

兴安盟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盟现有自治区级纪念馆和博物馆各1个,有盟级图书馆1个,盟级文化中心1个,旗县级文化中心5个,旗县级图书馆6个,广播电视台6家(包括旗县),公立专业文艺演出团体——乌兰牧骑表演团5个,民间艺术团167个,乡镇村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100%。建成大小文体活动广场800多个,建设完成“草原书屋”665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草原书屋都已实现全覆盖,全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文化艺术经营企业发展迅猛。民族用品制造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文玩类企业日渐增多,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稳步增多,产值不断刷新上升。内蒙古莱德马业责任有限公司被自治区评定为“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内蒙古民族体育示范基地”,是国内市场唯一获得大规模投资的马业公司。天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推出大型原创音乐舞蹈诗画《梦幻阿尔山》,填补了兴安盟、阿尔山市的旅游文化演艺空白,为旅游业发展注入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效显著。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科右中旗出版了非遗权威书籍《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卷·科尔沁右翼中旗试点集》。乌兰浩特市将成吉思汗庙祭祀与成吉思汗庙旅游项目相结合,申报成吉思汗庙祭祀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扎赉特旗的“博格达乌拉祭”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扎赉特长调、服饰、民歌、根木雕刻、茅草房营造技艺、羊毛毡制作技艺”已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以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贯彻实施“精品战略”。乌兰浩特市连续6年举办声势浩大、全民参加的红城文化节,创编古筝齐奏《我的祖国》。广播连续剧《情系呼尔乐》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科右中旗原创舞蹈《阿柔嘎》《胡尔声声》和蒙古文书籍《科尔沁记忆》荣获全区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突泉年画先后在贵阳、天津等地参加“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巡回展”。阿尔山市设立了“中国西部画院阿尔山创作基地”,为推动林俗文化项目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设多彩兴安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努力提升“四个自信”理念,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制定扶持政策。努力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变成有特色、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启动“文化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文化产业人才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高专业、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认真分析全盟文化资源现状和产业发展路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对全盟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全面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城乡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培养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加大资金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关注、扶持创办文化产业,在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认真研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着力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和经费投入不够的问题。

创新文化品牌、引导文化产品消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品牌意识。深入挖掘整合各地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不断提升文化加旅游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掘全盟丰富的红色文化、蒙元文化、草原文化底蕴,创造适宜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实施演艺企业向旅游景点驻点演出战略,实施遗址开发计划,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发展遗址文化旅游产业,做好遗址公园、文化园建设。积极引导发展民间文艺演出团队,制定优惠政策,孵化、培育文艺演出承接主体,积极引进外来优秀演出团体,并加强与本地演出团体的交流,强力打造地标式文化产业品牌。

构建文化发展体系,促进产业稳步发展。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将深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将民族文化渗透到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市场经营等多个环节,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规划建设好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项目,将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打造成培育孵化文化产业和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强化文化创意和生产经营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关怀,创造条件吸引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兴安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中来。

猜你喜欢
全盟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强弱项补短板 全盟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以来锡林郭勒盟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内蒙古统计(2023年5期)2023-05-14 08:41:29
大好风光催动新能源发电无限动力
——2022 年锡林郭勒盟新能源发电情况分析报告
内蒙古统计(2023年5期)2023-05-14 08:41:29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观摩考察感受
老年世界(2016年9期)2016-10-13 23:48:37
2014年阿拉善盟天然牧草生长状况与气象条件分析
现代农业(2015年7期)2015-02-27 00:15:59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