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美遇
——美育与学校游历课程有机整合的探索性研究

2019-12-14 17:01顾雅钰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流行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游历西湖美育

顾雅钰(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序论

为了提升儿童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各地纷纷在中小学开展美育工作。学校开展以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小学生了解各地独特的美,养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树立保护美好事物的志向。

2015年9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根据此会议中有关美育改革的要求,教师们认识到美育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积极倡导美育的大背景下,以走近大自然、走近民间美术为代表的美育实践课程受广大民众的关注。本文通过考察、分析游历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况,发现其中美育融入不充分,本文通过将小学美育与游历课程有机整合,探索出在学校游历过程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以两者有机整合为核心的案例研究

1.分析案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案例一:感受名校风采(江苏南京)——知识储备不足

为了让学生放飞少年梦想,树立远大志向,便有了感受名校风采的游历课程。孩子们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距离接触各式各样的飞机,了解飞行知识,观看航模表演,参与航模比赛。还来到了南京博物馆小组合作完成寻宝活动。这些丰富、有趣、有文化韵味的活动项目让学生流连忘返。但是在与美育有机整合方面仍有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学生方面:由于游历课程前,学生对于感兴趣的文物,没有提前搜集材料,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导致学生在参观南京博物馆时仅仅关注了寻宝这个有趣的活动,并没有真正地用审美的眼光鉴赏博物馆中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作品。

教师方面:教师没有提前根据不同参观项目,设计具体的游历小活动(比如建筑物造型色彩与大小位置的分析、馆藏艺术品背后的艺术家故事的分享、艺术作品传递精神内涵的讨论等),使一些本来能好好进行鉴赏的项目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拍照留念。

②案例二:探访文房四宝(安徽泾县)——时间、空间提供不足

笔、墨、纸、砚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代表了文人的艺术情趣和工匠的创造,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调与精神,因此有了来到徽州探访文房四宝的游历课程。学生来到泾县参观中国宣纸文化馆,学造纸技艺,传承古法制纸,体验宣纸制作,体验木版印刷术;还参观了宣笔厂,观古法宣笔练成术,体验修笔、试笔的部分制作过程。这些离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更近一步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此次活动仅仅是学习了这些古法造物的简单操作方法,在与美育结合上仍有不足,主要表现为时间、空间提供不足,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学生方面:面对这一系列的古法造物的操作方法与成品的展示,学生没有把它们当成审美对象进行识别、想像和理解,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直觉性情感活动和形象性情感活动。

教师方面:此次游历课程时间短,活动安排的项目紧凑,大部分情况下没法空出大段时间让学生静心创造美。并且如今游历课程的形式仅仅是一次课外活动,活动结束回到校内课堂上,大家也没有二次交流与创造美。

③案例三:遇见最美风景(浙江杭州)——情感、氛围创造不足

由于三年级上册有《西湖》这一课,同学们便带着书本一起踏上了寻找书中提及的西湖美景之程。学生边欣赏西湖美景,边了解了这十里长堤背后的丰富文化,边实地写生,还参观了充满艺术气息的中国美术馆,看到了造型简约灵动,外观严谨而有创意的校内建筑群。整体来说,此次活动是最贴近美育与游历课程有机整合主题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情感、氛围创造不足,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学生方面:在去西湖的路上,学生没有提前进入审美准备状态,学生间没能营造出对西湖的期待氛围。

教师方面:教师让学生感知生活或自然中的美时,往往忽视学生的直接感受,即在学生直接感受事物时,老师在一旁努力提醒学生,生怕他们观察不细致。因而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感知,使对其感受美的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对其观察力的培养。

2.形成有效解决整合不到位的策略

(1)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审美知识储备

①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审美对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在游历活动前,引导学生针对感兴趣的审美对象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在参观南京博物馆之前,可以制定一张相关表格,表格记录学生想要了解的这个艺术作品的一些信息,让学生持续保持对鉴赏对象的关注度。第二,针对小组共同感兴趣的几件艺术作品,在游历活动前,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对象形与色的特点、艺术家情感,以及作品传递的精祌内涵。

②教师着手于细节引导学生鉴赏美

教师提前将鉴赏对象重点锁定在某个局部或细节,搜集具有同比性的作品图示,制成表格,以便学生游历过程中比较分析,了解两者异同点,并且理解造型中所蕴涵的精神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进而加深对作品的体验。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造美的时间、空间

①游历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时间

学生在参观宣笔厂的过程中,在对制作出来的毛笔凝神专注时,他们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转向毛笔,与它们融为一体,想象毛笔变成了一切有趣的东西。那这时我们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状态下毛笔的造型、色彩,结合想象,进行故事的编写。儿童的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形成,感觉、知觉、记忆等能力均有赋予对象以意味的功能,但唯有想像能够更自由地创造出孩子心中的美。儿童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转向自然物,与它们融为一体。这使儿童不仅对美的对象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从这种活动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而且当愉快的情绪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注意力集中,联想丰富而活跃,思维形象而流畅。

②游历结束后,给学生提供以自由表达美的空间

当学生在泾县观察过木版印刷后,回到学校,美的对象(木版印刷作品)离开审美主体(学生)时,意象阶段就结束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对象离不离开他们的视线都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因为新的审美意象在幼儿的头脑中一经形成,他们就会一丝不苟地表达出来,而很少有学生再去观察客体了。在创造阶段,在泾县观察的木版印刷作品已经在观念的层面上消失,但是强烈的审美体验会长久地留在学生脑子里,回到学校,给予一定时间与空间,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创造出更多更有意思的美。

(3)给学生创造主动审美的情感与氛围

①营造直接接触美的物象之前的期待氛围

老师告诉小朋友要去西湖开展游历课程,这将使学生产生一种对即将展现在眼前的西湖美景的期待,并且回忆起先前在书本或影片中自己看到的西湖、断桥等形象,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自己对这些审美对象的认识,再说说对于即将见到的审美对象有什么形状、色彩方面的期待,从而进入一种暂时的、情境性的审美准备状态。在这个阶段,虽然西湖尚未出现,实际的审美活动尚未开始,但它却是学生实际感受西湖美、表现西湖美的前提。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即事先的、长时性的准备状态和暂时的、情境性的准备状态。前者是个体在先前的艺术感受与表现活动中获得的审美定势、审美知识、审美态度和审美价值等内隐的心理成分。比如学生对颜色的偏爱、对形状的偏爱、对不同的审美物象产生的不同的情感等。后者指在去西湖的路上,学生对这种西湖美景的期待和向往。这种暂时的、情境性的准备状态是由个体在先前审美活动中积累的内隐成分引起的。无论何种准备状态,都能为接触美的物象做准备。

②引导学生从心情上进入主动审美情感状态

当学生来到西湖边上的中国美术馆参观,那些造型简约灵动、外观严谨而有创意的校内建筑群建筑、雕塑、环境布置,让学生从心情上更愿意进入审美状态。在游历课程过程中,主要着眼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感受性的培养上。感受带有更多的情感成分,可以引起学生对雕塑的造型、色彩,建筑物的结构、位置、大小比例等的注意,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但对审美物体的感知一定要注意把握距离问题,如果掌握不好就会使审美感知变成观察事物,影响学生对美的发现,影响他们对感知对象情意表现性的发现和由此引起的愉悦感。

三、小结

学生不论行到哪里,“美行”前都要先做查阅资料、了解审美对象等准备工作;“美行”中做好观看、欣赏、拍照、记录等工作,找准景点的风光特点或历史典故,更重要的是面对美的对象展开积极的想象与讨论;“美行”后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家长、和同伴一起分享。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不期而遇的人、事、景都将化作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校开展的游历课程即是这样。美育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让学生接触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美丽世界,他们的心胸会更加宽阔,目光会更加深远,内心会更加强大,思想会更加奔放,审美能力更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学生只有在真正的生活中,才能感悟生活的意义,才能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研学旅行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了解民俗、体验人文,被人们称为“会行走的教室”。

猜你喜欢
游历西湖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美育教师
蚂蚁帝国游历记
游历阳光西班牙
一场游历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