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凤练(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歌舞艺术传承中心,福建 宁德 352100)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群众利用其聪明才智,将自身辛勤劳动进行艺术表现,创造和改进了民族舞蹈艺术。民族性是民族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是民族舞蹈区分于其它舞蹈艺术形式的显著特征,是民族舞蹈持续健康向上发展的具体表现与基本保障条件。对民族舞蹈来说,只有保有民族性的特质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才能真正代表各民族多元的文化,掌握民族舞蹈真正的精髓,才能走进受众心中,获得更多群众的理解与喜爱。然而当下民族舞蹈的民族性流失问题严重,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在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冲击下,大众的审美取向、价值认知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改变。在此前提下,不少舞者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迷失了方向,盲目对民族舞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将颇具精华的民族特色部分删去,反而以千篇一律的现代时尚内容填充,使其失去了灵魂。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不但暴露了部分民族舞蹈相关人士对民族舞蹈理解不深、认识不清的问题,也将其推向尴尬的处境。
大众性是我国民族舞蹈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在它的作用下,我国民族舞蹈向来广受人民好评,广为群众接受。然而目前人们对我国民族舞蹈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了解、不接受的情况,这与我国民族舞蹈大众性的逐渐消失不无关系。而大众性往往意味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稳固的发展前景,故此大众性的式微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民族舞蹈中的大众性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由各民族的多彩文化赋予的,是与各地民间特色相辅相成的,若对其消失坐视不理,我国民族舞蹈将会遭受重创,甚至彻底失去其生机活力。
作为一项技能,要想得到充分的活化和有效的传承,传承者举足轻重且必不可少。我国民族舞蹈面临的现状却是传承者稀缺,这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极为不利。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也有相关部门不够重视、相关人员不够积极的主观原因。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日趋完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生活中可供选择的娱乐活动愈加丰富,人们对传统民族舞蹈的关注越来越淡薄,我国民族舞蹈的传承出现严重的断层和障碍。长此以往,民族舞蹈将会彻底失去人们的关注,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退出历史舞台,直至消失在当代社会中。
保护我国民族舞蹈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其中加大政策保护力度是重要的一种手段,正所谓“政策先行”。政府工作人员应深刻意识到继承弘扬、发展我国民族舞蹈所具有的重要性、必要性,而后构建具体的制度,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民族舞蹈的保护力度。各地区政府机关应进一步为我国民族舞蹈发展保驾护航,通过设立专款专用项目,为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外部保障条件,积极利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营机制,探索民族舞蹈推广与宣传渠道,社会相关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协调,争取多措并举,使民族舞蹈重新焕发活力。如此,我国民族舞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展示我国各民族多彩绚丽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民俗传统的载体作用,让我国各民族的迷人文化艺术瑰宝得以更好存续,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进一步。
传承人的培养对任何优秀传统技能的存续而言都必不可少,尤其在当下各种舞蹈形式火热,年轻人更喜爱街舞、拉丁舞等舞种的前提下,培养我国民族舞蹈传承人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要保证传承人的数量,不能令民族舞蹈后继无人,就要重视民间的民族舞蹈表演艺术家、相关从业人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保护措施,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帮扶到位,动作落到实处,鼓励人们接触了解我国民族舞蹈,学习继承民族舞蹈;更要保证传承人的质量,提高我国民族舞蹈的社会地位、艺术地位,深入挖掘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以此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争取达到老师愿意教、学生积极学的状态,唤起群众对民族舞蹈的热情,将一代代积累的民族舞蹈丰富知识、宝贵经验传承下去,用师生间无私传授、同行间友好合作、学徒积极发展创新的无限活力,使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更进一步。
我国民族舞蹈知名度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不被人民了解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为此,我们更要积极推广我国民族舞蹈。要想更好地推广民族舞蹈,必须多管齐下。首先,应当保存收集好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相关的资料文献,书面材料、视频材料、口头讲述等相关材料,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保存和理解这些宝贵资料。其次,应当积极主动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不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地展示我国民族舞蹈,再用普罗大众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民族舞蹈进行推广和宣传,如投放公益广告、利用新媒体形式如自媒体,渗透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这样推广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事半功倍。再次,推广行动的受众是人民,应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加强相关教育、宣传的力度,深入揭示民族舞蹈的厚重底蕴、丰富寓意、深刻意义、重要价值、深远影响,从而使得人们真心喜爱民族舞蹈,愿意支持民族舞蹈相关工作人员,乐于接触民族舞蹈,对民族舞蹈有包容热情的态度。
我国民族舞蹈的传承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丰富灵活的,丰富的传承形式有利于我国民族舞蹈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进步。优秀的民族舞蹈的传承不应该独立于群众生活,而应该融入人民的日常起居中。舞蹈可用于日常抒发愉悦心情或庆祝节庆活动,故民族舞蹈也具有深入群众生活的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利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进一步保障我国民族舞蹈的有效传承,鼓励人们尝试了解民族舞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教育来宣传和传承我国民族舞蹈。学校有着利于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条件,是组织我国民族舞蹈教育的优良阵地。可将民族舞蹈适时适量引入课堂教学,设置民族舞蹈选修课,使其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更多学生接受优秀传统艺术的熏陶,对民族舞蹈加深了解,产生兴趣。民族舞蹈的蓬勃发展不仅要依靠相关从业者、专业舞蹈家、优秀传承人的努力,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广宣传,也需要广大群众的乐于尝试、通过民间娱乐活动等多元的方式来传承。相信通过如此丰富的传承方式,民族舞蹈的未来会是一片光明。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经历等各不相同,56个民族形成了各自独具风格的舞蹈艺术形式,这些都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舞蹈艺术形式,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使民族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得到极大的提升。民族舞蹈传承存在许多困难,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从政府加大政策保护力度,同时通过多渠道培养传承人,积极宣传推广民族舞蹈,开发多元化的传承形式几个方面出发,做好民族舞蹈的传承工作。